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什麼叫「五蘊」?

什麼叫「五蘊」?

《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因為照見這個「五蘊皆空」,才有了觀自在菩薩後面的一系列結論。那這個「五蘊」究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簡單分享學習一下。

我們人體以及各種身心現象,到底是由什麼具體因素構成的呢?佛教講,這些所有現象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五蘊的「蘊」是梵文音譯,是「積聚」的意思。五蘊具體分為:色、受、想、行、識五種,其中除了第一種是物質現象,其餘四種都屬於精神現象。下面我們詳細說明一下:

一,色。就是指物質。是一切有形態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的聚合,就叫色蘊。色蘊包括內色和外色,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外色就是色、聲、香、味、觸五境。

色蘊又可分為地、水、火、風四大基本屬性,相當於我們傳統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所有物質現象都是由這四大和合而生的現象。平常我們常說的「四大皆空」,就是說的這四大,也就是《心經》上「色即是空」的意思。

二,受。接納,感受。通過我們的感覺器官,對一切人、事、物所產生的情感和感受,包括身受和心受:身受是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我們的意根引起,有憂有喜,這都屬於受。

三,想。想法,念頭。因接受外界事物而產生的感覺,我們進行分析而得到的知覺和想法,就是想。對世間各種善惡美醜,我們產生的各種想法和認識,就是想。

四,行。行動,造作。在我們對外界事物有了一定的想法後,就會付諸於行動,去造作善業、惡業,還有無記業,這是行,因為是由心所驅使行動的,所以也叫心所生法,簡稱心所。

五,識。意識。一是我們對諸法產生的想法,即我們的第八識阿賴耶識;二是執著有個「我」存在的心識;三是能夠感覺、知覺外界環境的心,也是識。

五蘊也叫「五陰」、「五眾」。陰是障蔽,五陰的意思是這五陰能夠障蔽我們的真如自性和智慧,令我們生起煩惱、執著;五眾的意思是五種眾多的法聚合在一起

佛教提出五蘊的概念,就是為了說明在五蘊之外,就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我們執著的所謂的「我」,只不過是五蘊暫時的因緣結合而已,只是個假象。就好像天空的白雲,水蒸氣遇冷就變成雲,風一吹,就又散成水蒸氣了,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存在,所以《心經》上說「五蘊皆空」,認識到這個道理,我們就會放下「我執」了,沒有了「我」,煩惱和痛苦當然也就不存在了,生老病死也就看明白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佛前供香、花、水、果、蠟燭有什麼含義?
為什麼說「口為禍福之門」?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