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抗戰與美英蘇三大國的關係

中國抗戰與美英蘇三大國的關係

原標題:中國抗戰與美英蘇三大國的關係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在中國近代史上,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次完全勝利的戰爭。為什麼這一場戰爭中國打勝了?原因很多,我今天講的就是分析其中的一個原因。


對於抗戰,我們有一段時期否認國民黨、國民政府、蔣介石的作用。這些年來,我們肯定了國民黨、國民政府、蔣介石在抗戰里的作用;這一點,現在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承認。但是國民黨、國民政府、蔣介石為什麼抗戰,其中有一個說法是,蔣介石是英美大資產階級、大地主的代表,他為什麼抗戰呢?是由於日寇的侵略直接傷害了英美的利益,蔣介石是聽了英美等國的話才抗戰的。我今天要反駁這一類的說法,這也就是我講的第一個問題——當時,中國是為中華民族而戰,是主動決定的,而不是任何國家命令、指示的結果。


我講的第二個問題,在抗戰前後,中國政府、蔣介石首先爭取的並不是英美的援助,而是蘇聯援助。中國的政府第一個爭取援助的國家是蘇聯。1929年,中蘇兩國因中東路事變斷了邦交;1932年12月,蔣介石派出了老資格外交家顏惠慶跟蘇聯的外長談判,恢復了邦交。日本人害怕蔣介石和蘇聯人恢復邦交,而且把這看成了是對日本的第一打擊。所以在抗戰時期,最早與中國結盟的國家是蘇聯。1937年中蘇兩國簽訂了互不侵犯的條約,實際上是中國爭取到了蘇聯援助中國抗戰。

第三個問題,是中國的抗戰不僅不是英美讓中國抗戰,而是中國政府反對英美的對日政策所致的,正因為中國政府的堅持,英美才分別做了對日作戰的決定。


英國政府在很長的時間裡對日本採取了妥協的政策。根據當時中國駐英大使的回憶,他說英國的政策就是在不損害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竭力討好日本,而不惜犧牲別人的利益,特別是中國人的利益。英國人企圖使日本不要在中國以外的地域打仗。也就是說,英國政府對日本是妥協的,希望盡量不要觸犯日本。1939年7月,英國駐日大使克萊琪同日本外相有田八郎在東京開始談判,最終簽訂了《有田—克萊琪協定》,這就是英國討好日本之舉。同月,蔣介石在重慶進行演講,批評英國對日本的妥協,認為英國這麼做就是等於幫助了日本的侵略,就等於是幫助日本撕毀了《九國公約》。蔣介石質問英國怎麼可以背信棄義,甘心和侵略國站在一起,放棄對中國的友誼,蔣介石提出,英國採取的最英明的舉動是馬上停止和日本人的談判。


1941年11月20日前後,美國總統羅斯福親手寫了一個備忘錄給美國國務卿赫爾,內容是恢復美國對日本的經濟關係,也就是美國要和日本進行會談。在羅斯福提出了備忘錄以後,美國國務卿又提出維持三個月的臨時過渡辦法,說美國同意修改凍結在美國的日本資產的命令。當時日本人有1.3億美元的財產存在美國,美國把它凍結了,現在美國的國務卿提出要修改凍結,就是要解凍,而且提出每月向日本提供一定數量的民用石油。大家知道,沒有石油,飛機飛不了,汽車開不動,坦克開不動,現在美國同意向日本提供石油,實際上就是對日妥協,支持日本。蔣介石知道了美國準備向日本妥協,所以在日記里寫了一段話,大意是:「我知道了美國所提的對日本妥協的條件,非常痛憤,美國人的膽怎麼這麼小!帝國的資本主義者沒有信義可言的,過去我認為美國人還不錯的,所以對美國始終是信仰的。但是從美國最近的表現,我知道了世界道德墮廢。除了依靠自己,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中國的友邦。本來就是這樣的,我太傻了,過分相信了別人。」蔣介石罵美國人損人利己,罵他們是帝國的資本主義,而且蔣介石檢討,說自己「太傻了」。


當天,蔣介石給當時的中國駐美大使胡適打了一個電報,大意是「現在的美國對日本妥協了,美國解凍日本的資產,恢復了美日之間的貿易關係,向日本提供了石油,這個做法使中國的抗戰馬上就要崩潰了。從此以後,什麼國際信義,人類的道德都不能說了」。這是蔣介石對美國的嚴厲譴責。蔣介石要求美國的國務卿赫爾千萬不能放鬆對日本的經濟封鎖,蔣介石說,我也不相信美國政府到現在對日本人還是這個樣子。當天晚上,蔣介石再次給駐美大使打電報,說美日之間的妥協談判,已經使中國的人心動搖了。蔣介石要求美國政府馬上表明與日本絕不妥協的態度,稱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中國的抗戰就要前功盡棄;中華民族所作的巨大的犧牲,就要白費了。


1938年9月,英德等國在慕尼黑開會,這次會議的結果是英國向希特勒妥協,犧牲了兩個國家。蔣介石警告美國,對日本要持不妥協的態度。蔣介石在電報中說:「回憶兩年前英國對德國的妥協,造成了無辜的這一段歷史,這個教訓不遠,我如何不緊張?我希望美國的政府當機立斷。」蔣介石要求駐美的大使將這個意思向美國總統轉達。


蔣介石向美國提出了抗議以後,羅斯福和胡適、宋子文有了會談,承認了美國的「臨時過渡辦法」確有缺點,辯稱當時美國之所以向日本妥協,是為了保護雲南到緬甸的這一條公路。宋子文當面反駁羅斯福,稱,如果是因為保護這一條公路就放鬆了對日本的經濟制裁,那麼我們中國寧願抵抗敵軍的攻擊。因為如果放鬆了對日本的封鎖,對中國的軍民影響太大了。聽了宋子文的話,羅斯福總統無詞可答,顯得很尷尬。丘吉爾也認為,美國的讓步使中國的處境更加的困難,「我們為中國擔憂,如果他們垮了,我們的共同危險就會大大增加,因為當時的英國在歐洲的戰場上和德國打仗,如果中國的戰場垮了,歐洲的戰場也是很危險的」。於是,羅斯福和他的國務卿決定拋棄對日妥協這個愚蠢的決定。由此可見,美國人本來向日本人妥協了,由於蔣介石的抗議與丘吉爾的勸告,羅斯福認為應該放棄之前做出的對日妥協的決定。這就惹怒了日本,日本人認為美國已經徹頭徹尾地成為了蔣介石的代言人,如此一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盧溝橋事變以來的一切成果都將付諸流水。日本指責美國順從重慶方面的意願,日本駐美大使向美國國務卿遞交了日本的最後的通牒和日本天皇的詔書。日本突襲珍珠港為什麼發生在12月初?是因為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的意見。


我之所以在上面講這一段話,是因為我們有個別的歷史學家,認為蔣介石的抗戰是應英美要求的結果,是聽了英美的話的結果。我要告訴大家的是,英美原本向日本妥協,是中國的抗議使得英美改變了態度。尤其是美國,從原來的準備妥協,轉為對日的強硬,日本惱羞成怒,發動了對美國的珍珠港的進攻,從而爆發了太平洋戰爭。


下面講的第四個問題,中國最早、最積極地呼籲成立世界反法西斯聯盟。1937年中國的軍隊在淞滬戰役中失敗了,南京危急,國民政府決定遷都重慶。蔣介石意識到,侵略國家的對立面一定會產生一個英美法蘇的聯合陣線。蔣介石相信隨著形勢的發展,一定會組成一個以英美法蘇為主的國際反法西斯戰線。這是中國政府對組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最早呼籲。珍珠港事件以後,蔣介石代表中國政府竭盡全力與英美蘇及其他國家共同作戰。1941年12月16日,羅斯福回應蔣介石,建議中國政府在重慶召集一個聯合軍事會議,在會議上產生一個永久機構,設計和指揮英美蘇中共同作戰。1941年12月31日,羅斯福把宋子文請到了白宮商量《聯合國家宣言》。1942年1月1日,宋子文在華盛頓代表中國政府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這份宣言共有26個國家簽字,前四個國家依次為美、英、蘇、中,這是近代中國在形式上第一次獲得四大國之一的地位,中國的抗日戰爭由此進一步獲得了世界許多國家的同情和支持,取得了最堅強的保證。


我要講的第五個問題,是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始終忠誠於盟國。中國參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聯盟,而且中國始終忠誠於這個聯盟。中國始終站在同盟國的一邊。蔣介石說,我們的外交方針大致可以完全照舊的,我們一本立國仁厚的精神,英法雖敗,但我們在可能的範圍內幫助他們。因為當時的英國和法國在歐洲和希特勒的軍隊打仗,英國、法國的軍隊都打敗了,法國在六個禮拜之內就投降了德國,英法聯軍打敗了以後,就渡過大西洋,逃到英國的本土。由於英國、法國這兩個世界的強國都被德國打敗了,所以當時在中國的政府內部,有一些人主張中國要改變外交路線,就是說要丟掉英國、法國、美國,和德國結成同盟國,因為德軍在西歐的戰場上是所向無敵的。當時中國有兩個人主張要和德國結盟,一個是孫中山的公子孫科,另一個是著名的軍事家白崇禧。我想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那個時候,中國政府、蔣介石聽了孫科和白崇禧的意見,把英國和美國丟掉了,那麼二戰最後中國是什麼國家?我們現在是戰勝國,我們現在可以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如果那個時候我們和德國結盟,我們還是戰勝國嗎?我們就是戰敗國了。所以在英、法戰敗的情況下,蔣介石強調,我們中國人立國的精神是仁厚,英、法雖然打敗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幫助他們。蔣介石對英國的大使卡爾說,我們中國人是素講信義的,不屈服於強國之威脅。法國屈服之後,國民政府高層中確實有很大一部分人主張重新考慮中國的外交政策,但是蔣介石仍主張堅守此前的原則。


英、法與德軍打了敗仗,蘇聯也不太好,德軍一直打到莫斯科,蘇聯也面臨危險。當時的蔣介石親自到蘇聯駐重慶的大使館,致以節日的祝賀,請他們吃飯,請他們看戲。蔣介石說,我國在蘇聯被德國人侵略、打了敗仗的情況下,我們不計較過去,而且以道義對待他,這個是中華民族不害怕強大敵人的精神,我絕對不能把它丟掉。我們對蘇聯報之以道義,至於蘇聯對此如何想,不是我們考慮的。蔣介石堅持聯合蘇聯,1943年蔣介石派傅秉常出任駐蘇大使,表示現在及戰後,與蘇聯均應友好合作,告訴他為了聯合蘇聯,我們在和蘇聯的貨物的交換上可以讓步,可以給蘇聯利益,給它方便。同時蔣介石決定和蘇聯商討締結二十年互不侵犯的協定。

以上講的就是說在英國、法國、蘇聯都被德國人打得很狼狽的情況下,蔣介石堅持聯合英國、法國、蘇聯,這個外交的方針沒有動搖。另外蔣介石與中國政府還採取措施,拒絕了德國的拉攏。1942年希特勒的助手戈林派親信與桂永清談判,當時的德國人希望進攻印度,德國人勸中國也從緬甸進攻印度。進攻印度之後有什麼好處呢?西方的法西斯德國和東方的法西斯日本,就可以在印度手拉手合作。如果東方的法西斯和西方的法西斯在印度洋會師了,這是非常可怕的局面,那樣的話,反法西斯戰爭就面臨著失敗的命運。蔣介石堅持拒絕德國的拉攏,不和德國人合作。不僅不和德國人合作進攻印度,而且蔣介石和中國政府還支持了德國的地下反納粹運動。當時德國的反納粹組織有一個計劃,想把希特勒暗殺掉,從而建立一個沒有希特勒的德國。蔣介石知道了這件事之後,指示宋子文要幫助反納粹的德國人員,而且通過宋子文給這些反納粹的德國人提供了經濟支持。


第六個問題,美國、蘇聯、英國對中國抗戰的援助,分經濟、軍事、人員、道義幾個方面。


蘇聯在1937年9月到1941年6月,援助中國飛機1235架,大炮1600門,機槍14000挺,步槍50000支,子彈1.8億發,借款1.73億美元。從1941年5月至戰爭結束,美國援華的租借物資和勞務總計8.46億美元,其中的各種軍用裝備價值5.17億美元,另外還有經濟貸款6.98億美元。至於人員的援助,陳納德的飛虎隊開闢駝峰航線,對抗日機,幫助中國掌握制空權。英國在歐洲戰場上對德作戰,分4次向中國提供貸款1800萬英鎊。當時的中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日本是一個先進的現代化工業國家,日本的工業總產值高達60億美元,中國還不到日本的1/4。鋼鐵產量,日本是580萬噸,中國只有4萬噸;日本年產飛機1580架,大口徑火炮744門,坦克330輛,汽車9500輛,中國還不能生產一架飛機、一門火炮和一輛汽車。所以說兩國的經濟力量、軍事力量相差非常大。正是由於有了美國、蘇聯、英國的援助,才彌補了中日兩國在軍事上的巨大的差距,沒有這些援助,這個差距是無法彌補的。


美蘇兩國摧毀了日軍主力,為中國抗戰勝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是美國在太平洋上進行的跳島戰鬥,有效地佔領了戰略性質的島嶼,孤立了不具有戰略價值的島嶼上的日軍與後方的聯繫,打開了攻向日本本土的前進通道。舉個例子,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9日晨,在900餘戰艦,2000餘架飛機的支援下,美軍以22萬人之眾的兵力,對只有2.2萬日軍的面積只有20平方公里的硫磺島發起了進攻,結果美軍全殲島上的2.2萬日軍,美軍也付出了傷亡2.8萬人的沉重代價。由於這些戰鬥,美軍擊潰了日軍在太平洋上的主力。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了原子彈;8月9日,在日本長崎投下了原子彈。這兩次核打擊在摧毀日軍戰鬥意志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對日軍是另一個沉重的打擊。1945年8月8日,莫洛托夫接見了日本駐蘇大使,遞交宣戰書,150萬蘇軍向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發起了進攻。8月15日中午12時,日本天皇宣布了投降詔書,60餘萬關東軍成為了俘虜。由於美國、蘇聯的合作,擊潰了日軍的主力,也擊潰了日本的戰鬥意志,所以日本投降,中國抗戰勝利。中國抗戰勝利的原因,我認為國內外兩個同盟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內同盟指的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階層、各團體組成的同盟,國際同盟指的就是以美、蘇、英、中為主體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我要講的第七個問題,中國抗戰的貢獻和作用。


從1937年冬到1940年冬,日本在中國的陸軍,占陸軍總數的78%,最高達94%,而中國的戰區是220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政府動員了正規軍和游擊隊是500萬人,一般的戰鬥是38931次,主要的戰役是111次,大的會戰22次,中國的軍隊傷亡了338萬人。由於中國戰場的存在,阻礙了日軍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加強了歐洲戰場,避免了兩面作戰。蘇聯先後從遠東地區調集了54萬人、5000門的大炮到歐洲,這對保衛蘇聯的歐洲國土和最後進行反攻、擊潰德軍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時,由於中國戰場的存在,也延緩了日軍的南進,為英、美贏得了時間,為美軍轟炸日本提供了機會,阻止了德、日兩軍在印度洋會師。斯大林曾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被中國捆住的時候,我們才可以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線作戰。」丘吉爾說:「如果日本進攻印度洋,會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羅斯福對小羅斯福說:「假如沒有中國,中國被打垮了,你們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他的戰場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並且一直衝向中東。日本就可以和德國配合起來,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反攻,把俄國完全隔離,斬斷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肯定中國戰場的作用。中國戰場的作用,我認為主要是打擊日軍、牽制日軍和控制日軍。它使日本侵略者的腳陷在了中國的戰場上,使它沒有辦法進攻蘇聯。


以上講的是中國戰場的作用。但是我覺得,我們在總結抗日戰爭的經驗,在回顧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時候,一定要辯證地看待中國戰場的作用。曾經有一個日本的電台記者訪問我,我在接受訪問的時候說了一句「你們日本被我們中國打敗了」,這個日本的記者馬上反駁我,說:「教授,不對,我們日本不是被你們中國打敗了,我們是被美國打敗的。」這個日本記者講得不對,中國是戰勝國,自然,日本是被中國打敗的。但是我們在分析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分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時,必須看到兩個同盟的作用。沒有中華民族的大團隊,沒有國共統一戰線,中國的抗日戰爭不可能堅持八年之久;如果沒有國際上的反法西斯同盟,沒有美國、蘇聯、英國和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援助,我們也不可能在八年之內取得對日作戰的勝利,我們抗戰的時間會更長,我們所面臨的困難會更多。所以說,我們今天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一定要了解中國勝利的原因,有兩個方面的合作起到了極重大的作用,即國內的國共合作與國際的中、美、蘇、英大合作。

【摘自:《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 楊天石/著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


圖書信息


書 名: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


作 者:楊天石 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書 號:978-7-229-12935-4


出版日期:2018年8月


定 價:68.00元


★ 國內權威的蔣介石研究專家,以權威、可信的一手資料,解密蔣介石的生平及內心世界。


★ 重史實,重證據,重比對,重分析,科學嚴謹,揭示真相。

★ 以蔣介石日記為切入點,梳理、比較、勘核海內外相關檔案資料、文獻,深入挖掘蔣介石的生平經歷、思想演變和真實心理,在此基礎上釐清近現代史中眾多謎團,幫助讀者更準確地了解中國近百年的複雜歷史。


★ 超值贈送《附冊》(內含楊天石詩選、珍貴照片、著作目錄等)



內容簡介


《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2》是著名歷史學者楊天石研究蔣介石生平及思想的專著。由一系列解讀蔣介石日記的論文彙集而成,內容包括國共合作及分裂,抗戰期間對日策略,二戰期間中國與歐洲各大國之間的關係,蔣介石敗走台灣後的反省以及蔣介石的家庭,等等。在書中,楊天石採取從蔣介石的日記入手的獨特角度,根據海內外檔案、資料館所存的蔣介石日記的多種版本以及相關史料,經仔細閱讀、對照,謹慎地考訂和充分解讀,深入挖掘了蔣介石的生平經歷、思想演變和真實心理,以生動的文筆揭示出蔣介石在歷史事件中諸多決策和行為的根源。


作者簡介


楊天石,江蘇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浙江大學客座教授。


長期研究中國文化史、中國近代史、民國史、國民黨史,合著有《中國通史》第12冊、《中華民國史》第一卷、第六卷等,個人著作有《揭開民國史的真相》(七卷本)、《楊天石近代史文存》(五卷本)、《蔣氏秘檔與蔣介石真相》、《追尋歷史印跡——楊天石解讀海外秘檔》、《從帝制走向共和——楊天石解讀辛亥秘檔》、《帝制的終結》、《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一、二輯)、《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13個歷史真相》、《當代中華詩詞史家精品集·楊天石卷》等。

作品《找尋真實的蔣介石——蔣介石日記解讀》(第一輯)獲中國2008年十大圖書獎、香港2008年十大圖書獎,第二輯獲南方讀書節最受讀者關注的歷史著作獎;《找尋真實的蔣介石——還原13個歷史真相》獲2014年《作家文摘》及香港《亞洲周刊》「十大圖書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客兒 的精彩文章:

一次否定公共食堂的「幸運」調查
余華:總要徹底絕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TAG:史客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