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真正扶不起來的是劉皇叔

真正扶不起來的是劉皇叔

真正扶不起來的是劉皇叔

真正扶不起來的是劉皇叔

對一個無能、無用,即使有能人在其身邊大力扶持,也扶不起來,更做不成什麼大事的人,人們常用「扶不起的阿斗」這句諺語來形容這個人。阿斗,劉皇叔的兒子劉禪的小名。其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卒於晉泰始七年(公元271年),活了六十四年。

阿斗於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備死後,在成都繼承蜀漢皇帝位,史稱蜀漢後主。因為劉阿斗在繼位後,雖有諸葛丞相的扶持,但仍未能實現復興漢室的大業,最後在魏景耀六年(公元263年)還落了個國破家亡的結果。被俘虜到洛陽後,竟然留下了「樂不思蜀」的著名段子。因此,人們把蜀漢的失敗,歸咎於是因為阿斗扶不起來。由是,也就有了「扶不起的阿斗」一說。其實,如果認真追究起來,真正扶不起來的不是劉阿斗,而是劉皇叔。

從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關、張結義出來混世界開始,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依附荊州的劉表為止。十六年間,劉皇叔始終過著飄泊不定、四處投靠、寄人籬下的生活。連立錐之地也沒有,更別說復興漢室大業了。如果沒有「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的「隆中對策」,在曹軍大舉南下之時,劉皇叔恐怕早己和前幾次一樣落荒而逃,去投奔蒼梧太守吳巨,也許會就此終老蠻荒,那裡還談得上什麼復興大業。正是諸葛孔明的精心策劃,在曹操率軍南下時,聯合東吳孫權,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大敗曹操於赤壁。從此,劉皇叔才正式開基創業,有了立足發展之地。

諸葛亮在南陽卧龍崗的草廬中,為劉皇叔勾勒出了復興漢室大業的藍圖。這幅藍圖既非海市蜃樓,也非空中樓閣,更不是什麼紙上談兵,而是極具可操作性的復興大計。復興大計的藍圖分兩步走:第一步就是先奪取荊、益兩州,建立革命根據地。繼而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鞏固政權,等待時機。這一步,在赤壁大戰以後已經逐步實現,並且劉備還在章武元年(221年)稱帝於成都。第二步則是等待天下有變的適當時機,分兵兩路進行北伐。一路由一大將率荊州之兵,從荊州出發,直指宛洛(看來,安排五虎上將之關羽鎮守荊州就是為了這一目的);另一路則由劉備親率益州之兵從成都出發,出秦川,直下長安。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在分兩步走的復興計劃中,除了安撫戎夷,內修政理外,最要緊的是東聯孫權,結成長期牢固的劉孫聯盟,這是一刻也不可掉以輕心的頭等大事。

可惜,鎮守荊州的關二爺不懂得這個道理,他仗著曾經「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以及近日「水淹七軍,殺龐德,擒于禁」的威勢,自高自大,傲氣逼人。把孫權向他示好,有願意和他結為兒女親家的意思,也斷然回絕,還放話說:「虎女焉嫁犬子。」他把諸葛亮注意防範的告誡,當作耳邊風,不斷與東吳發生摩擦,最終在東吳設計的襲擊中,不僅丟了荊州,也丟了性命。荊州的丟失,讓復興漢室的兩翼,痛折一翼。

關羽死後,如果劉備對關羽之死的處理能夠理智一點,聽從諸葛亮的勸告,分清私仇與國讎,只追究東吳某些將領的責任,不破壞蜀吳兩國的聯盟,則北伐大計猶可為,因為東吳已經示意講和。可是劉備卻意氣用事,置復興大計於不顧,堅持三軍掛孝伐吳,為關羽報仇。「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劉備不但不許孫權講和,就連趙雲都懂的道理:「國賊,曹操,非孫權也。……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見《資治通鑒.魏紀》)劉備也想不明白了。劉備拒絕了所有大臣的勸阻,一意孤行,發兵征吳。諸葛亮知道此舉凶多吉少,無論勝敗都是在破壞吳蜀聯盟,削弱己方的力量,客觀上幫助了敵人,但又無法勸阻鬧意氣的劉備。諸葛亮感嘆道:「孝直(尚書令法正)若在,必能制主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只可惜,斯時法正已卒。後來,劉備大敗,全軍覆沒。在白帝城託孤時,已無顏面對諸葛亮,因為復興漢室的大業,正是由他自己一手斷送的。

從赤壁之戰到蜀漢建國,這是一部精彩的連台好戲,其編劇和導演都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而劉備之所以能成為主角,只是因為他的皇叔招牌、帝胄身份,並非他有多大本領。從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皇叔在荊州活動,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劉先主在白帝城託孤的前後十六年時間裡,劉備的所有活動都是在諸葛亮的導演和扶持下進行的。如果劉備是一個「扶得起的天子」,諸葛亮就一定能一扶到底,直至實現復興漢室大計。只可惜,大戲緊鑼密鼓正演到關鍵時刻,主角突然鬧意氣,不聽話,不服從導演的安排,擅自行動了。其結果,戲當然演砸了。

蜀漢復興大計開局的第一步雖然走得不錯,劉備也按預定計劃在成都登上了帝位。但是,由於關羽死後,劉備的一意孤行,大舉伐吳,不但從此丟掉了荊州,也喪失了再走第二步的條件。局勢的發展對蜀漢非常不利,「今天下三分,益州(蜀漢)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見《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即,斯時三分天下,魏有十三州,九十一郡;吳有五州,四十五郡;蜀只有兩州,二十二郡。而人力財力,魏占天下百分之六十五,吳佔百分之二十五,蜀只佔百分之十。以十分之一的力量,對付強大的敵人,能不是「危急存亡之秋」嗎?為了不被敵人吃掉,諸葛亮只能振作精神,以攻為守,連年動眾,歲歲興師,明知「伐亦亡,不伐亦亡,與其坐而待之,孰與伐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懷著這種悲愴的心情去苦戰,誰還忍心去指責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之徒勞而無功呢?在敵強我弱的大形勢下,能把蜀漢的國祚延續下去就是有功,就是奇蹟。況且,在葛諸丞相及其繼任者姜維的努力下,弱小的蜀漢前後共生存了四十三年,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蕭家老大 的精彩文章:

貂蟬究竟是呂布的嬌妻還是美女卧底?
石屏山苗疆明長城顯示了歲月的久遠和滄桑

TAG:蕭家老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