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只有24小時,為什麼他們總有時間讀書?
每周一 - 周五上午9:30準時推送
這是一件我們無法迴避的事:書的存在感正在逐年被削弱,甚至已經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年總閱讀量為0本的人並不佔少數。除了被電子閱讀搶奪份額,更多的理由則僅僅是「忙」:工作日為生計拚命,周末留給娛樂,哪有空看書呢?
幸好,經過我們一番打探,時至今日與閱讀保持著親密關係的人,其實依然很多。提起關於書的點滴,他們似乎都有點「滔滔不絕」。
秋風起了,正是趁著假期泡杯茶、看看書的舒爽時節,Voicer請來我們身邊的作家、譯者、雜誌與圖書編輯,還有愛書如命的好朋友們,圍繞著大家喜歡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讀什麼,探索一下閱讀場景和內容之間的「隱藏聯繫」,以及這背後不易察覺的種種小秘密
躲在衛生間里「開小差」
Alfred Stevens,The Bath,1867
隨著括約肌發出警報,你邊朝馬桶走,邊在視線範圍內搜尋一本書,實在沒有,抓起一瓶洗髮水詳讀說明文字,也勝過兩手空空……這情形是不是很熟悉?
有人覺得,廁所讀物都是沒營養的快餐文學,卻也有亨利·米勒這種愛在廁所讀名著的怪咖,文學評論家Dwight Garner甚至提議設立一項最佳廁所讀物獎:「最佳廁所讀物,那可是一種極高的讚美!」
而以下幾位「資深bathroom reader」都愛讀些什麼?有著怎樣的有趣癖好?我們統統都幫你問了!
btr
作家、譯者
「在馬桶上讀書,
精神食糧的輸入促進了物質食糧
(剩餘價值)的輸出……」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每日必發生的閱讀場景當然是在馬桶上。上飛機時一般也會隨身帶一本事後證明根本不會看的薄書。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在馬桶上讀書,精神食糧的輸入促進了物質食糧(剩餘價值)的輸出,抽象的精神愉悅與排便的原始快感彼此激蕩,辯(便)證(正)統一得不得了。看多久則取決於排泄時間,而排泄時間取決於吃了多少;所以吃得越多,排泄時間越長,閱讀時間也越長——由此確立了暴飲暴食促進閱讀的理論基礎。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這種情況下看美食書是不夠審慎的,看偵探小說則容易引發痔瘡。所以最適合看微型小說,或者繪本,便暗合了英文里「you can finish the book in a shitting」的說法,翻譯過來大致是看得「有屎有終」。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害怕觸電)。一年大約讀30-40本。
btr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讀包慧怡的《繕寫室》。包慧怡是穿越時光而來的中世紀PR,她用詩人的語言寫那些「活躍於心靈繕寫室里的隱形人」筆下的瘋人和騎士、通靈者和格鬥家,讓讀者恍惚中以為在觀賞遙遠的星辰。
另外推薦陸茵茵的《颱風天》,以敏銳的感受力及樸素的語言書寫當代日常生活及其表層下的暗涌,在時空的通道里描摹家庭關係、兩性關係乃至更寬泛的人際關係,甚至「人佛關係」,令讀者放下小說後,得以以嶄新的眼光審視自身的日常生活,並為之增添一個形而上的維度。
刁鑫
雜誌編輯
「廁所適合讀雜誌,
飛機上適合讀小說。」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馬桶上,還有出差的飛機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在馬桶上不拿本書,不知道接下來的一切該如何繼續(羞),適合的閱讀時間半小時;飛機上看書效率很高,飛機的轟鳴聲有點類似於白噪音,非常適合專註閱讀,適合的閱讀時間一小時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廁所適合讀雜誌,飛機上適合讀小說。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更傾向於紙質閱讀,電子閱讀感覺太不正式了。一年看二十本書左右,雜誌更多。
刁鑫的近期書單
《英國病人》算是我每隔一段時間會拿出來反覆讀的書,邁克爾·翁達傑太厲害了,句子乾脆、利落、有詩的韻味但是又充滿力量,故事很動人。我致力於收集各種版本的《英國病人》。
最近在讀寺山修司的《少女詩集》,寺山修司就是一個天才,大多數詩集我是看不下去的,除了木心與寺山修司,用最簡單的句子給讀者營造了最動人的想像,我覺得這是詩歌很重要的一點。以及寺山修司是能寫出「眼淚是人類自己做出來的最小的海」,這樣的人啊!
Soda
Voicer編輯、男孩愛好者
「馬桶讀物通常是雜誌或短篇集,
看完一則剛好沖水。」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馬桶上,或者夜航的飛機上(最好超過10小時)。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在馬桶上看書是從小受父母影響太深,一家三口都很愛在衛生間看雜誌,以至於記憶里衛生間牆上的置物籃里總是有三種雜誌;夜航的飛機上黑漆漆一片,很多人在睡覺,伸手擰開自己那一小盞閱讀燈,沒有任何打擾,也不用像通勤在地鐵上怕看入神,坐過了站,心思非常乾淨。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馬桶讀物通常是雜誌或短篇集,看完一則剛好沖水,坐時間久了腳會麻,飛機上適合長篇小說。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山頂洞男孩拒絕一切形式的電子閱讀。去年讀了30本左右。從不強迫自己讀完讀不下去的書(念高中時《百年孤獨》有三五次都是捏著鼻子讀到150頁卡住,因此漸漸明白,這件事就和死皮賴臉追一個沒話聊的人一樣,是徒勞),所以雖然存書量水漲船高,但半途而廢擱置下來的也不少。
Soda的近期書單
推薦《斷代》。同類題材換個時代就會多一種講法,如果你看過白先勇的《孽子》,那看《斷代》一定會有強烈的延續感。
至於上下兩冊超過一千頁的《Dries Van Noten 1-100》,建議每個時裝迷收一套。年代久遠的秀場圖和靈感故事,在VOGUE Runway網站上已經連模糊的電子版都找不到了。不誇張地叫他本時代最後一個知識分子氣質的設計師,請和我一起愛他。
最近在讀《鄰人之妻》。書名像本獵艷小說,主題確實也是性解放運動,但內容並不是看起來那樣。它甚至不是小說,作者用9年時間採訪大時代里的個體(比如《花花公子》創始人休·海夫納),所有人物和姓名都是真實的,如果這個人無法完全公開受訪,作者便放棄寫他。雖然用虛構口吻寫非虛構內容這種形式已不新鮮,但這本書里有許多橋段的自然展開,還是讓我的想像力被大大拓寬了。
早餐桌/書桌旁
Francesco Saverio Netti,Reading,1873-1883
在送報工還會在每個早晨,準時把報紙塞進你家郵箱中或是門縫裡的歲月,從老式摩卡壺中倒一杯現煮的咖啡,攤開新鮮出爐的報紙,悠然掃視每一則「豆腐塊」,是周末早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環節。
日復一日匆忙地生活,你有多久沒有在餐桌或是書桌邊,細細地、不趕時間地享受一段心無旁騖的閱讀時間了?
陶立夏
作家、翻譯、攝影師
「每次拿起茶杯,
就會條件反射般想找本書看看。」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早晨的餐桌旁、下午的電腦前、晚上的書桌前。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每次拿起茶杯,就會條件反射般想找本書看看,所以一坐下喝茶,就是閱讀時間。早上看一小時左右,下午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取決於工作多不多。晚上時間略長,大概兩小時。但不是每天都這麼幸福,有應酬要出門就只能作罷。自由職業者其實根本不自由。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早晨一邊喝茶一邊看輕鬆的書或者乾脆看雜誌,晚上可以看題材嚴肅的書並做些讀書筆記。下午三點半這種不尷不尬、工作效率低下的時間可以拿來看會短篇小說。翁達傑的小說與斯特蘭德的詩句總能把世俗生活在我們身上造成的傷口堵住。菲利普·拉金的隨筆和詩也不應該錯過。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經常找不到我的Oasis,家裡到處是出版社送的樣書和自己買的書,所以我是紙書的忠實擁躉。要拿在手裡,才最穩妥。這話用來說食物、錢財和書,都是對的。
陶立夏的近期書單
邁克爾·翁達傑是我的啟蒙老師,他的《英國病人》是一個永恆的故事。今年七月《英國病人》獲得「金布克獎」,成為半個世紀以來布克小說獎中的最佳作品。我去網站為翁達傑投了票,讀到他獲獎的消息後,把這個新版拿出來再讀一遍作為慶祝。
《我們生活的故事》這本詩集收錄了美國桂冠詩人馬克?斯特蘭德在1964年至1978年間的作品,斯特蘭德的詩有種平靜得幾乎靜止的溫和。他記錄下我們對日常生活的眷念,眷念之下細微的恐懼,以及在季節與幸福之上的,想要重新成為一個陌生人的渴望。
約翰·伯格在《我們在此相遇》中寫道,「在人類的屬性中,永不缺席的脆弱,最為珍貴。」
多年相伴終於走到相對無言的夫妻決定辦一場豐盛的半夜餐,邀請親朋好友們深夜前來,講述彼此聽說或經歷過的故事。《愛情半夜餐》這本短篇小說集就是那晚餐桌邊所有故事的結集。男女主人公在晨曦中看著空蕩蕩的餐桌,想起誰都沒有向賓客們宣布要分手的消息,因為這些精彩的故事,重新賦予了重複的日常以意義。
顧晨曦Echo
時尚專欄作家、翻譯
「最舒服自然的場景,
是坐在自己房間的書桌前看書。」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最舒服自然的場景還是坐在自己房間的書桌前看書,桌子上有顏色好看的彩筆,有裝在好看杯子里的熱茶。但是這樣舒適愜意的時刻不常見,所以通常的讀書的場景還是古人說的那種三上:馬上、枕上、廁上。也會趴在床上看書,但是晚上睡覺前不看書,因為看書容易讓人著迷,不利於睡眠,睡前還是用來塗抹護膚品吧。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喜歡在相對安靜封閉的環境里看書,看書就像是汲取別人的思維精華,類似武俠小說里的修鍊,沒有外界打擾才好——其實,喧鬧的高鐵車廂或者飛機艙也都挺好,因為沒人、沒電話打擾。只要沒有外界干擾,我會一直看下去,直到看完這本書,看完一本書的感覺通常是屁股坐得好痛。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工作之後,沒有了寒暑假,沒有大塊的私人時間,我逐漸無法閱讀那些情節跌宕起伏的小說了。這情形有點類似追劇,越發偏好一集一個故事的探案劇,逐漸沒興趣追那些情節多變的連續劇了。讀書時代,看書選擇大都是因為覺得「這本書應該讀」,工作後按照興趣選擇閱讀了,比如現在買的書基本都是時尚、藝術、社科類的。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我還是喜歡紙張質地的書,因為能塗塗抹抹,方便日後查找。但是厚一點的紙張書籍不易隨身攜帶,我嘗試過把書拆了只帶幾十頁隨身閱讀,可惜,散架的書頁不利於日後查閱資料。電子閱讀也挺好,因為攜帶太便利了。
一年讀幾本?我沒嘗試統計過。閱讀量是指從頭到尾看完一本書么?有的書一字一句的研讀,有的就是只看其中幾個章節。比如,我會囤積購買各種藝術史類書籍,但是只有兩三個作者寫的藝術史是從頭到尾讀完的,其他都是資料庫性質——用來查找某個藝術家或藝術流派的信息。
顧晨曦的近期書單
最近看完了《孔雀與藤蔓》,小說家用隨筆方式寫兩個歷史上很特立獨行的工業設計師William Morris和Mariano Fortuny的故事。
這段時間一直在翻看《中國古代絲綢設計素材圖系》,這套書一共8本,將文物殘片上的圖案復原繪製出來,隨便打開其中一本都會被那些精緻的圖案吸引,老祖宗的審美真好看,看這套書沒有什麼特別目的,就是想多了解一點中國歷史。
朱言文
短片導演
「在靠窗的餐桌可以看到遠處的大樹,
假裝自己住在山裡。」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靠窗的餐桌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可以看到窗外遠一些的大樹,假裝自己住在山裡,可以很靜心。又可以看到整個家裡光影的變化,製造一些開小差的機會。看多久要看當下的心情,有時候可以一整本都看完,有時候可能看了幾頁,突然看到地上有點臟,就去拖地了。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一些輕鬆的傳記,隨筆,或者小說。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閱讀。自由職業後,重新再培養自己的閱讀習慣。因為剛開始,4個月看了10本的樣子。
朱言文的近期書單
《羅生門》:芥川的文字風格非常乾淨敏感,意味深長。對於細節的捕捉很精準,文字的本身就是電影,優雅的趣味背後藏著對人性的審視與思考。
《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如果你看過所有是枝裕和的電影,就反過來對應著看看導演在故事裡蘊育的思考吧,敏銳又纖細。雖然已經看完很久,但還會時不時翻翻那些做了標示的句子,非常溫柔了。
各種交通工具上
Augustus Egg,The Travelling Companions,1862
在火車上靠著窗讀書,總有一種難以描述的老派浪漫,但車廂晃動厲害和光線不穩定這樣的小困擾,也始終都隱隱存在。其實,在交通工具上閱讀,追求的本就是一種任現實幹擾有多大,都可以隨時去往另一個「小世界」的瀟洒感覺呀
丟帕
黑法師創始人
「飛機上手機關了再無分心和打擾,
而且飯來張口,啥也不用操心。」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閑下來在哪都可以。近年來特別珍惜飛機上的封閉空間,時間越長越好。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可能是飛機上手機關了再無分心和打擾,而且可以飯來張口,啥也不用操心。遇到好看的小說可以旁若無人地一直看下去,看到不想飛機降落。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說、偵探小說或者電影原著。如果有喜歡的電影,原著一般都會更好看。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在意識到書籍佔據越來越多生活空間的時候,決定能買電子書就不買紙質的。但還是更喜歡紙質的,以及畫冊之類的書籍電子書還是無法替代。
閱讀量沒統計過,非常隨性。有出版社的朋友送什麼看什麼,書里看到作者提到的書感興趣也會買來看。看書也會和打開網站鏈接一樣,可以讓你無窮盡的買下去看。
丟帕的近期書單
推薦於是的《查無此人》和默音的《甲馬》,兩本風格非常不一樣的小說。千萬不要只看簡介就得出自己可能不喜歡的結論,最真摯的情感最讓人動容。能遇到這樣的寫作者、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文字,是讀者的幸運。
一瓦
Voicer編輯
「移動的交通工具里,一切都很好讀。」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移動的交通工具里(飛機/高鐵),睡前的床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移動中的時間特別蓬鬆,因為對於一個乘客來說,這個情境只有一個起點,一個目的地,其間網路稀薄,也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需要留意,所以很快就能安心下來,「大快朵頤」地閱讀。閱讀時間 = 移動時間(除非是需要睡覺的長途飛行)。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移動的交通工具里,一切都很好讀。不過這樣高純度的大塊時間太難得了,我一般還是覺得要留給平時不容易讀的大部小說才比較「合算」。
睡前在床上看書,會選有章節,並且章節長度不長的——以便在任何困了的瞬間,都可以讀完當前章節,並依舊順利切入睡眠。題材沒什麼限制,明確的復仇、飄渺的哲學,都可以造好夢。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我愛紙質書,愛到出現過「電子書看到一半忍不住還是下單了紙質書」的情況——Kindle Voyage可能是我最失敗的支出之一……
一瓦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看《情緒之書》,之前在書店看到封面可愛就買了,書的主題是要說明156種人類細微的情緒——但是看到現在略微覺得書里的情緒分類和解釋都不那麼精確……不過權當英語單詞書來看挺好玩的。
最近讀完的裡面……真挺喜歡《北野武的小酒館》的,甚至買了一摞送朋友。好讀、讀著很爽,而且有道理(但既不說教又不雞湯)——這個優點在「人氣銷量書」裡面十分難得。
Avo
撰稿人
「我是個對閱讀環境不挑的人,
所處的場景對我正在看什麼毫無影響。」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平時很忙,一般習慣抽零星時間看(順便治療網癮,有效),對於閱讀場景倒不挑,比如排隊辦事的等候區、晚飯後家裡客廳的沙發、睡前在床上或者長途飛機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我對環境是否安靜或私密並無要求,只要不需要和別人有互動就成。閱讀時間每次不一定,一般半小時到兩小時吧。超過兩小時的話,我會起來活動活動再接著看,否則頸椎和腰椎吃不消。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說實話,都願意費事隨身攜帶了,就是為了能連續看完手上的這本,不會因為場景而專門選擇某種題材和體裁的書,而中斷對正在看的那本書的閱讀。況且我是個對閱讀環境不挑的人,所處的場景對我正在看什麼毫無影響。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理想狀態下我肯定願意讀紙質軟抄。但為了少囤點紙質書在家裡,我會優先查找電子書,假設我要的版本有電子書,就買一個放在 Kindle 里看。
年平均閱讀量還真沒算過,我看書存粹為了滿足好奇,毫無閱讀量壓力,而且我還會花挺多時間反覆看同一章節,或者刻意放慢閱讀速度享受某些寫的特別好的書。每本書實際花費的閱讀時間真的挺不同(可能一年20本左右?)
Avo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讀:《俄羅斯文學講稿》《帕洛馬爾》《大象無形:或論繪畫之非客體》《那不勒斯四部曲》(Kindle版)
最近讀完:《感覺的邏輯》《看不見的城市》《寂靜的深度:霍珀畫談》《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時間的噪音》(Kindle版)《加繆文集3.反於正.婚禮集.夏天集》(Kindle版)
上面十本都是實打實的好書,一定要選的話,就選兩本最易讀的吧。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是一本短篇小說集,每篇短小精悍到只有1頁,最多幾頁,但每一篇的「打開」方式都非常新穎,文筆極自由,寥寥幾筆就構建了一個又一個虛構的,迷人的又暗藏異域風情的城市。藉由這虛幻的「遊記」,作者所討論的內容實則深遠的多,讀者不妨可以將其看成一個靈感簿。
另外我很喜歡《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奧威爾的語法和用詞非常精準,文風簡練。所以別怕,原版讀起來也不累)。很多人談起奧威爾只有《1984》和《動物農場》,卻很有人提到這本精彩的處女作。這本書描繪了奧威爾以前在巴黎底層討生活的故事,真實生動有趣(可以說是搞笑了)。我是在倫敦的TATE禮品部買的,後來在飛回美國的飛機上就讀完了,笑到飆淚……
下酒詩
文字工作者
「在飛機上的閱讀體驗很奇妙,
轉頭就是雲海。」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會很享受坐飛機時閱讀,但最常是在書桌旁或沙發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在飛機上的閱讀體驗很奇妙,轉頭就是雲海,會讓我誤以為自己腦子很清醒,所以能記得清在高空看過的每一本書。每次大概看兩個小時,但在書桌旁比較容易困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沒有特意講究,而且閱讀口味很雜,所以一般會看新買的書。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看情況,當然更喜歡紙質啦,但日常通勤會用Kindle或手機,比較方便。閱讀量在逐年降低,大學時還能維持在30-40本,今年到現在只有十來本。
下酒詩的近期書單
今年的其實比較枯燥,昨天剛開始讀台版翻譯的《邁向跨文化電影》,裡面有涉及人類學和跨文化電影的論文。
會想強烈推薦的是《The Book Of Bibles》,太著迷TASCHEN出版的讀物了!是英文版,裡面有大量中世紀聖經抄本的資料和插圖,即使光看圖就已經很讓人愉悅了。(非常推薦!)
程屏
小學老師
「書桌前會讀那些需要記筆記的書,
公車上一般會讀訪談類的書。」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自己的書桌上、睡前在床上、公車裡、偶爾也在辦公室里。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我一般不太挑場合,因為上下班坐車時間比較長(單程半小時),所以有時候會利用起來,左右也是閑著。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書桌上一般會讀那些需要記筆記的書,比如很喜歡的小說,或者邏輯性比較強的文論之類。公車上一般會讀一些訪談類的書,因為不需要太集中注意力,文字也偏口語,或者人物傳記,比較容易進入,隨時退出來也無所謂。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有紙質書就會選擇紙質書。但因為租房的緣故,考慮到可能搬家時比較麻煩, 所以會去公共圖書館借書回來看,而借不到的書,或因為絕版很久,或因為剛剛出版,就會在網上找電子版下到Kindle上。這類借來的書,如果實在喜歡就去買一本回來,但總之買得比較挑剔和謹慎。我讀書非常慢,一年閱讀量大概二十到四十本吧,沒認真數過。
程屏的近期書單
最近仔細讀的是《追憶似水年華》,去年讀過一遍,今年下半年開始重讀。我讀這套書完全沒有任何特殊的緣由,因此也想不出什麼推薦的話,但真正讀過的人會知道,那種閱讀經驗其實就是生活經驗。
今年讀到的很喜歡的一本書,是張定浩寫的《取瑟而歌》——一本很短小的書,像秘籍。在我的想像中,真正好的秘籍要麼浩瀚似星空,似平野,隨便在哪,走出去便走進了其中;要麼精練如短笛、如快刀,永遠溫熱,永遠捂在肺腑之間。而《取瑟而歌》正是後者。
書中記敘了五位中國現當代詩人——林徽因、穆旦、顧城、海子、馬雁的生平,並結合著對他們作品的細讀。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詩歌乃至語言最深的奧秘,永遠只能從最好的母語詩人那裡獲得」。
小樹
時尚品牌公關
「近來愛在圖書館借書,效率會變高,
而且很多書不必要買。」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午飯後的休息時間、家中書桌前、地鐵高鐵飛機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習慣這個場景就會自動拿出書開始看,也不會浪費時間。午休後一般閱讀半小時。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看最近對什麼感興趣,抓住一個類型就容易讀下去。夏天真的很適合看日本文學,剛進了日系推理的坑。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近來愛在圖書館借書,效率會變高哈哈,而且很多書不必要買。如果經常在路上看就會買kindle/豆瓣閱讀版本。數了下豆瓣今年到目前看了50多本(也有漫畫啦)。
小樹的近期書單
年初看的《午後曳航》,是三島由紀夫不那麼有名的故事裡面最喜歡的,很符合我對「金屬色海洋」的想像,曖昧冷酷,又有些熱血。最近在讀《繁花》,來上海一定要找來看看,瑞金路和蘇州河這些地方,和今天也能對應(雖然都陌生),還挺有趣的。另外剛淘到朋友推薦的《第一爐香》。
Dao
《生活》月刊主編、策展人
「我還在用圖書館借閱,大約30本。」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各種交通工具與周末餐桌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日常習慣。也許10分鐘,也許兩小時。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各種。最近越來越喜歡理論「教科書」。抽一段完整的時間,一邊看一邊筆記。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要去看下購書記錄。對了,我還在用圖書館借閱,大約30本?
Dao的近期書單
《文以載車-民國火車小傳》,講晚清到民國文學中的火車。還在翻沈從文的《阿麗斯中國遊記》,小阿麗思小姐和兔子先生來中國。
Lynn
美食行業工作者
「紙質書,一年可以讀16本。」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平日通勤途中、出差的飛機和高鐵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通勤途中看書感覺不會浪費時間,在出差的時候看,是因為出差比較專註;通勤的時候會看40分鐘,出差時基本飛機和動車多久就會看多久。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隨筆比較合適,青山七惠和蔡瀾還有陶傑的都很合適。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書,一年16本,基本一個月可以看1-2本,故事性和隨筆看的很快,一天可以看完,心理類和工具書會看很久。
Lynn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讀《溫柔的嘆息》。
強烈推薦的有《1984》、《烏合之眾》、《人類簡史》;這三本是一起看的,看完覺得自己活在一個巨大騙局中,但是有一種輕鬆的感覺,多看一些黑暗面和實話,挺有幫助。
馬寶
兒童戲劇教師
「通勤途中看書像在跟車速比賽,
下車回歸現實世界,像打破結界。」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睡前在床上、平日通勤途中。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睡前時間最私密,方便思考。時長1-2小時不等。通勤途中看書像在跟車速比賽,看完一頭汗,下車回歸現實世界,像打破結界。車開多久看多久。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睡前適合文學類或者哲學類;通勤時推理小說最爽。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年平均15本。
馬寶的近期書單
推薦《九棟》,鄒靜之的文筆有股說不上來的穩定感,這個時代,所有人都在跑,跑的同時製造風,他不妄圖改變風向,只想確認自己每一步是不是走得踏實。
睡前 / 醒來在床上
Georg Pauli,Evening Reading,1884
也許你不一定記得住電影《天使愛美麗》的每個情節,卻一定對艾米麗開著發出暖光的檯燈,身後倚著紅牆壁,在床上讀書的溫柔畫面……
卧室有著世上任何地點都無法替代的私密性。小時候,父母拿著書坐在床邊,用軟糯的嗓音給我們講睡前故事;而現在,無論睡前還是剛醒,只要有一張床,幾頁書,便是一段獨屬於你自己的片刻,誰都無法佔有。
YaoYao
新媒體編輯
「試過很多次用Kindle,
但很容易半路棄書。」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最習慣的場景是睡前在床上,或者出差的飛機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這兩個時候,我接觸很少的外部信息,又不願意陷入空想,所以會看會兒書。尤其是睡前的時候,因為白天接觸很多快節奏的信息,所以晚上會想用書這種慢節奏的信息來過渡,讓大腦安靜下來再睡覺。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小說和傳記!最好是那種厚厚的、緩慢敘述的書。總覺得夜晚時,人變得敏感,但又非常有韌性,很適合吸收情緒。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傾向於紙質閱讀,試過很多次用kindle,但很容易半路棄書……就算好不容易看完了,也沒有合上紙質書時那種「啊結束了!」的儀式感。到目前為止,今年大概就看了4本書吧,慚愧!
YaoYao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讀阿布的《疼痛是一道我穿越了的牆》,邊假想她的聲音,邊看她對自己的人生抽絲剝繭,邊被擊中,那感受簡直了。
近期最推薦的書是馬爾克斯的《苦妓回憶錄》。看完後,會忍不住地回想他描述的愛上一個女孩的表現,大概就是:在她的房間里掛一幅畫;為她買牙刷、牙膏、香皂、花露水和甘草片;帶花去見她;看她熟睡的樣子;念溫柔的書給她聽:「在這每一寸肌膚里發現不同的熱度、獨特的味道和嶄新的呻吟」。而且,馬爾克斯的書里總有炎熱的天氣、植物的味道、流著汗的日常,喜歡熱帶的我對此無法抵抗!
牧羊的水鬼
編劇
「經常看書持續幾個小時,
一個能夠在身體上保持舒適、
心理上感到安全的空間是必要的。」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家裡,白天書桌前,夜晚沙發或床上——總之溫度適宜、燈光明亮的一切場景。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經常看書持續幾個小時,因此,一個能夠在身體上保持舒適、心理上感到安全的空間是必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沒有題材和體裁的限制。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書。一年閱讀量大概在100本左右。
牧羊的水鬼的近期書單
在讀法國詩人勒內·夏爾的詩集《憤怒與神秘》,近期讀過的書里最推薦《智利之夜》。波拉尼奧的作品一向有令人驚異的魔力。在他的大部頭作品《2666》及《荒野偵探》里,他以看似散漫的行動流帶讀者在文學中漫步,在歷史中夢遊。然後,在一個尋常時刻,他構築的那個世界會驟然收緊,垂直飛升,彷彿灰暗天空的高處突然現出絕望的鑽石,那鋒利的光芒會毫不留情地切割我們脆弱的現實、我們潰爛的傷口。
《智利之夜》雖然篇幅短小,卻密度極高,以超凡的敘述技巧完成了一次文學探險。我懷疑只有波拉尼奧能夠做到——在熱望和潰敗的反覆交織中穿過命運的幽暗和歷史的恐怖,然後以垂死之軀,如此優雅地,輕聲追憶過去的歲月。
Leon
雜誌編輯
「睡前看書是讀書時代留下來的習慣,
安慰一下自己,好像每天都有學習,
假裝進步的樣子。」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睡前在床上,以及出差的飛機和高鐵上。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睡前基本是半小時左右,出差過程中就看心情了。睡前看書更像是讀書時代留下來的習慣,安慰一下自己,好像每天都有學習,假裝進步的樣子。出差看書更像是打發時間,而且平時工作沒有那麼多整塊的時間看書。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睡前會比較雜,各種書都看。出差最適合看小說和散文,隨時都可以停下來,沒有遺憾感。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主要原因是有不同印刷風格和厚度的變化,可以讓人對讀書這件事有比較完善的心理預期。電子雖然有進度提示,但是就看在看錶一樣,會傾向於想要完成一個閱讀任務,而不能那麼好地享受閱讀。不過出差用Kindle,小說和散文也更適合買便宜的電子版,基本不會看第二遍。
Leon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讀W.H.奧登的《染匠之手》,特別想推薦的是阿巴斯的《櫻桃的滋味:阿巴斯談電影》。其實這書像是阿巴斯的日記,把他引導部分學生學習如何拍攝電影的日常記錄了下來,裡面有很多他對電影和創作的思考,以及在教學中對學生的觀察,還提及了很多自己電影拍攝中的小故事。
我一直很喜歡阿巴斯的電影和他的詩歌,這是第一次讀他的雜記,感覺親切的同時,也從他的經驗中受益不淺。世俗一點說,裡面阿巴斯談到很多關於創作的反思,讀者可以聯想到自己的學習和工作,把這些運用在自己的生活中。
逸雯
獨立譯者
「早晨5點至6點,等著天空一點點透亮。
到它醒透了,我的一天也差不多開始了。」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書不僅與我的工作密不可分,也是我的興趣之一,因此閱讀佔據了日常的大部分,也就無法奢侈地挑選場景了。但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應該是起床之後吧。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我起得挺早——並非對自己嚴苛,實在是沒有賴床的能力。分享一個早起人共有的秘密吧:早晨5點至6點,是天空將醒未醒的時分,最美。我在這個時間段起身,一般就會縮到沙發上翻幾頁書,等著天空一點點透亮。到它醒透了,我的一天也差不多開始了。另外,清晨的思路最清,環境最靜,容易讀進去。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因閱讀是日常,所以不會考慮為場景匹配書。除了虛構類的作品如今幾乎不碰(對長篇小說總是缺乏耐心,也就漸漸喪失了閱讀它們的能力),其他題材、體裁的涉獵似乎很雜。不過,從早晨思路清暢的角度來看,思辨性質的閱讀似乎最合適。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我幾乎不看電子書。這當然也不是什麼值得標榜的事情,我只是比較頑固而已。我是個數學不太好又散漫的人,也不太在意數字,所以從未計算過。我還有個壞習慣,常常同時讀幾本,一本沒讀完就去向下一本了,很亂來。不少書都沒善終,也就不好意思數了。
逸雯的近期書單
最近讓我有暈眩感的一本,是薇依的《柏拉圖對話中的神》。這不是我閱讀薇依的第一本,卻是最通的一本。通是指我感受到了共振,產生了對話和交流。世間最美的時刻之一,是「讀進去」的那一刻,何況你知道自己在跟偉大的思想對話。
另一本是斯坦納的《語言與沉默》,未讀完,但同樣有幸福感,也會出汗——好的作者既是老師也是鏡子,返照自身的無知。其實我並不完全認同他的某些觀點(小心謹慎地),但我欽佩他的博學。一位文體大師。書里的文章基本寫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放在當下卻毫不違和。這就是經典的特質。重讀之必要,也就在這裡。好作品歷久彌新,每一次閱讀都是擦拭。
另外,這兩本似乎可以對照閱讀,別有生趣。
何葉
雜誌編輯
「睡覺前手邊沒有書,
是不可想像的。」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通常每天睡覺前躺在被窩裡看書是最主要的閱讀時間;平時出差頻繁,從飛機起飛到用餐之前會看一部電影,然後就全程看書了。我覺得坐長途飛機看書特別爽。
最近兩年習慣了看Kindle,所以幾乎出門都帶著了,坐地鐵也看。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從小到大都是睡前在被窩裡看書,這是一個習慣了,睡前手邊沒有書是不可想像的。飛機上看書當然了,沒別的事可做啊。睡前一般看半小時-5小時不等,看困不困,故事激動不激動……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我通常就看兩種書,藝術類的(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家個人的)和小說(文學小說也就是名著類的,和消磨時間的懸疑小說科幻小說等等,看口味變化而定)。我是「分時狂熱型」的人,有段時間突然迷上科幻小說,就會把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經典科幻小說都買來,看上好幾個月的這種人……
睡前看藝術類的多,外出旅行或出差多看小說類的。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藝術類或比較艱澀的書一定要看紙質的,覺得電子書前翻後翻找東西太麻煩了。小說類的現在習慣了電子書。年平均35左右吧。
何葉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看好朋友蘇婭寫的《六:一個日本人在大理七年》,她是我最重視的朋友,她在大理的生活以及她的朋友,對我來說都是希望貪婪吸取的某種精神養分,何況她的文字和想法都是金子般的。
一個日本人,一家人在大理一起實行自然農耕法,他的經歷、生活方式、思想,通過和蘇婭的交談形成碰撞,變成了特別有意思的文字。
《蒙克與攝影》:我非常喜歡蒙克的繪畫,特意去奧斯陸他的博物館認真看過每一幅畫,像一個神經病的人的陰鬱世界,他獨特的色彩也彷彿是能滴下粘稠液體的。也是在那裡,我知道他也是最早涉足攝影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中巧妙使用攝影的技巧,所以對這部分很感興趣。
《那不勒斯四部曲》:女性主義的故事,幾個女性的一生。一開始我只是好奇地想看一本小說,結果這本義大利作家寫的人物故事,太義大利了,那種編織故事的手法和語言的節奏感,就像你走在羅馬街頭、威尼斯巷子里聽見的那些吵鬧人聲一樣,有風味。
《俠隱》:張北海的民國北平味兒小說,味道肯定比改編的電影要好,特別喜歡裡面平靜溫潤的俠義情懷——沒錯,俠義也能是平靜的。
龍紅紫娓
soft mountains創始人
「睡前的時間讀書,
就像進入另一個世界,像一種冥想。」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通常習慣睡前翻翻書,如果時間不緊,會選擇坐地鐵帶上一本書讀。周末有空的時候,會帶本書或筆記本,去找個咖啡館看書。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睡前比較安靜,也可以通過閱讀暫時從當下抽離,清理自己的思路。這就像是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像一種冥想,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啟發,正如蘇珊·桑塔格所說的那樣:「Books are a way of being fully human」;每次會看40分鐘以上。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喜歡人物傳記,經典文學,商業和人文方面的書,還有時尚雜誌。不會因為場合去特意選擇題材。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更喜歡紙質,有種循序漸進的感覺。但因為經常在不同城市生活,考慮到紙質書不便於移動,傾向性選擇電子書,除了時尚雜誌。每年會讀十來本書,希望自己多讀一點書,但也不盲目追求數量,那沒意思。
讀書,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兒,不過,選擇讀什麼書也很重要。在誰都可以出本書的時代,選擇讀一本好書,就顯得很重要。不好的書,讀了,沒啟發不說,也許還會誤人子弟。 所以,選擇讀什麼,不讀什麼很關鍵。
龍紅紫娓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讀蘇珊·桑塔格在《滾石》雜誌上的一個採訪。她對疾病、攝影和當時的社會現象的看法很有意思。
近期讀了電子版的Nike創始人傳記《SHOE DOG》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像和同道中人的一場深入真摯的私人聊天,很有共鳴,也讓我思考蠻多,有時讀到某段會情不自禁落淚。
咖啡館是最好的書房
Louis Abel-Truchet,Café "The agile rabbit", Montmartre,1890-1910
咖啡館與作家之間的曖昧關係,實在由來已久。無論是巴黎的花神咖啡館,還是布達佩斯的中央咖啡館,在很長一個時期都是作家們聚在一塊寫作、閱讀、社交,乃至悄然滋生出愛恨情仇的「第二書房」。
考究的建築風格、咖啡豆與甜點的馥郁香氣、神情各異的來往路人,總能給他們無窮靈感。而咖啡館自帶的白噪音既不過於喧鬧,也並非是絕對的寂靜,是許多愛書的人選擇坐下來閱讀片刻的最大原因。
索馬利亞
圖書編輯
「咖啡館的早晨是一種living experience,
大家在一起創造一種『今天很嶄新啊,
做好準備接受一些新東西』的氛圍。」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早餐在(咖啡館)餐桌邊 ,或者在書桌邊……(其實我是那種隨時隨地都會想要閱讀的人)。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咖啡館的早晨是一種living experience,大家在一起創造一種「今天很嶄新啊,做好準備接受一些新東西」的氛圍。在自己書桌前的閱讀,則更是一種recluse experience——我喜歡和伴侶一起坐在書桌前面看書,因為即使有枯燥或不耐煩或走神,也可以通過對話讓自己的精神放鬆,繼續回到書中。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書,always。身為編輯,工作閱讀+個人閱讀,每年無論如何都會超過50本。
索馬利亞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重讀《九人》。因為一直在關注去年亞利桑那州蛋糕師拒絕向同性couple售賣結婚蛋糕的案子,《九人》是描述最高法院內部(鬥爭)格局的一本非常八卦的非虛構作品,可以讓大法官們的形象和他們的法律意見書對應起來。
讀完並強烈推薦的,是過去兩年一直在負責編輯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每個人都可以從書中找到對自己生命有所啟示的東西。
佩奇
平面設計師
「周圍適當的嘈雜會讓我更專註,
有一種自己和世界是緊緊相連的感受。」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下班路邊咖啡廳、睡前在床上、書店、上班途中。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下班在路邊咖啡廳,周圍人都很放鬆,閱讀本身使我內心寧靜很多,周圍適當的嘈雜也會讓我更專註,並且讓我有一種自己和這個世界是緊緊相連的感受,很真實、很生活。每次大概會看一小時左右,不會更久。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憑自己的喜好吧,每個人應該都不一樣,我更多傾向於看一些偏文學、哲學類。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更傾向紙質閱讀,年平均閱讀20-30本。
佩奇的近期書單
推薦德國作家Harald Koisser, Eugen Maria Schulak 的《當愛沖昏頭》(也有翻譯為《愛、慾望、出軌的哲學》)書名聽起來很夢幻,很戲劇,但出乎意料,這是一本深刻地解讀性與愛,解讀人性的書,對於愛情與性的困惑,書里沒有答案,但它坦白地描述了很多我們不願面對、可能以後也無法改變的現實。
再推薦太宰治的《斜陽》,太宰治的文字有一種讓人絲毫不抗拒、細細讀完的魅力。太宰治塑造的人物雖然悲傷,看似頹唐,內心自卑又敏感,小心翼翼地去迎合這個世界,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反抗,奮力又卑微地活著,有時候覺得在角色中似乎能看到自己內心的影子,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僅此而已。
Vivian
大齡公關女青年
「周末在咖啡館看書,
適合需要佔用大腦進行深度思辨的書籍。」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周末在咖啡館。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陌生人的交談和咖啡館的背景音,都是最好的白噪音,外加沙發和暖色燈光製造的溫馨的氛圍,可以讓自己暫時隔絕煩躁的現實,快速沉浸到書籍所構築的虛擬世界中。每次可以連續閱讀2-3小時。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周末在咖啡館,意味著可以保證大塊的時間給到閱讀,不用為繁瑣世事分神,因此比較適合需要佔用大腦進行深度思辨的書籍,比如哲學、政經、思想史等領域的經典著作。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傾向於電子閱讀,因更看重內容,且攜帶方便。年平均閱讀量大約為20本。
Vivian的近期書單
近期讀完並強烈推薦的是三島由紀夫的《不道德教育講座》。三島由紀夫傲嬌毒舌起來是怎樣一番景象?這本書將告訴你答案。只消翻開目錄,就會被各種離經叛道的歪理驚得瞠目結舌,比如在自殺前,應當盡量製造麻煩;應當嫁禍於人;喝湯時應當發出聲音。當道德人士欲群起時,三島一語道出真相:儘可能減少自己的善良秉性,才是不至於受到誘惑的不二法門。
最近在讀Erich Fromm的《論不服從》。從來說「No」比「Yes」需要更大的勇氣,也正是歷史上的一次次不服從,推動著人類思想和社會的進步。而我們的未來究竟在哪裡?文明世界是否會終結?Fromm說這有賴於我們「是否能秉持懷疑的能力、批判的能力和不服從的能力」。
?
獨自窩在沙發里
Arthur M. Hazard,Woman Reading in an Interior,1910
柔軟的沙發就像個窩心的擁抱,是再狹小的家也不可沒有的東西。忙碌了一整天,進門泡個澡,然後懶散地爬上沙發,翻翻書,看看電影,疲倦便消除了大半。
此外,不同於馬桶閱讀或是咖啡館閱讀,窩在沙發上閱讀還是一件很適合兩個人一起做的事。還記得電影《單身男子》里那對同性戀人的居家畫面嗎?兩個人面對面坐在同一個沙發上,穿著襪子的腳互相磨蹭,而心愛的寵物正在他們腿邊沉沉入睡。
JR
freelance
「翻閱紙張的體驗感對我來說很重要。」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沙發椅和一杯熱茶,天氣不冷不熱,還有我滴小貓咪(十分矯情的理想閱讀時光)。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因為舒服,容易心靜下來,inner peace的感覺,這種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在充電,很舒服,時間一小時至半天不等。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我覺得合適的書不一定適合別人,所以看自己想看的喜歡的書就好啦。我認為閱讀也是一種私人體驗感比較強的事吧,找到與書中的共鳴的感受十分喜人。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閱讀。翻閱紙張的體驗感對我來說很重要,也許是因為平時在手機上碎片閱讀比較多,所以看電子屏幕時總會覺得不夠專註。
JR的近期書單
最近在看《那不勒斯四部曲》,因為時間原因只先看完了第一本,其實在之前看過很多人推薦這本書,但怕踩雷浪費時間所以一直沒列入booklist里。直到前不久一位朋友強烈推薦我去看,她說:「女生更應該看看這本書,能找到很多答案。」
另外推薦蘇珊·桑塔格《論攝影》,這本書是之前一位老師從二手書店淘來送我的,也算是我人生中第一本二手書,讀的時候很多固有的想法會被刷新,一些觀點和角度也都值得去深究,總之是一本值得看第二遍的書。
書生燕存
書店員工
「文學和影視類的散文
最適合我目前的閱讀狀態,
隨翻隨看,
更方便於工作後勞累的碎片化時間。」
通常習慣於在哪個場景閱讀?
自家沙發。
為什麼在這樣的場景下讀書?每次會看多久?
因為我喜歡隨性的看書姿勢,在沙發看書更加舒服自在,每次大概看兩小時左右。
在這種情況下,什麼題材和體裁的書最合適?
文學和影視類的散文最適合我目前的閱讀狀態,因為每篇散文互相沒有關聯性,隨翻隨看,更方便於我工作後勞累的碎片化時間。
喜歡紙質閱讀還是電子閱讀?年閱讀量大約多少本?
紙質閱讀。年平均閱讀量約80~100本許。
書生燕存的近期書單
最近拿在手裡閱讀的是《許子東現代文學課》。
近期最想推薦的是《隱形澳門》,此書多方位探討澳門人逐漸構築的身份認同意識,挖掘出一個除賭場蛋撻大三巴以外被遮蔽的澳門城市文化。
............
文字所能傳達的精準意蘊,
以及留有想像餘地的獨特吸引力
是再鮮活的圖像和聲音都無法取代的。
雖然一天僅有24小時,
但只要我們學會「見縫插針」,
總可以守住一小塊和書單獨約會的時間。
看完了這些分享,
是不是也該在留言區大方告訴我們
你最近讀到了哪本心頭之愛呢?
策劃、採訪 Voicer Studio
圖片 受訪者提供
編輯 Soda
未 經 允 許 請 勿 轉 載 到 其 他 公 眾 號
請 給 該 公 眾 號 留 言 獲 取 內 容 授 權
About Voicer
靈感點亮生活 生活溫暖人心
創意內容品牌、在線雜誌Voicer
致力於分享生活和設計之美
Contact us
hello[a]voicer.me
商業合作 / 投稿請發送郵件
Join us
向微信後台發送「招聘」獲取招聘信息
※能睡在長城上的人,全球不超過八個
※KFC開了一家只讓貓進的游擊店
TAG:Voic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