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第一權臣,卻被這兩人狠狠刷了一波名聲
原標題:東晉第一權臣,卻被這兩人狠狠刷了一波名聲
東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皇權不振的時期。一句「王與馬共天下」高度形象地描述了東晉初期的政治版圖。當以王導和王敦為代表的王氏衰落之後,其他大族又取而代之,與司馬氏共同分享最高權柄。不過,東晉時期最有名的權臣,卻並不是出於這些大族。
東晉最有名的權臣有兩人,一是出身於寒族卻終結了東晉王朝的劉裕;另一人則可稱劉裕的老前輩桓溫。這兩人硬要分高下的話,不以成敗而論,單從手腕上講,桓溫似還要更勝一籌。
不過,桓溫再厲害,他卻也想不到自己竟成了同時期的兩位後生小輩成名的墊腳石。
桓溫這個人非常自負,也非常好名,總想和歷史上的大人物相比擬。他有一句名言經常為後人誤會:「既不能流芳後世,亦不足復遺臭萬載邪!」
他最傾慕的人物之一有西晉時期的劉琨。有一個故事說,桓溫北伐歸來,帶回來一個劉琨昔年的婢女,當然此時已垂垂老矣。老婢一見桓溫,便忍不住流淚道:「公甚似劉司空(劉琨曾官至司空)。」桓溫聽了這話簡直高興得發狂,特意進內室沐浴打扮了半天,再出來見老婢,問道:「我和劉司空怎麼個甚似法?」未曾想老婢的回答差點令他吐血:「面甚似,恨薄;眼甚似,恨小;須甚似,恨赤;形甚似,恨短;聲甚似,恨雌。」
因為好名,桓溫還無意中成為了某些人成名的踏腳石。
東晉永和十年(354年),桓溫率大軍北伐,擊敗苻健,駐軍灞上。此時尚籍籍無名的王景略身穿麻布短衣,前來投奔桓溫。桓溫接見了王景略。大堂上,王景略一面捫虱,一面縱談天下大事,滔滔不絕,旁若無人,使得桓溫對他暗暗稱賞,並向他請教:「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舉大義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而關中有名的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這是為啥?」王景略很不客氣地「指教」道:「您雖不遠千里率大軍深入北境,但長安城近在咫尺,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它攻取,人們都摸不透您的心思,所以不肯前來。」這一番話說中了桓溫隱秘的心思,他默默無言。後來他想封王景略以都護之職,一同南歸,但王景略見了他之後,名聲已經刷出來了,卻嫌棄他不願追隨他了。
桓溫數次北伐,多是虎頭蛇尾,先勝後敗,未竟全功。晚年,桓溫廢帝立威,聲震朝野,士林上下多認為他必篡晉自立。何以最後東晉竟能保全?後世史家多認為是謝安斡旋之功。其實,桓溫對謝安的賞識和器重是有的,但要說是因為謝安,桓溫才未能篡晉,就未免誇大了。相比在其前後的那些開國雄主,桓溫最大的「不足」,毋寧說是他不夠狠。據一則史料記載,桓溫擁立簡文帝後,簡文帝一直擔心桓溫會再行廢立,於是,某次桓溫來朝見的時候,桓溫還沒開口說話,簡文帝就流露出十分哀凄的顏色,眼淚流個不停。桓溫見此,心生愧疚,冷汗直冒,一句話都說不出來,轉身就走。而簡文帝的位置,能得以保全,可以說大半是這番眼淚之功。
※此人生前與祖逖齊名,是聞雞起舞的主角之一,但如今少有人知
※這位古人的事業幾乎完全失敗,後世卻被寫入教材激勵無數人
TAG:史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