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調兵最多3萬,為何明朝能調20十萬?

清朝調兵最多3萬,為何明朝能調20十萬?

原標題:清朝調兵最多3萬,為何明朝能調20十萬?


調兵實際上就是調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糧草供應,部隊沒法動。但是清朝的糧餉制度很奇葩!因為清朝的兵源是分省駐紮,如果要調兵,比如本省調兵去外省,需要本省自己籌集軍餉,然後在戰爭結束再去兵部報銷。而報銷則需要兵部師爺去核算,撥款時還要先付兩成火耗銀。


年代越久遠,數字水分越大,越是接近近代,數字就越準確;年代越久遠,統計越含糊,所謂的參戰總兵力,往往會包括民夫、輔兵這種非戰鬥人員。而越是接近近代,則通常只統計戰鬥人員的數量;年代越久遠,越是兵民不分,往往是全民皆兵。年代越近,職業軍人的比例越大,會嚴格區分兵民;軍警不分,很多朝代的軍隊都不是單純的國防軍,而是身兼國防軍、內衛、警察等身份。朝廷徵召大軍時,往往會把這些軍隊一同徵召;



清緬戰爭時,清軍最多不過動員兩三萬人,為了維持戰爭的馬夫、騾馬超過三十萬,和號稱的四十萬差不多。清朝額定兵數在60-80萬,這些人不幹別的,只當兵打仗;明朝衛所兵源是200萬,這些人半兵半民,即使做到極致也只能三丁抽一,因此明朝真正的機動兵力也就60萬左右,明清兩者的兵數是差不多的。


是康熙三年(1664年)茅麓山戰役,清帝國與李來亨率領的農民軍+明軍殘部組成的夔東十三家最後決戰。清帝國正當全盛,又是本土內線作戰,結果打了幾個月,損兵折將苦不堪言,軍糧運輸也成了大麻煩,居然有運糧者沒送到地兒,自己把糧吃完的——這意味著運輸成本比軍糧成本還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瞭望台 的精彩文章:

讓漢朝輝煌兩百多年的這位皇帝,竟是因為一次醉酒誕生的!
他是最年輕的將軍,在帶六萬人叛逃蘇聯時,毛主席為何表示歡送?

TAG:歷史瞭望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