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叫聲中隱藏的個體身份和性別線索第一例脊髓損傷後的下肢癱瘓患者再次獨立踏步|Nature自然科研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訪問關注。
《科學報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
Sound transmission in a bamboo fores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transfer in giant panda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 bleats表明,
大熊貓
(
Ailuropoda melanoleuca
)叫聲所傳遞的身份信息最遠可達20米,性別信息的傳遞距離最遠可達10米。
叫聲中蘊含的個體身份和性別線索或許能為熊貓提供重要信息,讓它們能夠在可視度不佳的濃密竹林中實現近距離互動。
來源:Pixabay
大熊貓是一種獨居動物。因此,有效交流對辨認同伴位置、躲避有潛在攻擊性的競爭者來說可能很重要。眾所周知,雄性大熊貓遇到發情期的雌性大熊貓後發出高頻率的叫聲,這說明叫聲對熊貓協調交配活動很重要。不過如果大熊貓的叫聲無法在它們生活的竹林中穩定傳播,叫聲中所攜帶的信息就無法發揮作用。
美國聖地亞哥野生動物園保育研究所的Benjamin Charlton及同事回放了100段叫聲
(來自10隻成年大熊貓,每隻10個叫聲)
,並在離回放喇叭10米、20米、30米和40米處分別對這些聲音進行錄音。回放和錄音均在美國加州聖地亞哥野生動物園的混合竹林中進行,這裡的竹子密度與大熊貓的天然棲息地相似。結果顯示,在竹林中大熊貓叫聲的聲學結構可被同類識別的距離最長可達20米
,不過距離超過10米大熊貓就無法辨清聲音主人的性別了
。
大熊貓叫聲的波形和頻譜圖顯示對 (a)強度等值線(b)F0曲線和(c)頻譜的聲學測量。
Charlton
et al.
通過確定大熊貓對交配相關叫聲的可能的識別範圍,這項研究為大熊貓的繁育策略提供了新的啟示。
?
srep|doi:10.1038/s41598-018-31155-5
版權聲明:
本文由施普林格·自然上海辦公室負責翻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歡迎轉發至朋友圈,如需轉載,請郵件 Chinapress@nature.com。未經授權的翻譯是侵權行為,版權方將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 2018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part of Springer Nature.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文由《Nature 自然科研》授權轉載,歡迎長按下方二維碼訪問關注。點擊「閱讀原文」獲取英文原文。
※親歷「金三角」:毒窩還是賭場,總有一樣能把中國人留下 | 故事FM
※哪裡的中國人最怕熱|大象公會
TAG:大象公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