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摳出來的鼻屎不要丟,隔壁家的小孩都饞哭了

摳出來的鼻屎不要丟,隔壁家的小孩都饞哭了

人這一生中,總得遇上一些難堪的事。

其中最讓人窒息的,莫過於在公共場合挖鼻孔被人抓包。

這是一件很多人都干過,卻又極少人願意承認的事實。

教室的課桌底、廁所的門上、沙發的縫裡...統統都是血淋淋的證據。

實際上,在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人就開始享受摳鼻這种放松方式了。

為此,統治階級還僱傭有專門的私人摳鼻師

在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牆上,就有這麼副保存完好的「摳鼻屎」壁畫

壁畫中畫著的是,古埃及的天空之神努特(Nut),小心翼翼地為年輕的法老摳鼻屎的場景。

這或許正表達著,古埃及統治階級對死後仍能享受摳鼻屎這種尊貴待遇的希冀。

雖然在現代,摳鼻屎早已風評被害,位於失禮行為的榜首。

但人類還是一如既往地摳著鼻孔,向更文明的社會邁進著。

當這麼塊晶瑩剔透的小玩意從鼻腔中轉移到手指上。

那麼,它就還有機會重新進入人類人體。

因為除了摳鼻屎以外,人類還有吃鼻屎這種古怪的行為。

最早對這一行為做出系統性研究的,是1995年的美國研究人員湯普森和傑佛遜。

他們向美國威斯康星州的成年人發出了1000份問卷調查,並發表了首份挖鼻孔專業論文。

當然,面對這麼個尷尬的問題,大約只有1/4的人誠實回答。

不過,光這254份有效的問卷,就足夠說明挖鼻孔是一種多麼普遍的行為了。

其中,高達91%的受訪者坦然承認摳過鼻孔。

而1.2%的人則表示,除了睡眠時間至少每個小時都要挖上一次,比上廁所還要頻繁。

另外還有兩位狠人因為挖得太起勁,直接把鼻中隔(左右鼻孔中間的軟骨)給挖出了個洞。

到2000年,印度則有兩名學者Chittaranjan Andrade與BS Srihari進行了更深入調查研究。

在這項新研究中他們也發現了,挖鼻孔的行為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表現得更加明顯。

調查的200位青少年,幾乎都承認了自己挖過鼻孔。

而過半數青少年則表示平均每天至少挖四次鼻孔。

其中,只有4%聲稱自己從未摳過鼻子。

但鑒於還有羞於承認的因素,真正「冰清玉潔」的人數可能會更低。

而挖鼻孔也不僅僅是手指的任務,還有人喜歡用鉛筆、鑷子等五花八門的道具。

其中7.6%的受訪者更表示,他們每天做這個動作至少有20次。

也有將近20%的學生認為,自己有「嚴重的挖鼻屎問題」,頗有負罪感。

這項研究,還特別刁鑽地加了個問題:你會如何處置從鼻子里挖出來的東西?

結果顯示,有4.5%的人會將鼻屎吃下去。

當然這個問題已經不算過分了,至少研究員沒有直接問鼻屎是什麼味道的。

而這兩位印度科學家,也因這項清新脫俗的研究喜提2001年的搞笑諾貝爾獎。

事實上,吃鼻屎這個行為可能比我們想像中還要普遍。

斯蒂芬·蓋特(Stafan Gates)在自己主題為「食物」的書《Gastronaut》中,就專門討論過鼻屎這種「古怪的美食」。

在他的採訪中,有高達44%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成年後仍偶爾會品嘗自己的鼻屎。

其中有一些純粹好奇,有些則是真的喜歡它的口感與味道。

當我們在我吃鼻屎時,我們到底在吃什麼?

鼻屎確實一個奇妙的存在,在醫學中彷彿都還沒有一個比較通俗的術語。

因為鼻屎起源於粘液(muscus),所以目前最接近官方術語的表達是「變乾的鼻腔粘液」(dried nasal mucus)。

粘液,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分泌的一種保護性粘合劑。

它廣泛分布於我們的腸胃道、生殖道,以及呼吸道中,是人體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而鼻竇平均每天都會分泌出將近1升的粘液,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鼻涕。

胃壁的粘液細胞分泌粘液(粉紅色)

而鼻腔作為我們與外界空氣交換的第一通道,鼻粘液也讓我們的鼻子彷彿人體內置的空氣凈化器。

當空氣中的粉塵和病原體等進入人體時,鼻毛就會和著這些粘液將有害物質阻擋在外。

這能起到一個粘性隔離帶的作用,不但能加濕空氣,還能防止污染物進入呼吸系統。

人類每天通過鼻腔吸入的空氣達到15000升。

而粘液也會隨著流動的空氣慢慢變干,最終隨著鼻粘膜一起脫落。

於是,我們鼻腔內就出現了鼻屎這種半固體狀物質。

用觀測糞便的方式來檢查身體狀況,是不少人已經在做且行之有效的事了。

同樣的,鼻屎的軟硬度與顏色變化等也能成為身體健康的信號燈。

正常情況下,鼻屎呈半透明的凝膠狀。

但吸入過多空氣中的灰塵顆粒後,鼻屎的顏色就會隨之變深。

鼻屎不能成型,呈水樣的鼻涕橫流。

也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清鼻涕」,可能就是一個感冒來臨的徵兆。

而黃色鼻涕,則可能意味著細菌感染或普通感冒。

白細胞是綠色調的,在低濃度的情況下會讓普通鼻涕呈黃色。

濃度越高,鼻涕顏色就會越深色。

當你的鼻涕呈綠色時,就已經說明免疫系統的抗爭十分激烈了。

但無論是哪種狀態,鼻腔內的礦藏越積越多,人類就總會蠢蠢欲動地想把鼻孔清理乾淨。

其中,吃下這珍貴礦藏的,恐怕也不在少數。

且不論那些有特殊癖好的成年人,吃鼻屎這個行為在自控力較差的兒童中尤為常見。

2015年,美國一位生化學教授Scott Napper就推測,吃鼻屎可能對健康有益,尤其是對免疫系統有益。

這種說法源於「衛生假說」,認為衛生條件的改善反而使過敏與自身免疫病更普遍。

而吃鼻屎正迎合了這個假說,讓鼻屎中微小而又無害的細菌進入體內,有增強免疫力的功效。

這位教授還認為,鼻屎本身自帶的甜味,就是為了誘惑下孩子吞下。

怎麼吃個鼻屎還有理了?實際上,吃鼻屎有益健康的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Scott Napper教授這麼說,只是想在課堂上提高學生們的注意力。

在誇誇而談之前,他並沒有做過系統性的科學研究。

而且就算這個說法有幾分道理,我們也不必用摳這麼粗暴的方式來獲取。

因為每一個人,都在不知不覺中吞下過大量鼻涕。

並非所有的鼻粘液,都能名正言順地成為鼻屎。

一般情況下,粘液並不會向外流,因為鼻腔粘膜纖毛會不斷向後運動。

而鼻腔與食道是相通的,粘液會被推到口腔再滑落咽部。

最終,70%的粘液(約等於700毫升,兩罐可樂那麼多)會被吞進肚子里。

即便不願意承認,就在你讀這篇文章的過程中,就已經咽下了劑量可觀的鼻涕了。

不信邪的可以咽一下口水細細回味一下。

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為了增強免疫力而委屈自己(如果純粹是為了快樂當我沒說)。

鼻屎本身無毒,吃鼻屎也無罪。但危害卻潛伏在「獲取」鼻屎的方式上。

直接用手指摳的這個動作,難免會把一些細菌帶到鼻腔內。

2006年,荷蘭的一項研究就發現,挖鼻孔可以導致細菌的更廣泛傳播。

研究人員發現,在耳鼻喉科門診中,相對於不愛挖鼻子的人,愛挖鼻孔人群的鼻子里更容易攜帶金黃色葡萄球菌。

而摳這個過程,還可能傷及無辜,如鼻毛、鼻粘膜,甚至是鼻腔內的血管等。

這可能會引起鼻子清潔能力下降、流鼻血、長鼻癤等。

此外,鼻子還處於面部的「危險三角區」

這個區域發生感染很容易經由靜脈進入海綿竇,甚至進入顱腔引起顱內感染。

傳說中擠顆痘痘都可能讓人丟命的案例,就發生在這個區域。

危險三角區

所以下次想清理礦藏時,還需多點「儀式感」。

首先得找個四下無人的地方,注意清潔雙手,下手更要輕柔,切忌用力過猛。

畢竟只有活著,才有機會繼續享受這種酣暢淋漓呀!

*彩蛋:

斯嘉麗·約翰遜曾經在易趣上拍賣過自己的鼻屎,以5,300美刀的價格成交,這筆錢最後被用於慈善了。

而買家則更是美滋滋,將所得的斯嘉麗鼻屎當成了一道美食。

*參考資料

The Fine Art of Nosepicking, Volume 3, Enhanced

Nose-picking.Wikipedia

Dried nasal mucus.Wikipedia

Marc Abrahams.Why teenagers get right up your nose.Guardian.2008.8.19

Elaine K. Luo.Yellow, Green, Brown, and More: What Does the Color of My Snot Mean?.healthline.2018.1.17

Is eating your boogers good for you?.Today I Found Out.2014.03.07

作者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作者

內容為【SME】公眾號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METalk 的精彩文章:

世界未解之謎,羅布泊接連發生靈異事件,到底是什麼原因?
精英高材生姦殺36人,坐上電椅前還與專家討論犯罪心理學

TAG:SMETal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