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們身上的進化痕迹?

我們身上的進化痕迹?

吃飽了打個嗝,天冷了起一身雞皮疙瘩,鼻子嗅一嗅就能聞出美味是否可口,這些十分常見的生理現象,其實都是人類祖先的饋贈。想知道人類還是靈長類動物時的生活習性?不妨來看看我們身體里的這些進化痕迹。

我們身上的進化痕迹?

抓握反射


如果你愛逗嬰兒玩,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嬰兒們特別愛抓握。當放置一個手指或物體在嬰兒的手掌里時,嬰兒們第一反應,一定是試圖抓住它,而且這抓握力度還十分大。根據1932年的醫學研究,37%的新生兒可以抓住一個棒子支撐起自己的體重,懸掛片刻。他們在腳上的抓握力度也十分明顯。當一個嬰兒坐了下來,它的腳會呈現捲曲式的抓握姿態,類似於在成年黑猩猩身上觀察到的樣子。

嬰兒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抓握反射,還得提到我們的遠古祖先——靈長類動物。不像現在皮膚細膩,毛髮稀少的人類,靈長類動物有足夠的體毛,可以讓嬰兒能夠攀附。這樣做的目的是在遇上捕食者時,嬰兒們只要抓緊父母身上的毛髮,父母們就不需要再用手摟抱嬰兒,動作會更敏捷,或者攀爬起來更靈活。

如今,人類的嬰兒自然免去了出生時遇到危險的緊急情況,但抓握反應作為進化史上人類的行為習慣,變成了一種新生兒無條件反射保存了下來,嬰兒在第一個月基本會常緊握拳頭。中國古人在周歲讓孩子抓鬮,這種做法也確實比較合理,因為3-4個月後,嬰兒抓握反射會慢慢消失,開始有意地抓握動作。


雞皮疙瘩


密集恐怖症者遇到一堆聚集在糖果周圍的螞蟻時,會起一身雞皮疙瘩;一般人在感到興奮、寒冷、或者恐懼時,皮膚汗毛下面叫做豎毛肌的小肌肉會收縮,汗毛豎起,凸起一層層小點,出現「雞皮膚」。

為什麼我們遇到刺激性反應時,會出現令人厭惡的雞皮疙瘩呢?這其實也是人類祖先的遺留物。有了雞皮疙瘩,祖先們既能防禦又能保暖。雞皮疙瘩出現時,附著在上面的汗毛會豎立起來,使得體態多毛的人類祖先在捕食者眼裡變得更加高大,從而在氣勢上嚇到對方;而當天冷無遮蔽物時,雞皮疙瘩又會充當絕緣體,隔絕熱量散出,起到保暖的作用。

今天,「立毛」仍然是許多動物的一個有用的防禦,比如惱怒的豪豬或走投無路的貓,在遇到危險時,會全身「毛髮聳立」嚇唬敵人。人類在擺脫了大部分體毛後,雞皮疙瘩現在只是作為一種情緒反應保留了下來。


尾骨


有的小孩一出生,會帶著一條尾巴。這個現象雖然很罕見,但並不難解釋,因為人類曾經也是有尾巴的靈長類動物。

所有的哺乳動物在胚胎時期都會有尾巴。在人類胚胎中,有4周的時間都是有尾巴階段。不過,正常情況下,其他動物的尾巴會繼續發育下去,但人類和類人猿的尾部細胞會陸續死亡。

在大約6-12周時,白血細胞會溶解掉尾部,使得胎兒不會帶著這條「死掉」的小尾巴出生。但在極少數情況下,先天性缺陷會導致胎兒出生時有一個很短的尾巴結構。自1884年以來,醫學文獻記載了23例具有這種結構的人類嬰兒,在這些罕見例子里,脊柱和顱骨被確定為完全正常。唯一的異常是一個大約12厘米長的尾巴。幸運的是,這些尾巴能夠手術切除,個人也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進化過程中,人類失去了尾巴的需要,位於脊柱末端的尾骨,也已經失去了原來的協助身體平衡和移動的功能,但尾骨仍然提供一定的輔助功能,如作為一個連接點支撐著各種肌肉。當人們坐下來,也可以提供力點支撐。所以,人類失去了尾巴後,連接尾巴的尾骨並沒有進一步退化。

我們身上的進化痕迹?

肌肉


健身愛好者們在雙腳叉開、雙臂高舉,大秀三頭肌時,總會讓人聯想起公園裡的大猩猩。這樣的聯想確實很好建立,因為人類曾經也是這麼肌肉發達。叢林階段的祖先們,得用連接肘部和手腕的手掌肌肉抓取樹榦,用發達的前臂支撐身體攀爬,用矯健的腳底肌發足奔跑。

當人類進化了,越來越依賴於用腦行事,而非用「肌肉」解決問題時,這些肌肉先前的力量功能就慢慢退化了,但我們身上仍有不少它們的痕迹。比如,當你握緊你的手,手腕底部的肌腱部位會隆起,這就是掌長肌,祖先們用它來垂吊或攀登。在我們肩下處的第一塊鎖骨到鎖骨拉伸的一小塊肌肉,叫鎖骨下肌,曾在人類的四肢行走時代發揮作用。

殘留的肌肉痕迹因地域和環境的差異,並不是在所有人群中出現。比如,枕額肌是一塊位於前額的薄薄的人體肌肉,用來移動頭皮和上提眉毛。所有馬來人天生就有這樣一塊肌肉,但太平洋西南部的美拉尼西亞人從來都不會有,只有一半的日本人和三分之一的歐洲人會有這塊肌肉。

因為許多肌肉作用不大,在醫學上會被當做肌腱移植手術的肌腱來源,有些肌肉如腿部的跖肌、掌上的肌肉會被移植到人體受損的其他部位,修復受傷的身體組織。

耳朵


《西遊記》中,在偷聽別人談話時,豬八戒經常會撲閃著大耳朵,在猴哥變成蚊子叮咬他時,也會動動耳朵抖掉蚊子。人類在很早的時候,耳朵其實也可以移動。現在大多數猴子的耳朵比起人類有更發達的耳動筋,所以能夠移動耳朵,更好地獲知潛在威脅。

但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如猩猩和黑猩猩,耳動筋功能慢慢退化,使得他們失去了讓耳朵單獨動起來的能力。

耳朵的外部結構也揭示出了一些進化遺留的痕迹,如在世界上,大約有10%的人口的耳朵外緣有螺旋狀,這是很多哺乳動物的共有特徵。

雖然人類無法移動耳朵,但另外一個結構彌補了這一功能缺陷——人們可以將頭部水平移動,大多數猴子並不具有這個功能。而且在人類中,還有些耳部肌肉變異者,他們能夠在各個方向移動自己的耳朵,其他的人通過反覆試驗也可以獲得這樣的能力。


打嗝


打嗝,可能是人類這些進化痕迹中最古老的遺存,因為它暗示著我們與水陸兩棲動物的某種聯繫。

兩棲動物如蝌蚪在水下時,為了阻止水進入肺中,會關閉聲門擠壓口腔,通過腮吸入空氣,這個相當簡單的運動反射,和哺乳動物打嗝的原理相似。在打嗝過程中,哺乳動物用古老的肌肉關閉聲門,快速吸氣。在人類胚胎髮育早期過程中,還沒發展出健全的肺部時,寶寶們常常通過吞食羊水,以及打嗝鍛煉肺部的呼吸。

重演論者認為,打嗝在進化上先行於現代肺呼吸。此外,他們還指出,打嗝和兩棲類動物的呼吸,都由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抑制,並且可以在GABAB受體激動劑影響下停止,這也可以說明二者可能是一個共同的生理和進化遺產。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早產兒會花費2.5%的時間打嗝,因為他們的肺部還沒有完全形成,他們需要像兩棲動物用腮吸氣一樣,利用打嗝呼吸空氣。




本文源自大科技*百科新說016年第7期雜誌、歡迎廣大讀者關注我們大科技的微信號:hdkj1997?


作者寫於2016-07-0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遇到龍捲風如何有效逃生?實用帖快收藏!
將夢想變成現實,從這8步做起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