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說錯一句話幾乎斷送了性命,咸豐曾下旨將其就地正法
晚清時期,人們習慣將曾國藩和左宗棠以「曾左」相稱,這種稱呼的含義代表著他們的地位相當,不相上下。不過,左宗棠認為將他排在曾國藩之後頗為惱火,認為自己應該排在曾之前。其實,左宗棠不服氣也是有底氣的,他收復新疆之功的確也是曠古未有。
分析曾、左二人就離不開太平天國運動,曾國藩之所以聲名顯赫,主要還是因為他平定了太平天國,是挽救清王朝的中興名臣。這其中雖然有他個人的毅力和素質,但也有時勢造英雄的因素在裡面。要是在太平年間,他這部分才能也就英雄無用武之地了。左宗棠就更不用說,假如沒有洪秀全這麼一鬧騰,他或許一輩子都要窩在山溝溝里。
曾國藩24歲中舉人,28歲中進士並於當年點為翰林,雖然只是「同進士出身」,但好歹也是通過科舉這條路走上政治舞台。而左宗棠到了舉人這就止步了,最後索性放棄科舉,回到老家的山溝里等著人來請了。不難想像,左宗棠要是在太平時期,他能夠成名的幾率幾乎為零。
然而曾國藩的情況有所不同,他在太平時期官做的也不錯,最初授予的翰林院檢討(從七品),七年之後便成了二品大員(侍郎)。放在當時的環境下來講,曾國藩的七年十遷,其速度之快無人能比。就算太平天國運動沒有爆發,曾國藩不去帶兵打仗,估計他也能順利做到一品大員。
相比之下,左宗棠就不是這樣的人才,以他的性格,如果他在太平時期入仕,也不可能做得順利。有個例子就能很好地說明問題:左宗棠在湖南巡撫擔任幕府期間,讓他有了一展身手的機會,但這個秉性囂張、架子和脾氣都很大的師爺讓湖南官場都頭疼不已。他因怒罵一個沒有對自己行禮的武將,引發了一場大的風波,差一點就此斷送了自己的前程。
當時太平軍進攻湖南,湖南的局勢十分吃緊。在胡林翼的竭力勸說下,左宗棠以「保衛桑梓」的名義,加入了湖南巡撫張亮基的幕府。到了長沙後,張亮基和左宗棠一見如故,左宗棠提出幾條策略,張亮基都接受了,不久軍事權也交給了他。
張亮基離任後,駱秉章繼任湖南巡撫,他認為左宗棠是個人才,對其賞識比張亮基更進一步。可同時有人不滿,稱左宗棠為「左都御史」,意思是說身為巡撫的駱秉章,其官銜不過為右副都御史,而左宗棠的權位卻高於駱秉章。
官居二品的湖南永州鎮總兵樊燮到巡撫衙門彙報工作時沒有給左宗棠行禮,而被左宗棠怒斥了一句:「王八蛋,滾出去!」樊燮受到這樣的羞辱後,向湖廣總督官文叫屈。官文與駱秉章素來不合,於是向咸豐帝上折彈劾左宗棠為「劣幕」,並說他把持湖南,無視朝廷法度,驕橫跋扈。咸豐帝看到此折後,下旨嚴查,將此案交給官文審辦,旨意中說得清楚:「如果有不法之事,可即就地正法。」
要不是肅順、胡林翼、曾國藩等人的極力周旋,又因非常時期國家用人之際,左宗棠恐怕很難逃過這一劫。按照「劣幕」這樣的罪名來看,就地正法或許不至於,但退出官場,永不敘用應該是沒有疑問的。
後來,左宗棠被授予四品幫辦協助曾國藩。又因他招募湖南鄉勇自成楚軍,而被曾國藩推薦為浙江巡撫。前有救命之恩,後有提攜之舉,按說左宗棠對曾國藩應該是感恩戴德才對。可是天京城破之時,左宗棠便上折說曾國藩謊報軍情邀功,此後曾、左二人結怨互不來往。
不可否認,左宗棠帶兵打仗絕對是一把好手,這方面不輸曾國藩。但在政治上他卻難有建樹,更不會做官,他所有的聲望都建立在軍功這一基礎上,這和曾國藩相差甚遠。況且,曾國藩治國、治家、治學都堪稱一代完人。
因此,將左宗棠排在曾國藩之後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其實,晚清那個國家多難的時期,李鴻章的整體功勛也是有目共睹的,依筆者的排列方法,認為「曾、李、左」更為合適。
※此人是乾隆最疼愛的弟弟,為人傲慢任性,臨死前還提出一無理要求
※大清最沒風範的皇太后,兒子登基後她百般刁難,還說皇位得來不正
TAG:左都御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