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硝雲彈雨中走來
原標題:從硝雲彈雨中走來
飛檐走壁,冀中,1943年 石少華
雁翎隊在荷花澱集會,冀中,1943年 石少華
在地道交叉口的游擊隊員,冀中,1943年 石少華
「我坐在船頭上,看見遠處水面上露出十多根蘆葦稈,迅速地向我們這邊漂來。站在我旁邊的一位戰士說:這是雁翎隊員在練習集體潛泳,這本領對襲擊敵人的水運船,或從水上接近敵人崗樓,都是必需的。說著他隨手把靠近船邊的一支蘆葦稈向上一拔,一位黝黑而健壯的青年戰士即刻鑽出水面。」
幾十年後,石少華在回憶拍攝白洋淀上的雁翎隊時,還在感嘆戰士們「水性真棒」!
雁翎隊是白洋淀水區打雁人在1939年組成的一個抗日武裝。1942年9月起,石少華先後六次深入白洋淀,記錄下這支隊伍發展壯大的過程,留下了《水上游擊隊》《雁翎隊在荷花澱集會》《冰上「土坦克」軍事訓練》等優秀作品。
為紀念中國老一輩革命藝術家石少華誕辰100周年,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韶影華章——石少華攝影回顧展」近日開幕,觀眾可以再一次觀看到石少華鏡頭中的烽火歲月。此次展覽屬於「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度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捐贈與收藏系列展」。展覽舉辦期間,家屬將珍藏多年的石少華不同時期攝影作品200幅捐贈給國家,由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
石少華從事攝影工作60載,經歷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烽火,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敵後根據地攝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新中國成立後,石少華長期主持新聞攝影工作,後來又成為全國攝影界的主要負責人。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石少華以相機為武器,投身槍林彈雨。他拍攝的《肅清強敵》《埋地雷》《八路軍騎兵部隊》《步涉於渤海海濱的窪地》等前線場面,在影像資源極其稀缺的年代,留下了十分珍貴的歷史資料。
地道戰是冀中平原人民進行游擊戰的典型代表。地道空間狹窄,光線黑暗,而拍攝設備又極其簡陋,石少華經過多種嘗試,才拍出在構圖、光線、場景上皆令人滿意的作品。《地道洞口在哪裡》《年畫後面就是地道洞口出入口》《在地道交叉口的游擊隊員》《在地下衛生所給傷員換藥》等作品,主題突出,充分反映出冀中人民出奇制勝的才智和英勇無畏的精神。
除了硝煙瀰漫的戰場,在石少華的照片中,我們還能看到《民主選舉新村長》《打柴間隙休息》《夏季捕魚》等生產生活場景。在作品《父子三代兵》中三代人堅毅的面龐之下,是人民子弟兵對於戰爭必勝的信念;在作品《大生產運動中的八路軍》中,戰士奮力掄起手中的鐵鎬,透露出一股豪邁而穩健的革命幹勁;在《毛主席和小八路》《毛主席和楊家嶺農民談話》兩幅經典作品中,石少華用抓拍的手法定格了黨的領導人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生動畫面,親切而自然。此次展覽還展出了石少華拍攝的畫家豐子愷、演員田華、京劇表演藝術家周信芳、鋼琴演奏家劉詩昆等名人肖像。
石少華重視新聞攝影的藝術性,他鼓勵攝影工作者熟練掌握技術、講究構圖用光、講究攝影技巧。在題材選擇上,他主張多樣化,反對千篇一律;在表現形式上,主張創造與革新,提倡新穎有特色。石少華不僅自己拍照片,還舉辦攝影訓練班,在八路軍中首開系統化培養攝影人才的模式。他和沙飛等戰友們一起,邊打游擊邊辦《晉察冀畫報》,以獨特、生動的藝術形式鼓舞著軍民抗戰的信心。他特別重視照片檔案工作,在戰爭時期就確定了保護原始底片、注重整理照片檔案的原則,後來還推動創辦了中國照片檔案館。
石少華曾說:「我國革命的攝影藝術,經歷了漫長的道路……而我個人只不過是在這條道路上踩了幾個腳印罷了。」1938年初,年僅20歲的石少華攜帶一台相機和膠捲,奔赴陝北,3月抵達延安。80年過去了,相片中的影像依然驚心動魄、肅穆莊嚴。在靜謐的美術館中,歷史的腳印穿過硝雲彈雨,清晰如昨。
(本報記者 於園媛)
作者:於園媛
TAG: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