紅軍出奇兵,一夜奔襲220里拿下一城,8萬紅軍由此處安然突圍
春哥說長征
【春哥註:一部長征史,也是一部革命史,在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多少先賢英烈無懼槍林彈雨,奮勇廝殺,衝鋒向前,才給後人帶來一個清明世界,我們永遠無法忘記長征途中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儘管很多細節可能隨著歷史的遠去而漸漸沉澱在河底,有的甚至無法再想起,太多的無名英雄,太多的長征故事。今天起,慢慢說長征。】
前面說到紅軍從瑞金開始突圍,長征開始首選陳濟棠部作為突破口,因為陳濟棠和蔣介石之間存在芥蒂,他不信任蔣介石,所以對蔣介石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知道蔣介石是希望通過他阻擊紅軍,兩敗俱傷,好讓蔣介石自己收漁翁之利,這點小九九早就被陳濟棠看出來了,所以他 暗中和紅軍協議,只要紅軍不進攻到廣東腹地,他只是象徵性的阻擋一下,放行。
果然,紅軍通過第一道封鎖線相對是比較快速的,但後面的行軍速度卻緩慢下來,原因是因為當時離開蘇區時帶了大量沉重老式的機器設備,甚至連板凳桌椅都有扛著走的,這速度怎麼快的起來。
其實,在紅軍戰略轉移的最初階段,蔣介石包括他手下的智囊們完全沒有料到紅軍主力意圖是什麼,因此調動圍堵的措施也是不得力的,尤其各路軍閥,包括陳濟棠在內的所謂圍剿軍行動參差不齊。
如果紅軍主力這時能夠抓住蔣介石兵力尚未集中、組織協同比較困難的有利時機,集中力量,創造戰機,完全有可能打一兩個殲滅性的勝仗,徹底打亂國民黨軍的追堵部署,爭取在戰場上的主動權,雖然兵行險著,但還是有很大可能獲勝的一兩個局部戰役的。
然而,此時博古、洋顧問李德等人一改之前在反圍剿時那種「陣地對陣地」的豪氣,面對國民黨軍的圍堵,早已嚇得丟了主意,採取了消極的避戰方針,急於奪路西進,由反「圍剿」作戰中的冒險主義、堡壘主義變為了戰略轉移中典型的消極避戰主義。
正如毛主席後來在遵義會上總結的那樣,是「叫花子打狗——邊打邊走」,敵人來了打一下,打完之後就走,不僅對可以消滅的敵人據點沒有奪取的計劃,而且對前進道路上能夠消滅的敵人也一味避戰,致使整個戰略轉移行動機械呆板,始終處於被動狀態。
10月29日7時,中革軍委確定,紅軍應於11月1日進至沙田、汝城、城口及上堡、文英、長江圩地域,突破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這一地區地處湘粵兩省交界的山區,雖然守軍以保安隊居多,但沒有見過正規紅軍,且沒有想到紅軍會來得如此快,防務鬆懈,但道路沿線碉堡相連,大隊紅軍通過也非易事。因而,中革軍委於11月1日令紅1軍團奪取城口,紅3軍團奪取汝城,撕開突破口,掩護主力迅速通過。
擔負奔襲城口任務的紅1軍團第2師第6團第1營,在營長曾保堂的率領下,急行軍220多里,於11月2日夜奔襲得手,奪取城口;紅3軍團部隊進到汝城城下後,發現汝城守敵較多,短時間內不易攻取。前線指揮部11月5日決定,索性不打汝城,而是繞開此城,以一部兵力監視汝城之敵,主力兵分三路,以紅3、紅8軍團為右縱隊,紅1軍團第1師和軍委兩個縱隊、第5軍團為中縱隊,紅1軍團第2師、紅9軍團等部為左縱隊,從汝城、城口間穿越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這也是一個靈活的舉措,在當時的危急情況下,稍有不慎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後果。
當日,紅軍各縱隊按照前線指揮部的部署繼續在兩城之間的交界處西進,反而非常安全,幾乎沒有遇到阻擋。至11月8日,搶在國民黨軍主力趕到之前,全部通過國民黨軍的第二道封鎖線,進入湘南、粵北地區,並繼續向宜章方向前進。
這段經歷也是體現了當時前敵指揮者的隨機應變,沒有盲目攻城,若被敵人拖住,後果不堪設想。
※毛主席在延安曾經定過稿酬標準,足以讓寫作者有尊嚴,究竟多少?
※叱吒風雲的桂軍名將海外歸國,毛主席見面說第一句話,讓他愣住了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