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拔矢啖睛 羅貫中腦補的經典

拔矢啖睛 羅貫中腦補的經典

原標題:拔矢啖睛 羅貫中腦補的經典


李大嘴 大嘴讀史


看一段《三國演義》——

卻說夏侯惇引軍前進,正與高順軍相遇,便挺槍出馬搦戰。高順迎敵。兩馬相交,戰有四五十合,高順抵敵不住,敗下陣來。惇縱馬追趕,順繞陣而走。惇不舍,亦繞陣追之。陣上曹性看見,暗地拈弓搭箭,覷得親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聲,急用手拔箭,不想連眼珠拔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遂納於口中啖之,仍復挺槍縱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槍搠透面門,死於馬下。兩邊軍士見者,無不駭然。


這就是有名的「拔矢啖睛」,出自《三國演義》第十八回「賈文和料敵決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夏侯惇無敵猛將的形象躍然紙上,口味略重,霸氣十足。

然而,這個經典橋段卻是羅貫中同志腦補出來的。


正史《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中是這樣描述的——


「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


眼睛的確是被射瞎的,但誰射的,不知道,吃眼睛的事情也沒有發生。


夏侯惇成了獨眼龍之後,曹操軍給夏侯惇起了一個綽號——「盲夏侯」。


《魏略》中描述了夏侯惇瞎了一隻眼後的情緒,「惇惡之,照鏡恚怒,輒撲鏡於地。」


威猛的漢子瞎了一隻眼,顏值損失很大,夏侯惇很不高興。


估計從此以後,鏡子這件物事是不能出現在夏侯惇面前的。


不過,羅貫中的腦補還是很精彩的。

首先,增加了「拔矢啖睛」的插曲,不僅加強了戲劇衝突,而且使這個戰鬥片段的情節更加精密緊湊,對夏侯惇人物形象的塑造堪稱點睛之筆。


其次,夏侯惇在「拔矢啖睛」前所說的那段話,不單直接描繪出夏侯惇的勇猛,更側面映襯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傳統孔儒觀念,深受說書人和普通讀者的喜愛。


藝術加工嘛,只要符合邏輯,就沒什麼不可以。


至於兇手是曹性,同樣是羅貫中杜撰「栽贓」的。


曹性這個人物,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三國志·呂布傳》中提到了曹性,他和身為自己上司的叛徒郝萌交戰,砍掉了郝萌的一條胳膊,受到了呂布的嘉獎。


但曹性作為一個小配角,除此之外就沒有記述了,怎麼死的也不知道。


中國傳統戲曲中,夏侯惇的角色,以藍色為主,做成三塊瓦臉,反映其粗莽而勇猛的性格,而左眼有一紅條,代表其左目受傷。



野史和傳說從來都比正史深入人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嘴讀史 的精彩文章:

鑿壁偷光的少年其實是個道貌岸然的傢伙(漢書拾遺70)
周旋—周瑄 馮益—馮益 名字雷同鬧出的悲喜劇

TAG:大嘴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