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威的夢醒時分
文丨舍予兄
資本正在等待ofo倒下。
就在不久前,多家媒體報道稱,ofo在近期收到了來自阿里的6000萬元的借款。知情人士稱,「這筆錢和融資無關,這六千萬的借款是給ofo發工資用的」。
消息很快被OFO方面否認,但是在公司內部,戴威承認ofo迎來了「至暗時刻」,並且一度表態:不想戰鬥到底的員工,現在就可以離開公司。
相比之前階段動輒數十億的融資, 6000萬的數字充滿了雞肋感,如果傳聞屬實,ofo團隊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在於無法平衡滴滴和阿里之間的利益分歧。
一位業內投資人認為,戴威在引入阿里投資前,可能錯誤地高估了自己平衡資本的能力,而滴滴和阿里對ofo的計劃與戴威團隊存在著明顯分歧。如果沒有阿里,滴滴的想法是想將ofo納入滴滴的戰略體系,滴滴App內推出共享單車平台,平台將彙集ofo小黃車、小藍單車和即將上線的自有品牌,未來還會接入更多單車品牌。真正實現對國內互聯網的「出行」入口的壟斷。
但戴威顯然對這樣的安排並不滿意。有王興的先例在前,戴威堅持ofo獨立發展的意願非常強烈。引入阿里系投資,就是ofo團隊希望能在一幫江湖大佬的博弈中保持獨立發展的話語權,但是戴威顯然忽略了一個事實,與滴滴和阿里的這些老玩家們相比,90後的他,在創立ofo之前身上最大的博弈常識僅僅來自於競爭北大的學生會主席經歷。
「這當然不是公平(的對話),他的段位不夠,在程維面前都還是孩子,而況馬雲。」一位業內人士評價。
但資本不會因為「他還是個孩子」就分外溫柔,很快,因為ofo的傾斜感覺到壓力的滴滴開始了動作,首先實施的,就是復活ofo的曾經的一個對手——小藍單車。緊隨其後又在一線城市推出了自有品牌「青桔單車。
從規模上看,似乎滴滴的動作象徵大於實際,與之相比阿里投資永安行和哈嘍單車是動了真格。說到底,不將所有籌碼投入到一個創業者身上,是阿里投資部門的常識。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重倉了餓了么,阿里還是執意平行發展自己的口碑。
一位了解阿里投資的內部人士透露,單車賽道毫無先發優勢可言,只靠免押金、大規模融資就可以「燒」出用戶和訂單量。而哈羅單車背靠上市公司,也有供應鏈加持,阿里沒有理由捨近求遠。
「讓ofo資金枯竭,自然死亡可能是雙方的共識,因為時間拖得越久,收購金額就會越低,到其接近破產之時,戴威只能選擇將ofo賣給其中一家」上面的人士猜測,一度佔領大街小巷的ofo,恐怕難逃在2018年底賣身的結局。
「如果說兩邊的投資人現在有什麼共同點的話,可能就是希望他(戴威)早點倒下了。」
撲朔迷離的商業價值
誰能說清楚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
潮水退去的時刻,所有人都看清楚了一個事實,戴威手上最後的底牌,居然還是動產抵押,除了手上大量生產的,隨著時間會快速貶值的單車,ofo似乎已經沒有拿得出手的籌碼了。
也就是說除了規模,連ofo自己都難以解釋公司的商業價值到底是什麼?!
而單車是一種每時每秒都在吞噬金錢的動產,據《中國企業家報道》,戴威自己在2016年10月舉辦的盛景核心學員大會上計算過ofo的折舊成本:一輛小黃車成本不到300元,12個月報廢。有機構統計截至2017年12月,ofo在中國投放的單車車輛數達1000萬輛,這麼一看,一個月光是折舊成本就高達數億元。
面對每秒鐘都在燒錢的事實,ofo急需講一個新的故事。流量等於金錢,尤其是大量擁有付費能力的線下優質流量的時候,所以廣告變現成了唯一的那根救命的稻草。
廣告往哪裡放?對於車身廣告的利用,ofo近乎「無所不用其極」,其出售的廣告位幾乎包括了整輛小黃車的視覺面,從車筐、車座、車把三角區、後輪三角板以及品牌定製車。據公開刊例顯示,ofo 的廣告資源是「1500 萬輛單車、覆蓋全國 2.5 億用戶」,品牌定製車身的廣告價格為每輛 2000 元/月,開屏廣告價格為 100~120元/1000CPM 起售。除了線下廣告,開屏廣告同樣重要,但一位業內人士評價「App 開屏廣告都是些沒聽過的公司」從中也能看出ofo的財務窘境已經到了飢不擇食的地步了。
2018年8月底,ofo終於上線了短視頻廣告業務,ofo將這項最新推出的短視頻廣告業務命名為「視聽風暴」。從名字上看,項目被給予了很大的期望。很快,第一批廣告主包括可口可樂、趣多多等品牌。相比之前的廣告主,這次的廣告業務受認可程度似乎高了一些。
賣廣告之外,ofo 還取消全國 20 個城市的芝麻信用免押金活動。如果用戶不購買 95 元的福利包,就需要繳納一筆數百元元的押金才可使用 ofo。
所有的目標都在指向賺錢。
一頓操作猛如虎後,人們開始關注ofo的營收是否有關鍵性增長。ofo 內部高管邵毅向媒體透露,業務營收已經超過1億元,同時在國內100餘座城市實現盈利。
但不幸的是,美團的招股書撕開了ofo最後的遮羞布,依然是折舊成本,招股上透露出關鍵信息,作為ofo最大的競爭對手,摩拜單車被收購26天以來,收入共1.47億元,折舊和運營成本分別高達3.96億元、1.58億元,毛利虧損4.07億元。這意味著摩拜每天虧損金額約為1560萬元,如果以這個數字來計算,摩拜單車每年的虧損額度將高達57億元。再來一番橫向比較,號稱規模遠超摩拜的ofo,正在面臨虧損數字只會更大。
Ofo引以為豪的擴張規模,已經成為了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
儘管從最近上線的廣告業務可以看出,團隊仍在努力證明自己的變現能力。但根據折舊費用和虧損產生的巨大窟窿來看,廣告業務和開卡的營收簡直連杯水車薪都算不上。一位內部人士透露,ofo上線更多的廣告唯一能帶來的正面效應可能是未來面對資本談判時,在談判桌上增加一點砝碼。
但似乎他的競爭對手們同樣不知道盈利模式到底在哪裡。
作為戴威的對手,摩拜CEO王曉峰曾經公開表示:「之所以還在不停地找投資者,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希望別人給我錢,讓我活下去,讓我們跑得比別人快,然後一起找盈利模式。」
這些發言曾經在投資圈引起了軒然大波,從中也能看出,胡瑋煒應該比王曉峰更適合公關。這聽上去像一個魔幻主義的笑話,一位早先退出共享單車行業的投資人表示:「如果沒有人接盤,這就是把大把鈔票往海里扔」。
事實上,關於共享單車的盈利模式問題並非只在國內引發爭議,去年夏天,一篇名為《白痴經濟:中國的共享泡沫》的文章出現在德國的《經濟周刊》上,這本刊物是德國經濟周刊報是德國最大的經濟類商業新聞雜誌。
文章中引述了中國共享單車的商業模式,面對正在德國開疆拓土的摩拜,作者算了一筆賬,每輛車價值250歐元(約合人民幣1978元),每天必須使用5次,才能在一年裡拿回本金。而摩拜單車的顧客平均4天才借一次車,每小時12歐分(約合人民幣0.9元)的價格對這樣的低頻消費來說,實在是太便宜。
《經濟周刊》是少數堅定看空共享經濟的外媒,心直口快的德國人在仔細研究了一番被稱為中國的「新四大發明」之一的共享單車模式後,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怎麼可能靠這玩意賺錢?
但在當時,這篇報道並沒有引起太大影響,無論是OFO還是摩拜,正在鉚足了勁頭地希望進軍海外市場,偶爾看到的小粉紅群體的開啟了集體吐槽模式,大家一致認為是嚴謹古板的的漢斯老爺看不懂中國的新經濟。與國內軟文四起一直唱紅的科技媒體相比,《經濟周刊》的聲音更像是那個戳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
後面的事實大家都知道了,共享單車出海業務目前的結局無一例外的是裁員、收縮,曾經的征服全球的口號演變成了艱難的海外撤退。
一場擊鼓傳花的遊戲
近兩年的創業賽道上,流傳著兩種成功故事。
一種是屬於明星投資人的,早期撲進一個高增長的行業,投了一個投資項目後四處站台,把項目鼓吹成風口,再引入投資,打上一場燒錢大戰,最後在崩盤前夜,等到BAT的入場,成功解套,上岸脫身,玩的就是刺激。
一種是屬於創業者的,冒著一旦玩脫傾家蕩產的風險瞄準一個行業,編織出一段故事,靠融資燒錢獲得大量的高增長,最後在行業增長達到頂峰,各方資本湧入之時,成功脫身,成為北上廣的「中產階級」們人人稱羨的財富自由者。
前一種故事屬於朱嘯虎們,後一種故事,屬於胡瑋煒們。沒有第三種故事,那些踏踏實實獨立發展走向成功的創業故事只存在《激蕩三十年》的文字里。
這些創業者就像是西進運動中的淘金者,在喬布斯老爺子的精神感召下,無數內心追尋財富的玩家,披著「改變世界」的畫皮進入了消費領域的賽道。他們遵循兩個信條:一是「規模起來,車到山前必有路」二是「用戶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
朱嘯虎作為ofo的早期投資人,也是國內「共享經濟」的重要鼓手之一。
朱嘯虎對自己投資的項目是有高度自信的,曾經為了OFO的商業價值爭論,可以直接在朋友圈與馬化騰激烈開懟。甚至放出豪言,共享單車的戰場將會在「三個月結束戰鬥」。基於曾經滴滴合併uber的成功,後續的投資人有理由幻想,在「獨角獸捕手」的加持下,未來ofo也會成為下一個「共享經濟」的奇蹟,如圖它的前輩滴滴一樣橫掃國內的出行市場,成為稱霸一方的小巨頭。
直到被自己的前妹夫歐成效在今年年初曝光早已套現ofo走人,整個創投圈才恍然大悟,原來所謂的「三個月結束」的戰鬥,真正指向是朱嘯虎自己的「快進快出」的戰鬥。
小的資本開始離場,很快,一場共享單車行業的大逃殺,拉開了帷幕。首先是重慶的「悟空單車」宣布破產,成為第一個退出市場的玩家, 8天之後,3Vbike因同樣的原因而停止運營,創始人巫盛華說出了心聲「再也不看好共享單車模式了」,越來越多的共享單車小玩家卻相繼死去。
寒冬來臨之時,人們就發現,似乎頭部企業也開始體力不支了,而就在戴威「進入深水區」的時候,一旁的摩拜單車創始人,胡瑋煒卻宣布「提前上岸」。
似乎這更像是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不同於行業top1的龍頭執念,「知止而有得」是行業老二們常見的選擇,在共享單車尚未完全退潮的時候上岸,把攤子交給騰訊,算得上是摩拜最好的結局。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在接受《財經》雜誌的採訪時稱,「摩拜的股東中沒有人虧損,收益大約都在20%以上。」
應該慶幸,27億美元,附加10億美元的外部債務。摩拜的投資人們抱了泥牛入海的準備,但還能賺回一部分收益,這讓所有人都很滿意,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朱嘯虎,何況如果如果再不趕緊撤,估值只會越來越低。
而與此同時,一篇標題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推文在朋友圈瘋轉,一個財富神話就此誕生,令北上廣格子間里那些還在焦慮打拚的「中產」人生艷羨不已。
對於被摩拜長期可能的債務問題折磨許久的胡瑋煒的來說,內心一定是慶幸的:好險,末班車票也是車票,好歹上岸了。
胡瑋煒到底有沒有套現15億?當吃瓜群眾忙著關心這條八卦時,大部分人還沒有注意到共享單車的泡沫已經開始破裂了。
就差一步,摩拜就可能淪為今天的小黃車的處境。雖然後面又經過數輪易主,但如今的小黃車在騰訊和美團的麾下,呈現出了另一派「佛系運營」的態勢,不求規模第一,但求穩定運營,至少比ofo多了一股喘息之機。
盈利反思
當年百團大戰的時候,最終活下來的為什麼是美團。因為王興在認真分析了國內團購行業的燒錢擴張特徵後,斷言這樣的燒錢速度不可能持續,美團的策略是在死命咬住前三名的同時,練好內功爭取盈利,最終,依靠「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挑翻了搶跑上市的窩窩團和其他一眾玩家,成為了死人堆里站著的唯一玩家。
某種程度上,共享單車和空氣幣的本質是一樣的。
它們都是資本之間的擊鼓傳花的遊戲,並且,每一名入局者開始都不相信自己是那個最後接盤的傻子;最重要的是,它們都無法為項目的盈利自洽,只能靠後進的資本續命。
近幾年誕生的明星消費類互聯網公司,就像前面說的,創業者似乎有一種莫名的自信,永遠相信「用戶並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需求是可以被創造的。」補貼開始盛行,燒錢變成通用的競爭手段,融資變成企業唯一的輸血來源,這樣的公司無論能推出多高的估值,但最終等待它們的,必然是迎來價值的回歸。
進入2018年,蒙眼狂奔的創業時代真的結束了。
朱嘯虎套現之後面對媒體說出了一句有落井下石之嫌的大實話:燒錢起來的都是偽需求,以後不會再投這樣的項目。這句打臉的金句幾乎掃翻了自己過去所有的明星案例。簡直和李笑來的錄音異曲同工,但你不得不承認,他的獨角獸捕手名副其實。
聰明人,都是離場之後才會說實話的。
而對於留在場上的ofo來說,作為一家自身缺乏造血能力的企業,從擊鼓傳花的鼓聲停止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躺在資本的刀俎之上了。
※橙旭園宣布完成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華蓋資本
※粒子創投加速器簽約清華深研院,共建「實驗教學基地」
TAG:i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