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在有生之年,人類智能就將被超越

在有生之年,人類智能就將被超越

邁克斯·泰格馬克

人類智能會被超越嗎?不同的人對此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在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泰格馬克看來,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在接受《環球科學》記者採訪時,他認為從物理規律上來看,這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作為普通人類的你我,應該如何面對「智能」的未來,泰格馬克給出了他的建議。

撰文 | 李曉慧

1965年,英國數學家歐文·古德提出了「智能爆炸」理論,他給「超級智能機器」下了一個定義:一台能超越任何人(無論這個人多麼聰明)的所有智力活動的機器。由於設計機器也屬於這些智力活動中的一種,因此,一台超級智能機器就能設計出更好的機器。此時,就會出現「智能爆炸」,人類的智能會被遠遠甩在後面。第一台超級智能機器就會成為人類最後一個發明。

麻省理工學院物理系終身教授邁克斯·泰格馬克(Max Tegmark)毫不懷疑未來將會出現「超級智能機器」,「我認為人類智能就是對信息的處理,從物理定律來看,機器可以具備記憶、計算和學習的能力,並發展出比人腦更高的智能。」邁克斯·泰格馬克最近接受《環球科學》專訪時表示。「因此,我認為超級智能機器,或者說通用人工智慧必然會出現。

不過,具體什麼時間人工智慧將全面超越人類,泰格馬克說他個人並沒有這樣的預測,「短期能夠達到怎樣的目標取決於人類的智能,不過長期的目標取決於物理法則。」雖然泰格馬克本人並沒有對通用人工智慧將在何時「降臨」地球做出時間上的預測,但是不代表他認為時間問題不重要,他和他的團隊曾經做過一次調研,向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人員詢問通用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AGI)何時能夠實現,答案的平均數是2055年。也就是說,可能在你我的有生之年就能夠看到「超級智能機器」的出現。

超級智能機器將改變什麼?

當通用人工智慧出現後,它將轉變我們對生命的認知,等到有了AGI的時候,人類或許將不再是最有智慧的物種了,而且進一步的人工智慧進展將由人工智慧來引領,而非人類。看看現在人工智慧解決問題的速度,就可以想像到那個時候,提升人工智慧水平將會進行得非常迅速,這將發生「智能爆炸」,即能夠不斷做自我改進的人工智慧,很快就會遙遙領先人類,創造出所謂的「超級人工智慧」。

「多數人工智慧研究者認為AGI會在未來幾十年內實現,那麼如果我們沒有事先準備好去面對它們,就可能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的一個錯誤。」泰格馬克說。「它可能讓殘酷的全球獨裁主義變成現實,造成前所未有的不平等和苦難,或許甚至導致人類滅絕。但是如果我們能小心操控,我們可能會有個美好的未來,人人都會受益的未來,窮人變得富有,富人變得更富有,每個人都是健康的,能自由地去實現他們的夢想。」

為了讓人工智慧的未來朝著有益於人類的方向發展,泰格馬克聯合創辦了未來生命研究所,在這個組織里不僅有埃隆·馬斯克、比爾·蓋茨這樣的商業領袖,還有雷·庫茲韋爾這樣的頂尖科學家,上千名經濟學、人工智慧研究、社會研究領域的專家在這一平台上展開討論,「我們的目標很簡單,就是希望人類生命的未來能夠存在,而且能夠越來越好。」泰格馬克說。

這就像一場關於智慧的賽跑,這場賽跑有兩個競爭者,一個是不斷成長的科技力量,另外一個事我們用來管理科技的智慧。對像人工智慧這樣的科技進行管理,需要我們改變以往的策略,以前,人們往往是從錯誤中學習,我們創造了火,發生了火災等不好的事故之後,我們又發明了滅火器;人們發明了汽車,搞砸了幾次之後,才發明了紅綠燈、安全帶和安全氣囊。但是對於強大的科技,比如核武器和通用人工智慧,從錯誤中學習就是一個糟糕的策略,我們需要在事前做周密的計劃,爭取一次成功,因為如果失敗我們很可能沒有第二次機會。

「如果我們不發展『超級智能機器』,有一天人類將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等事件完全滅絕,如果我們讓它漫無目的的發展,人類也可能被摧毀,」泰格馬克說,「我覺得,要讓科技賦予我們力量, 而非反過來受控於它。

在泰格馬克心中,他希望人類能打造在各個方面都比我們聰明的人工智慧,有了友善的『超級智能機器』,就能輕而易舉地建立我們想要的社會, 而不會再受到自身智慧的限制,唯一的限制只有物理的定律。甚至,我們可以讓超級智能機器協助人類在宇宙中拓展。

失業是必然的嗎?

就目前而言,在通用人工智慧還未誕生之時,人們需要擔心自己的工作機會嗎?「當然要擔心,我們要時刻關注著技術對我們的工作會帶來哪些影響。」泰格馬克說。「比如說你」,泰格馬克指了指坐在他旁邊的筆者,「如果有一個人工智慧工具可以進行採訪,它一天能進行5個採訪,寫出5篇文章,你可能就需要買一個這樣的工具,而那些沒有使用這個工具的記者就將失業。」

要與AI一起工作,而不是反對它。失業的、被淘汰的可能就會是那些抵觸AI的人。」泰格馬克說。

那麼哪些職業相較而言風險性更強呢?泰格馬克在他最新出版的《生命3.0》中借機器人專家漢斯·莫拉維克提出的「人類能力地形圖」進行了闡述。

在這張地圖中,有低地、有丘陵、有高聳的山巒,代表著人類的能力等級,「死記硬背」、「算數」處於低地,非常容易就被計算機所超越,下象棋、益智問答、圍棋、翻譯、視覺等能力正在快速被計算機超越,而藝術、科學處於頂峰,計算機要超越還需要假以時日,但是最終,山頂也會被淹沒,「以目前的速度來看,也許只需要再過半個世紀。

「對於現在已經在職場中的人士,我的建議是要關注技術給自己所處的行業帶來的變化,並緊跟時代。」泰格馬克說。「對於孩子們,我希望他們去做那些機器目前不擅長,並且在不遠的未來也似乎很難被自動化的工作。」那些需要與人交互,涉及創造性,以及需要人們有處理不可預料任務的工作可能是更優的選擇。相比之下,那些高度重複、結構化以及可預測的工作看起來過不了多久就會被機器自動化。

有人說,舊的工作被替代的同時還會產生新的工作,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失業的問題。也有人說,人類最後都會失業。在泰格馬克看來,這不過是短期和長期的區別。如果在未來的某一天,機器可以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產品和服務,產生足夠的財富,讓所有人更好的生活,又何樂而不為呢?不過,在泰格馬克的書中也提醒人們,「應該構建哪一種未來經濟」,應該讓每個人都參與討論,而不僅僅是人工智慧研究者、機器人學家和經濟學家。

《環球科學》經典專刊回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大膽的能源計劃:從黑洞中提取能源?
暗物質世界的生命,過著怎樣的生活?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