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
一般人所感受到的「我」,是由一些什麼樣的因素組成的呢?天天執著這個「我」,天天在保養、維護這個「我」,「我」究竟是何物?
佛教雖然否定有我,但是也承認由色、心二法,或者說由色、受、想、行、識五蘊而組成的假我還是存在的。沒有這個假我,就無法借假修真,就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我們平常所執著的「我」,就是由色、心二法所組成的「假我」,或者說由色、受、想、行、識五蘊所組成的「假我」。
世界很複雜,如果加以歸納,整個世界無非就是兩大因素:一部分是精神,另一部分就是物質。這是現代人的表述方法。佛教的表述方法,是把物質的部分稱為色,把精神的部分稱為心。
色法在人體上,包括眼、耳、鼻,舌、身五根;心法是指五蘊中的受、想、行、識,或者說是六識的全部: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人體以外的物質的部分就是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這六塵,把宇宙間的物質全部包括在其中。
為什麼說由五蘊所組成的我是「假我」呢?因為只有當色、受、想、行、識這五部分成為一個整體的時候,這個「假我」才能夠成立。但是這五蘊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它非常不穩定,它具有可分性,具有無常性,具有空性,具有假設性。如果稍微加以分析,要找到一個實實在在的我,了不可得。所以佛教認為由五蘊組成的我是「假我」。
「假我」的意義是什麼呢?佛教說本來沒有「我」,但是為了人類溝通交流的方便,所以才施設了你、我、他的概念。你、我、他都是施設而有,不是本來就有的東西。
本來就有的東西是什麼?是五蘊的不確定性,五蘊的假設性、假定性,五蘊的空性。那才是本有的東西,那才是不可改變的東西。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沒有一件事是不可以改變的。只有那個「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改變的」原理是不可改變的。佛教把這個不可改變的原理,叫做空或者空性。
平常我們看到的都是表象,不可能真正見到空性。比如看到一個人,首先分別,是男人,是女人;是老年人,是年輕人。有相而後產生分別,分別之後產生妄想。分別本身也是妄想,由分別而生的貪、嗔、痴更是妄想。起了妄想,就產生煩惱。貪是煩惱,嗔是煩惱,痴是煩惱。貪的全過程,從起心動念一直到你所貪圖的某一件事如願以償這整個過程,沒有一點不是煩惱。因為即使你貪到手了,你所貪的那個東西,也具有不確定性,或者說也具有不確定的因素,它也時時在改變。由於你所貪的東西時時在改變,就引起內心的煩惱、內心的恐懼、內心的不安全。所以說,不論是得還是失,都是煩惱。
怎麼樣看破它?一切隨緣。得也隨緣,失也隨緣。隨緣的意思是什麼呢?一切事物都是因緣所生,緣聚則有,緣散則無。緣聚時不要過分貪求,緣散時也不要過分失望。因為世事如此,一切事物都是有條件的存在,沒有一件事物是不需要任何條件就能獨立存在的。能得失隨緣,則心地泰然。
有了這種認識,從理解上來認識,就是逐漸領悟、解悟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從禪修上得到體悟,那就是一步步地證悟,一點一滴地在感受宇宙人生的真諦。
我們不要執著由五蘊組成的「假我」。不過,即使是「假我」,也要隨因緣而對待,既不要執著它,也不可虐待它。虐待了這個「假我」,它不聽你使喚。你想往東走不動,你想往西還是走不動,你想多坐一會兒難受,你想多站一會兒也難受。那就是人生不得自由,不得自在。要善待這個「假我」,要在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大原則下善待「假我」。所謂善待,不是孤立地說善待,是在隨緣中善待。善待假我,就有條件來認識真正的我。
真正的我是什麼?排除了那個可變的、無常的、有條件的「假我」,那才是「真我」。那個「我」是什麼呢?那個「我」是空性,強安一個名字叫做「我」。有名字的東西都不實在。比如說,一切事物都要改變,這是一個真理,這個真理是不可改變的。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個真理執為一個實在的東西,安立一個名字,那它還是相對的。空性是絕對的,空性是沒有名字的。空性是直覺的,是現量的,只可以受用,不可以向人說破。一經說破了,不值半文錢。為什麼呢?哦,就這麼簡單的一件事啊!由於你並不是從修行的親證而來,只是一種知性的認識,這種知性的認識敵不住煩惱。只有能夠敵得住煩惱的那種認識,才是真正的受用。
佛教講實踐,講受用,講在生死關頭看得破、放得下。五蘊的「假我」,必須通過智慧的觀照,行深般若,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皆空就是見到了五蘊皆空那個不可改變的真理、空性。見到了這個空性,就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是煩惱,見到了空性就能斷煩惱。所以禪修,一定是從破我執開始。我執從什麼地方破?在生活中破,在修行中破。在什麼地方修行?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分享轉發,自利利他。
※看似諸事不順,實則福報增長
※農曆五月十三日 恭迎伽藍菩薩聖誕
TAG:拜佛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