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老虎最風雅,如今卻是冷門
《淳化閣帖》是北宋淳化3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趙光義命人收集歷代書法名家作品共403篇作品,然後摹刻而成,被稱為「法帖之祖」。
1994年,安思遠聽從中國專家建議,在香港拍得一卷流傳有序的宋拓《淳化閣帖》。第二年,安思遠又在香港佳士得拍到3卷《淳化閣帖》,這三卷均為摹刻王羲之書跡的專卷。這4卷 「魏晉至唐宋法書的原始留影」,至今仍為海內外唯一可見的北宋祖本。
海外大藏家的眼光和敏銳,令我們中國人汗顏啊。
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
2015年嘉德秋拍,向有「黑老虎」別稱的碑帖拓本,首次以專題的形式登上了「大觀」夜場,其中《唐歐陽詢書九成宮醴泉銘》以750萬的價格落槌。這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視為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與此同時,一件名家題跋的舊拓周虢叔大林鐘拓本,和一件吳大澂拓注金石各器四屏,也分別出現在兩家拍賣行的金石碑拓專場封面。毫無疑問,碑帖拓本正是這個拍季的市場「新亮點」。
越高雅,就越慢熱。這幾乎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三十年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共性現象。金石篆刻、古籍善本、名人信札、碑帖拓本,歷史上曾經是文人收藏之高境界,在這三十年當中卻淪為冷門、小眾項目。
然而,這些門類在近幾年的調整行情中似乎一致出現了逆市上揚的勢頭。對此,有人歸因於古代書畫資源稀缺導致的替代性需求,也有觀點認為是「價值發現」規律的必然作用。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這些文化信息含量大、耐「咀嚼」的門類已經引起藏家和投資者的重視,並逐漸受到追捧,藝術品收藏的風尚趣向正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遷革。
明拓 九成宮醴泉銘
拓片是欣賞和研究文物的重要方式之一,它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從而成為藝術品收藏市場的重要項目。然而,拓片也被業內稱作「黑老虎」,它可不是一般新手能玩得轉的。
廣義上的拓片就是將宣紙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來記錄花紋和文字,其數量、內容之豐富可謂包羅萬象,比如甲骨青銅、碑刻墓誌、摩崖造像、錢幣畫像等。現代意義上的拓片,泛指供人臨摹學習的書法作品。
拓片第一次出現的年代已無從考證,其第一次流行是在五代時期。當時由工匠先將名家墨跡刻在石上、木板上,然後再拓下來裝裱成冊,成為法帖。現存最早的碑帖拓片是唐太宗《溫泉銘》、唐《神策軍碑》的唐拓本。北宋時期大興收藏之風,有名的《淳化閣帖》就是這個時期刻就的。據載,宋代歐陽修收藏拓本上千卷,還編寫了《集古錄》。然而,因為拓片不易保存,傳承至今的宋拓本更是鳳毛麟角,難得一見。
越高雅,就越慢熱,是因為領會高雅,需要跨過文化素養這道門檻。近年來藝術品收藏市場出現的品位趣向的微妙轉變,無疑與收藏隊伍的「換代」,一些知識較高者的介入有關。
我們這個時代的問題在於,當文化生活中意識形態色彩漸淡之後,文化藝術的民間品評機制尚未形成,風雅的「主盟」處於真空。由於舊時代的「文化精英」群體、文化藝術鑒賞群體已不復存在,這一在品位格調上具有保障性的「防火牆「或「臭氧層」的消失,導致眾多低俗的藝人與「藝術品」可以無底線地上竄下跳。
品位一事,暫時還是由富人說了算,於是所有符合富人心理的「高大上」的東西,價格都飄在雲端。官員與「文人」不再是重疊關係,具備鑒賞眼力的「文人」雖然已非「老九」,卻仍處於弱勢,因囊中羞澀,不但沒有信心去引導富人,甚而淪為他們的附庸。
當然,站在樂觀者的角度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太平已久,「貴人」終將變「文」,「文人」亦將致富,而民間文化生態的「江湖」也正在恢復之中。
輕戳文末「閱讀原文」
有彩蛋:
紫玉金砂-宜興手工紫砂壺精品專場
正在進行中......
等你來!
近期熱文鏈接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TAG:雅昌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