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調30萬重兵選擇此天險決戰,紅軍每日行軍緩慢,危機四伏
春哥說長征
【春哥註:一部長征史,也是一部革命史,在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里,多少先賢英烈無懼槍林彈雨,奮勇廝殺,衝鋒向前,才給後人帶來一個清明世界,我們永遠無法忘記長征途中的點點滴滴,每一個細節,儘管很多細節可能隨著歷史的遠去而漸漸沉澱在河底,有的甚至無法再想起,太多的無名英雄,太多的長征故事。今天起,慢慢說長征。】
紅軍在長征開始的20多天里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突破第一道封鎖線減員三千七百餘人;突破第二道封鎖線減員九千七百餘人;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減員八千六百餘人,這樣算下來,突破三道封鎖線,紅軍減員在兩萬兩千人左右,多少英烈血灑湘粵界。
而此時,還沒有完全脫離危險區間,蔣介石已經完全明了紅軍的戰略轉移方向,開始有意識的調集重兵在湘江邊布防。
紅軍正行進在初冬的湘南地區的山間小路上,這個地區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早在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就已蓬勃發展。土地革命時期,朱德、陳毅曾在這裡領導了湘南起義,由廣西百色起義部隊組成的紅7軍北上後曾在這裡與紅3軍會師,因而群眾基礎較好。
紅軍主力部隊11月初開始進入湘南,重新燃起了當地群眾的革命熱情。
宜章縣蘇維埃政府宣告成立,農民赤衛隊重新建立。紅軍打開牢房,釋放了被關押的革命者與群眾,向群眾分發了沒收的土豪劣紳財物。群眾主動為紅軍送糧、帶路和照顧傷病員。經歷了長途跋涉之後,紅軍官兵再次體驗到了老區人民的熱情,畢竟有了群眾的支持才能讓部隊的後勤得到充足的保障。
而此時在思想還有一道「關」要闖過,那就是如何向基層紅軍戰士解釋這一次的戰略大轉移,此前部隊遠離中央蘇區,是以「戰略轉移」或「打破敵人的反革命『圍剿』」的名義,但現在已經這兩個說法已經無法解釋官兵們心中的疑問。下一步究竟要去哪裡?不正面回答這些問題,就難以穩定部隊的士氣,無法調動紅軍戰士的戰鬥熱情,畢竟這麼多萬人跟著沒有方向感的瞎跑,是不符合常識的(當時還沒有北上抗日的口號,這個口號也是後來才擬定的)。
在這種情況下,紅軍統帥部門在跨過粵漢鐵路後,統一思想,明令指示,明確戰略轉移的最終目的是前往湘鄂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開闢新的蘇區。這個提法起到的鼓舞士氣的作用,至少有了明確的方向感。
然而,此時的敵情還是非常嚴峻,紅軍突破第三道封鎖線時,蔣介石已經完全判明紅軍西進的真實意圖是前往湘鄂西,與紅2、紅6軍團會合。這使得他既憂且喜。如果兩支紅軍會合,且站穩腳跟,創建出一片新的蘇區,那將需要一切從頭另來,幾年的「剿共」心血將付之東流,此為憂者。喜者則為,他的嫡系部隊可充分利用紅軍進入了湖南,必定要與湖南、廣東等地方軍閥纏打廝殺的機會,既消耗地方軍閥的實力,又為他的嫡系中央軍部隊追上紅軍減輕了壓力和贏得了時間。
更讓蔣介石興奮不已的是,紅軍如要繼續西進,必定要連過瀟水、湘江、灕水三道大河,他相信,這三道天塹,將最終阻擋紅軍前進的步伐,那裡將是他最後「剿滅」中央紅軍的最佳戰場。
11月12日,蔣介石做出了將紅軍「殲滅於湘水、灕水以東地區」的部署:令湘軍何鍵部與嫡系薛岳部共十六個師七十七個團,專事「追剿」;令粵軍陳濟棠部以四個師北進粵湘桂邊區進行截擊;令廣西(桂軍)李宗仁、白崇禧的第4集團軍以五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州(全縣)、黃沙河一線沿湘江進行堵擊與側擊;令貴州(黔軍)王家烈部在湘黔邊堵截,合計動用了二十五個師近三十萬人的部隊,構成了一個以湘軍和桂軍兩翼夾擊與迎頭堵擊,中央軍和粵軍尾追截擊、黔軍策應封堵的口袋式包圍圈,準備在湘江東西兩岸圍剿紅軍,成為「最後決戰」。
可見此時的敵情危機的何種程度,但紅軍還沒有感受到,依然帶著沉重的家當,緩慢地行進在湘南的山間路上,一天只能走個幾里十幾里,走走停停,甚至為了一個機器,堵在路上幾個小時都有,毛主席和張聞天、王稼祥兩位同志在一起,心急如焚,但又沒有辦法,因為此時,紅軍統帥權在博古和洋顧問李德手裡,當然這兩位此時是焦頭爛額,因為局面已經非他們的能力可以掌控。
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紅軍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攻堅突圍戰即將展開,血戰湘江成為紅軍戰史上一段沉重的記憶。
※為莫斯科防禦爭取時間,鐵血元帥披掛出征,在此城擋住德軍60個師
※沒有這場阻擊戰,平型關大捷比較懸?白袍小將硬擋住日軍一個聯隊,他是誰?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