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6月12日凌晨,美國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一家夜總會發生槍擊案,至少50人喪生、53人受傷,為美國三十多年來最嚴重的槍擊事件。ISIS組織宣稱對此次事件負責。美國總統奧巴馬錶示,這起槍擊案為「恐怖和仇恨行徑」。

恐怖和仇恨從來不等同於力量。事實上,在一次次不斷升級的襲擊背後,恐怖分子心中的恐懼更甚於無辜大眾。恐怖,已如癌細胞一般侵蝕了他們的靈魂。

恐懼本是人類求生的本能。然而,當恐懼成為一種常態,牢牢佔據一個人的頭腦與心靈時,將會刺激身體分泌出有害激素,侵蝕健康,嚴重影響思維與判斷力。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恐怖分子所依賴的就是這種效應。他們的目的就是讓普通人無時無刻不懼怕他們,以證明自己的重要性。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往往無所不用其極。

「恐懼是促成恐怖主義活動最主要的心理武器。」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雅各布斯醫藥與生物醫學學院司法精神病學主任丹尼爾·安東尼奧斯說。「這種恐懼,或者說對可能發生的恐怖活動的預期,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

恐怖的升級

ISIS的恐怖活動一直持續升級,每一次行動都較之前更甚。操著英國口音的「聖戰士約翰」將美國記者詹姆斯·弗利斬首,其行徑之野蠻兇殘令人髮指。而緊隨其後的是同時斬首兩人,後來更升級為一次斬首20人以上乃至大規模淹死及活活燒死受害人。

這些暴行並不是少數瘋狂者的專利。ISIS正在訓練眾多少年兒童成為新的劊子手。專家們指出,這些手段都是ISIS精心策劃的。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婦女和兒童不該成為殺手。」紐約艾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精神病學及行為科學臨床教授埃里克·賀蘭德說道。「越是與大眾預期不符、越是野蠻的行為,越能顯示出恐怖主義的影響力,越能令人們投向恐怖主義的懷抱。他們的終極目標就是讓人們束手就縛。」

恐怖主義專家約翰·霍根對此表示贊同。「這是心理戰,」他說道。「純粹的心理戰。他們想要的不僅是讓我們畏縮和惶惶不可終日。他們想永久性佔據我們的意識,讓我們覺得他們什麼都幹得出來。」

「多重襲擊尤其能強化心理恐懼。」賀蘭德說。「如果你看過布魯塞爾機場的爆炸視頻就會發現,第一起爆炸後,人們出於恐懼紛紛尖叫呼號。而第二顆炸彈爆炸後,現場只剩一片死寂。人們已經完全嚇呆了,心理徹底崩潰。」

恐懼與大腦

人類對危險的反應根深蒂固。從古至今,這種下意識的反應機制一直在確保人類的安全。當我們聽到尖叫,我們的自動神經系統便會發射信號給杏仁體——大腦的恐懼中心,隨後皮質醇和腎上腺素飆升,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冷汗直冒。我們已經做好了逃跑或戰鬥的準備。轉瞬之間,更多的信息從不同渠道進入大腦,我們此時必須做出抉擇:危險真的迫在眉睫嗎?接下來的選擇和行動過後,危機消除,我們的身體重新平靜下來。

然而,如果我們總是處於戒備狀態,就會落入壓力的魔爪。恐懼征服理智,我們將無法頭腦清晰地思考。

「我們會陷入一種膠著狀態。」賀蘭德解釋道。「奧巴馬總統說恐怖襲擊的傷亡率小於交通事故的傷亡率,可這對安撫人心及驅除恐懼於事無補。」

在恐懼的刺激下,大腦中的其他部分——例如額葉—紋狀體丘腦迴路和前扣帶皮層也會被激活,引發強迫性思維或長久的警戒心。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我們會對周遭環境高度警戒,看什麼都不對勁。或者表現出強迫症癥狀,發展出一套習慣和儀式來避免不吉利的事發生。類似表現包括一遍遍看電視新聞來獲得更多信息,不放過任何媒體上的消息,風聲鶴唳,生怕橫遭不測。」

安東尼奧斯也贊成這種觀點。「恐懼是一種複雜的生理心理情感體驗,會引起情緒、性格、動機及人格的扭曲。」他說道。「假以時日,長久的恐懼體驗演變成心理壓力,最終或發展為精神障礙。」

有時這種病變也會表現在軀體上表現出來。2014年,科學家對1700名健康的以色列成年人展開研究,試圖觀察恐怖主義威脅對他們造成的影響。結果表明,在腦內化學物質的催化下,恐懼感最強烈的人的平均心率比普通人足足快了10-20下。

從頭再來

所幸的是,有研究表明,在經歷過最初的震驚、悲痛甚至抑鬱後,絕大多數人都會對恐怖主義活動產生抵抗力。

「從心理及大腦的角度上看,這是十分有趣的現象。」曾出版過《恐怖主義心理學》的霍根說道。「我們能夠很快恢復正常。即使是ISIS這樣強大的恐怖組織也很難讓觀者長久處於恐懼焦慮的狀態。」

專家稱,在群體間尋求支持和聯繫有助於加速療愈。例如,去年11月的巴黎暴恐襲擊的第二天,無數人通過全球社交媒體平台表示了聲援,這對襲擊後的心理重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非常重要,」霍根說道。「然而同樣重要的還有讓自己儘快回歸日常生活。」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安東尼奧斯補充說,個體對恐怖襲擊的反應是恐懼還是憤怒對其行為也有決定性影響。「憤怒的人常表現出更大程度的樂觀與反抗;而恐懼使人更悲觀消極,傾向於通過和解來消弭衝突。」

誰才是更恐懼的一方?

出人意料的是,專家稱,巴黎和布魯塞爾發生的恐怖襲擊正是脫胎於恐懼——恐怖分子的恐懼。

「恐怖分子總是怕被人忽視和遺忘,」霍根說。「因此,ISIS總是極度努力想要吸引世人的眼球。」霍根稱,有可能加入恐怖組織的人會上網搜尋相關信息,因此恐怖組織需要時常高調「出鏡」,表現自己的強大和權威。

霍根以基地組織為例解釋說:「在過去的兩年間,基地組織從最大的恐怖幫派變成了明日黃花。誰能想到,這個當年一手釀成911事件的組織在如今20來歲的穆斯林憤青眼中已然『過氣』,讓位給了風頭正勁的ISIS。」



恐怖主義背後有什麼樣的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來源:CNN 作者:Sandee LaMotte 編譯:未來論壇 商白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為 「未來論壇」微信賬號(ID:futureforum)
未來論壇官網:www.futureforum.org.cn

作者寫於2016-06-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用「大」數據分析諾獎,都能得到啥?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