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新規解讀:投資人可吃「後悔葯」,對保本息說拜拜
網貸之家專欄頻道
700+互金意見領袖、投資達人入駐
10000+原創投稿
授權網貸之家發布
作者 | 肥皂
昨天,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管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理財新規),標誌著銀行理財新規正式落地。帶來的影響不言而喻,不管是從銀行角度還是從投資人角度,銀行理財新規講於大眾息息相關的理財帶入一個「全新時代」,萬億規模的銀行理財市場將再一次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不可否認,銀行理財新規帶來的直接印象關乎每個人未來的財富、投資趨向、投資價值。
跟之前理財新規徵求意見稿不同的是,此次銀行理財新規加強了投資者保護,也進一步加強了理財銷售的合規管理。有以下幾個重點投資人不可不知。
一、冷靜期的設立=後悔葯
「三思而後行」,我相信是每一個投資人在投資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話,然而在中國龐大的理財市場中,各類商品琳琅滿目,真正做到「三思而後行」的投資人究竟有多少?
對於投資人來講,選擇一個理財產品並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兒,在購買理財產品的過程中,投資人即是決策者(做出挑選)又是執行者(進行投資)又是風控(止盈止損)。所以,讓一個人同時扮演三種角色,不容易。
其實,政策的相對不完善,各類理財產品的界定和邊界模糊,投資人把「三思而後行」變成了「一鼓作氣」。
所以,在理財新規中關於私募類產品設置了冷靜期。
引入投資冷靜期。對於私募理財產品,銀行應當在銷售文件中約定不少於24小時的投資冷靜期。冷靜期內,如投資者改變決定,銀行應當遵從投資者意願,解除已簽訂的銷售文件,並及時退還投資者的全部投資款項。
冷靜期並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對於私募基金來說,早在2016年設立了冷靜期機制。這裡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銀行的私募產品設有冷靜期,並不是所有的產品都有冷靜期,只是私募產品有,公募不涉及,所以不要混淆了概念。
那麼銀行的私募產品是什麼呢?
在理財新規中提到:根據募集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私募產品說白了就是「非公開發行」。從另一角度來講,非公開發行的產品也同樣屬於一種定向募集。
對於購買私募產品的投資人,也做出了明確的界定,請大家重點關注,並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買私募產品。
(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於300萬元人民幣,或者家庭金融資產不低於500萬元人民幣,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於40萬元人民幣;
(二)最近1年末凈資產不低於1000萬元人民幣的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組織;
起點還是比較高的,說白了就是「有錢才能玩」。
這樣投資人就清楚了,如果我去銀行達到購買私募產品的門檻,在購買私募產品的過程中,買完了不是當天或者當場就生效。24小時之內,你可以選擇「反悔」。這24小時就是你的冷靜期。比如說,到第二天我突然反悔了,不想玩了,那好直接給銀行說我「後悔」了,銀行會解除合約,把資金退換給你。
所以,24小時冷靜期投資人可以有「反悔」的機會,這就相當於「後悔葯」。
當然,冷靜期在具體操作上還有待落地和完善,銀行是否對於購買私募基金的投資人進行回訪?這個回訪制度是什麼樣的?通過什麼方式進行回訪因此來確認冷靜期後投資人是否還繼續購買。這就需要銀行儘快的完善私募產品回訪制度。
二、對保本息說拜拜,選擇風險承受很重要
這一點至關重要。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等級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能抗住100萬但是扛不住1000萬。對於風險等級的測試和確認不僅僅是銀行要做的工作,投資人也應當全力配合。畢竟,銀行理財已經明確表示「去剛兌」。
先來看銀行理財的「去剛兌」
本辦法所稱理財產品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和實際投資收益情況向投資者支付收益、不保證本金支付和收益水平的非保本理財產品。
看到了啊,不保證本金及支付和收益水平。意思就是不保本不保息。
所以投資人在購買之前就要想好,反正「虧了風險自擔」,千萬別硬著頭皮上。
還規定了,銀行理財的銷售過程中要遵循的原則,明確的表示了不得誤導投資者,向投資者充分的揭示風險。
現在你去銀行買理財,那叫一個熱情。你問他有風險嘛?肯定給你說沒風險,銀行哪有風險?放心吧,都是保本保息。說實話,我一直覺得中國老百姓風險意識的淡薄在一定程度上跟銀行的「非正確宣導」有關係。但凡是一說保本保收益,別管是銀行還是別的什麼理財機構,投資人准相信。
無疑,這讓中國的大部分投資人形成了一種「思維定式」,認為但凡承諾保本保息的,最後都能保本保息。其實並不是,銀行理財之所以打破剛性兌付,很大程度上講是因為銀行的很多理財產品「風險較大」,銀行作為國家信用背書,不管是風險大的還是風險小的,最後全部「硬著頭皮」剛兌了。
打破剛性兌付,並不是對投資人的「不負責」,而是對投資人的「負責」。說的通俗一點就是:醜話說前面,萬一出問題風險自擔。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接受投資者委託,按照與投資者事先約定的投資策略、風險承擔和收益分配方式,對受託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
其中講到的,風險承擔就是指的投資人的風險承受能力,尋找適合和匹配投資人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進行匹配。
所以,個人首次購買需進行面簽。延續現行監管要求,個人首次購買理財產品時,應在銀行網點進行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和面簽。
說個真事兒。我朋友之前沒買過銀行理財,然後去我們當地某城商行買。選擇了一款三個月的,正準備買呢,大堂經理問他之前買沒買過?有沒有理財賬戶?他說沒有。大堂經理說要做個風險測評進行雙錄,哥們問有什麼「後果」嗎?大堂經理說這是穩健產品,一般風險承受能力都能達到。哥們一聽這個覺得還得做測評,好嚇人!不買了。
後來我笑話他,你風險測評都不敢做,還買理財?要是放到現在執行「新規」你就老老實實存定期吧。
三、門檻雖降低,私募依然有
讓投資者熱議的是銀行理財門檻的降低,這一點也讓很多人「歡呼雀躍」。
商業銀行發行公募理財產品的,單一投資者銷售起點金額不得低於1萬元人民幣。
之前銀行理財的門檻是5萬元,現在門檻降低了能夠在一定成都上吸引投資人。但是投資人別高興太早,先要看清楚自己購買的是什麼樣的產品。
私募理財依然有門檻,請看下錶:
最後總結一下。理財新規的出台是「資管新規」的延續,也是「資管新規」的落地執行版、補充版。資管新規落地後,各類金融監管部門都表示,嚴格落實和貫徹資管新規,並根據資管新規出台相應的配套政策。理財新規等同於在銀行業務埠,對資管新規的「細分」。對於投資人來講,理財新規把銀行理財產品勾勒的更加清晰、清楚,也規範了銀行在銷售、宣傳理財產品過程中的行為、方式,最大程度上保護了投資人權益。
作者:肥皂
版權聲明:文章系作者原創作品,已授權網貸之家發布,轉載請註明來源網貸之家,並註明原作者。
來源 | 網貸之家專欄
聲明 | 登載文章內容僅供傳遞信息,不構成投資建議,轉載請註明來源網貸之家。
精彩爆文
點亮網貸之家「星標」,就差你了!
※早報:粵P2P將納入風險監測 P2P需增強投資人信心
※這輪P2P雷潮何時會結束?提供兩個線索
TAG:網貸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