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在一個家庭里,家庭成員之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關係,可以說家庭是社會關係的集合體。當中,以夫妻關係、婆媳關係和父母孩子關係猶為重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三種關係和,則家庭和。

在心理學裡,我們有著很多理論來解釋和處理這些關係。而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看來,這些關係相處取決於雙方的溝通方式以及自我信念的形成。也就是說,在這些關係中,我們會存在哪些認知的誤區?我們是如何為自己的看法做出解釋?我們如何理解對方的意圖?我們該如何改善這些關係提高我們幸福感?隨著這些問題,我們接下來逐一探討。

1、自我感覺良好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心理學的實驗研究發現,即使自卑的人也會對自我感覺良好。人們在回憶事情時,總是不由自主地回想起自己的畫面,而且會是對自我評價正面的情景。在家庭生活中,對於家務活,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做得比對方多,自己對家的貢獻要多於對方,而忽略了自己也有不去做家務活的時候。有時候,家庭成員間的爭吵就會緣起這樣的心理不平衡,我付出得多,我應該得到好的照顧。

認知心理學上將這種自我認知的錯覺傾向叫做自我服務偏見(self serving bias),在我們加工和自我有關的信息時,會存在一種潛在的偏見,我們一邊會為自己失敗進行開脫,而另一邊我們會欣然接受成功帶來的榮耀。我們在大多情況下把自己看到要比別人好。

在家庭生活中,對於家庭責任和義務的自我服務偏見會導致家庭不和,關係緊張和爭吵不休。所以在家庭爭吵和離婚案例中,總是將爭端或者婚姻破裂責任歸咎於對方。因為自我服務偏見的存在,我們習慣將成功與自我形象聯繫在一起,而刻意避開失敗對自我形象影響,以保持良好自我形象和一定的自尊水平。

這種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有益於保持自我正面評價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我們遇到消極事件,需要以積極心態去面對。但是當這樣的自我感覺錯覺在家庭成員中產生時,當雙方都只能看到各自的付出,而忽略了或者降低對方付出與努力的重要性時,就會引發起各種不滿。夫妻間會各自覺得家務活都是我在干,你卻不幫忙,總是找借口偷懶。父母會覺得我為孩子的學習成長付出這麼多,孩子卻一點都不爭氣;而孩子會想著我面對著這麼大壓力我也很努力。婆媳間我做什麼事都想著你,為你考慮,照顧你的情緒,你卻不尊重我的付出。

維持自我形象固然重要,但因為這個「自私」的內心需求,而導致關係的不和諧,或許需要重新思考雙方相處模式。在我們肯定自己付出的同時,要看到自己「偷懶」的時候,學會從對方的角度欣賞認同對方的付出。

有個女兒 傾訴說母親做事丟三拉四,容易犯錯,不是一兩回了,怎麼說都沒用,而且每次說,母親總是很抵觸。相信女兒的提醒是善意的,但是對這種丟三拉四的問題,過於高估自己不可能犯這樣錯誤的可能性,覺得只有母親才會犯這樣的錯誤。丟三拉四的問題只是占母親所做事情中很微小的一部份,女兒需要學會的是看到母親為這個家庭的付出。學會在母親容易丟三拉四的情況下,幫助母親來進行處理,這樣會比光說更有效提醒。

再如夫妻間學會肯定對方的付出,看到對方的努力,多點對對方的付出給予肯定、讚賞和感謝,只有正面的評價,才會讓對方的行為得到積極強化。

2、過於相信自己的判斷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認知心理學實驗研究結果表明,一旦人們為錯誤的信息建立了理論基礎,那麼就很難再讓他們否定這條錯誤的信息。即使是知道事情真相後,大部份人仍然堅持對他們已經接受的解釋。這種現象被稱為信念固著(belief perseverance)。這個證明了信念是可以獨立存在的,並且當支持其的證據被否定時仍會存在。如果當一個人進入了這樣的信念固著狀態,就會想方設法去證實自己的想法,排除不同聲音,讓自己的想法更封閉。

這種過於相信自己判斷的案例,我們在生活中不少見。「對方的某個行為肯定是因為怎麼怎麼樣的原因導致成的,要不怎麼會這麼這麼樣」。比如家長和孩子之間,在孩子成績下滑時,家長會認為這是因為孩子參加了課外活動、不認真聽講甚至是早戀導致的,由此形成了對孩子的一系列判斷。大家由此可以想像得到,這種的固執己見只會導致爭吵不斷,同時也只會加深相互間的矛盾。讓彼此的溝通無法進行下去。因為持有固有想法的一方是不會接受和自己解釋不同的說法,到最後只能是各說各的話。但同時,也有會存在些自欺欺人的信念固著,比如丈夫已經開始出軌,每天借口要應酬的時間多了,不回家次數也多了,這時的妻子即使覺察到了,仍然為丈夫的行為進行辯解,認為是丈夫工作忙,在奔波著。讓自己一直在這樣的信念里,而不去面對現實。

在現實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會為自己或者他人的行為舉止尋找出合理的解釋,即使這樣的解釋會是錯誤的。就像古時代人們對無法解釋的現象賦予了神話傳說一樣。這樣才能讓我們自己對未知事物擁有著控制感。如果將這樣的思維延續到家庭生活當中,只會讓自己處於自己的念想當中,鑽入了牛角尖,無法真正與對方進行溝通,也無法看到事情的另一面,或許也是自己不願意看到緣故吧?

如果要改變,該如何做呢?當然,一個新的相反的信息會對固有的信念產生衝擊,但變化卻是很緩慢。就像我們最終相信地震只是普通的地質災害現象一樣。在生活當中,真正想消除信念固著問題,就要嘗試地去思考事情會有著許多方面,自己看到的並不是事情全部。只有嘗試地從不同角度去解讀對方行為,仔細思考著各種不同的可能性,才能更好地降低甚至消除這種信念固著的思維方式。比如有妻子傾訴,說到老公總是吼自己,說自己不幫忙做事,甚至在他父母面前也是隨意吼自己,讓自己的印象變差,總是想著老公這樣的行為是不是不想和自己過了,才這樣對她。因為自己的感受而形成的固著信念是。如果這位妻子不能從多角度思考丈夫吼自己原因,如或許丈夫是因為工作壓力大,或者對工作的嚴謹才吼自己,而過於相信自己形成的解釋,那隻會讓事情變得更糟,夫妻間的爭吵就會更多。

3、無中生有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在很多表面看似無關隨機的事情里,我們總是自以為是地找到當中的關聯性。事實真的如此嗎?或許很多時候,我們只是看到自己期待的事情。因為在我們要發現某種重要聯繫時,人類的聯想能力總是不差,我們總是輕而易舉地將各種隨機事情聯繫在一起,從無中生有,從而知覺到一種錯覺相關(illusory correlation)。

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的我總是感覺到自己的念想能呼風喚雨一樣。這樣的能力頻頻在生活中發揮作用,就像,妻子能發現丈夫遲回家和丈夫在家裡玩手機聯繫在一起,父母能將孩子不願意上學與孩子偷偷買零食關聯在一起,婆媳間認為做家務活和起床晚存在有必然聯繫。這樣的事情有點讓人感覺無從辯解,事實是存在,但當中關聯存在的嗎?在一個人發現了這樣的關聯後,會陷入了之前的信念固著當中,爭吵中只會將更多的隨機事件作為自己信念的支撐。這一切猶如火上澆油,讓相互之間的誤解越來越深,爭吵越來越激烈。

無中生有的能力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後的信念。如果信念不做出改變,只會從更多隨機事件當中尋找關聯來說服自己。我們如何避免我們產生的是錯覺相關?

一是需要判斷看到是事件是偶然隨機發生的,還是一直如此?因為偶然隨機的事情只能表明當時對方的想法,而不能說是對方的一貫態度。

二是在自己發現當中相關聯的時候,需要再思考這種相關是在印證自己之前的固有想法,還是從事實按邏輯思維推斷出來的結論?如果是是尋找關聯來印證自己想法的話,要靜下來來想想這樣的結果有助於改善事情嗎?還只是為是增加自己在爭吵中的「實力」?

三是不急著下結論,在自己下結論之前,和對方溝通對於這些事情的想法以及背後的原因,再做出判斷。

4、別讓情緒蒙蔽了自己雙眼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人類是有感情的生物,但感情會影響我們的社會判斷,滲透到我們思維中。有研究通過對比幸福和悲傷的個體的認知活動時,發現情緒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我們認知活動。也就是說人們在愉悅情緒的感染下,都會覺得天氣是多麼好,世界是如此友好,人們也更傾向於回憶起好消息和積極的事件。相反,如果人們是處於心情鬱悶低落的時候,思維就好像陷於了泥潭當中,無法自撥,同時人們更多的是喚起對消極事件的回憶。但是同時也研究表明,人們對於情緒的影響是視而不見的,人們對於認知的改變並不會歸因於情緒的改變,而是寧可相信世界的確看起來不同。

這樣的例子在爭吵中比比皆是,雙方帶著情緒在爭吵,能想到的更多是對方的消極事件,對對方做出都是消極的判斷,此時的我們是不可能去讚美對方,對方也只會覺得是在受諷刺。有位妻子哭訴,丈夫對自己越來越差了,實在是受不了,想離婚,究其原因,她因為丈夫老是在她認為小事上面吼自己,讓自己很沒面子。在她情緒得以很好宣洩後,心情平靜了,再讓她想想丈夫的優點,她覺得丈夫還是挺不錯的人,只是有些問題需要重新溝通。在民政局,很多要來離婚的夫妻都是帶著消極情緒過來的,而當工作人員當中調解,讓雙方的消極情緒得以宣洩,恢復正常心情後,雙方都覺得離婚的想法的確太不理智了。

處理自己的情緒並不難,難在如何認識到自己的情緒正在影響了自己的認知。人們總會給自己的狀態找到各種各樣解釋,唯沒有情緒的因素在內。在任何的爭吵當中,我們都是在用情緒對抗情緒,而並非在理智溝通。這時需要雙方學會冷靜下來,避免說話,避開爭吵。待心情平復後,再進行理智溝通雙方的爭執點。同樣,學會忘記爭吵中帶情緒的話語也很重要,這樣才不會讓自己再次陷入那情緒當中。

5、自我實現預言

看看家庭成員之間到底存在多少誤區?


我們在生活中,我們有時發現自己預感的好事或者壞事會在我們生活中出現。好像自己擁有先知能力似的。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信念和判斷在其中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影響了我們的感覺和行動,並通過這樣做來改變自己的現實。心理學上將這種觀念引導我們以證實自己的方式行動的現象稱為自我實現預言(self-fufilling prophecies)。

在家庭關係相處當中,如果我們總以某種特定信念去看待對方,我們會無意識地為對方創造相應條件去達成我們自身的信念。有個孩子來傾訴自己父母總是因為母親要查看父親的微信記錄經常爭吵,父親是開朗的人,但年輕時曾經做了錯事,母親選擇原諒他。可母親到現在仍然對父親過去的錯誤行為耿耿於懷,認為父親仍會犯錯離開自己,所以無意識地想通過查微信來「防範」錯誤發生。兩人之間的爭吵越來越激烈,這事情只會讓父親越來越希望逃離這樣的關係囚籠。最後母親的「預言」實現了,父親還是會犯錯離開自己。

自我實現的預言其實就是一種給自己和對方暗示過程,比如家長總是說自己孩子怎麼怎麼不如別人,這種錯誤直覺創造了事實。在家庭成員的關係中,我們錯誤的自我暗示同樣會創造出讓人遺憾的結局。如果我們在與對方相處時,如果事情還沒開始,甚至是還沒有面對面接觸就已經假設了消極前提,這樣錯誤的直覺和暗示註定了我們「預言」遲早會實現,「是吧,我說了肯定會怎麼怎麼樣」。放下我們的消極「預言」,從一開始學會真正在相處中修正自己的印象。學會用積極的「預言」進行替代消極「預言」,讓我們對對方充滿積極期待。

家庭關係中的相處需要更多的是包容、理解和溝通。心理學只是做為輔助認識的工具提供有限的幫助,更多需要當事人的共同努力。



文/壹點靈心理諮詢師 楊湛德

作者寫於2016-06-2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遇到快遞到付的騙局,你要怎麼拿回你的錢?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真的存在嗎?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