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筆下的中國,是如此陌生
在十一假期到來之際,我們策划了一個專題——《在路上》。今天為大家奉送的假期禮物是一份異域旅行書單。
生活在自己國度上的人們,也許對這片國土上的一切都太熟悉了,所以習慣於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甚至感覺麻木,失去了發覺生活的熱情。
且跟隨這些作家的腳步,投入一個完全陌生又真實的社會,無論你出門遠行,還是做一個快樂肥宅,他們都會助你擺脫現實的引力,歷經充滿趣味又尖銳深刻的旅途。
上、歪果仁的東渡記
1.
《在中國屏風上》
[英]毛姆 著 唐建清 譯
出版方:上海譯文出版社
毛姆筆下的中國,對於我們來說是陌生、真實又熟悉的。
1919年毛姆啟程去中國,在中國遊歷了四個月,那是在推翻了清王朝後的一個軍閥執政的時期,他和赫克斯頓坐民船溯揚子江而上,走了一千五百英里的水路,接著又起旱步行,深入到中國內地。給弗萊明的信中,他吹噓自己憑著兩條腿走了四百英里路。他也將見到的中國人用隨筆記下。
《在中國屏風上》是閱人之旅,在這幅人物群像中,有蒙古人首領、漂泊者、領事、內閣部長、修女、亨德森、范寧夫婦……他對長城無話可說,草草寫了字了事,遠遠比不上一個無名的小鎮、一片原野、一條鄉間小路更讓他興緻勃勃。
毛姆是故意這麼乾的。因為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觀光客,而是獨來獨往,無拘無束,他惟一的樂趣是結交有趣的人和邂逅意外的風景,然後用鉛筆在路邊買的黃色包裝紙上把感受草草寫下來。這種「保鮮」的處理方式,讓毛姆的旅途有點飄忽,有點流動,讀起來很新鮮。這種記錄方式並不是獵奇的或浮光掠影的,相反充滿了創造性和獨特性,有一種深刻文化震動。
2.
《客廳里的紳士》
[英]毛姆 著 周成林 譯
出版方:譯林出版社
《客廳里的紳士》是觀景之旅,尋一處原生態的「詩意的棲居地」。於我們而言,旅行只是一次偶然的生活出走,但對毛姆來說,旅行已成為他不得不採用的一種生存方式,寫作與旅行是他生活的中心內容。父母亡故後,他被拋入一種無根的生存狀態里,在異國的旅行中,他一直羈迷在「文化旅行」的生存狀態中。幾十年來,毛姆在無數的旅行中尋找創作的素材,不停地寫作,不斷的旅行構成了他生活的中心,也構成了他認識自己,體會人生,思索世界的中心。
3.
談到異域旅行,就不得不提起彼得·海斯勒(中文名字是何偉)。在1996~2007年間,何偉以《紐約客》駐北京記者的身份在中國居住和考察,寫下了他的三部非虛構作品:《江城》《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和《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江城》
[美]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順 譯
出版方:上海譯文出版社
《江城》的坐標是涪陵。這座偏遠的小城位於中國四川省的心臟地帶,隱藏在長江河谷的梯田山丘之間。和這個幅員廣大、持續發展中的國家的許多其他小城一樣,涪陵正在改換作風,邁向一條新路——一條變化萬千、生氣蓬勃的路,一條混亂和成長的路。
在這裡,何偉有時是一個旁觀者,有時又置身於當地的生活之中,「當我看到那些呈梯狀的小山包,注意的是人如何改變土地,把它變成了綴滿令人炫目的石階的水稻梯田:而在中國人看到的是人,關注的是土地怎樣改變了人……四川這種崎嶇不平的自然環境怎樣影響了他們。」這是對「天人合一」的古遠文化傳統的回應。
《甲骨文:一次占卜當代中國的旅程》
[美] 彼得·海斯勒 著 盧秋瑩 譯
出版方:八旗文化
《甲骨文》不僅挖掘出一段段和甲骨文、古中國有關的歷史、故事和人,他還通過若干次遊走中國的旅程,出入於古代和現代,講述了若干相互交織、充滿了隱喻的故事,並尋找到彼此的內在聯繫,繪製出一幅幅奇異的當代甲骨拼圖。他慢慢的發現,隱藏在其中的時間線,連結了過去、現在和未來文化的歷史脈絡。
《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
[美] 彼得·海斯勒 著 李雪順 譯
出版方:上海譯文出版社
《尋路中國》第一部分敘述了作者由東海之濱沿著長城一路向西,橫跨國北方的萬里行程 ;第二部分集中講述了一個因中國汽車業的高速發展而發生巨變的鄉村——三岔村,特寫了一個農民家庭由農轉商的變化歷程 ;第三部分描寫了中國東南部一個工業小鎮的生活場景。
何偉像大魔術師一樣把自己所觀察到的種種細節黏合在一起,組合成一幅陌生又真實的圖景。他的旅行,讓我們重新認識曾經被我們忽視的,甚至從來不曾關注過的一些人和事。
4.
《福桃04:唐人街》
[美]大衛·張 / [美]應德剛 / [美]彼得·米漢 著 肉桂卷 譯
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團/楚塵文化
對於歪果仁們來說,吃中餐是一次獨立的冒險之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唐人街都是外國的一道詭異風景,歪果仁看中餐,好比看電影《唐人街》里那條帶著頭的魚,黑色晶亮卻視而不見的眼睛充滿了警示,它們暗示著巨大的未知。
在在這本書中,有人吃了在我們眼裡再平常不過的米酒,覺得大腦里有一顆白色小球,它還跑到自家的廚房裡來回滾動。有人完全沒想到中餐之旅會成為自己一生的執著,在寫滿無數自己不能理解的食材與菜品的菜單上隨機試吃,並在中國鄉下四處漫遊……
5.
《騎乘鐵公雞:搭火車橫越中國》
[美]保羅·索魯 著 徐麗松 譯
出版方:馬可孛羅
詹宏志說,保羅?索魯是一位想像力最奇詭的旅行作家。索魯的風格是那種穿透世俗虛偽的銳利,毫不留情,也絕不隨俗。如果你願意冒著自己的自尊也受一點點傷害的風險,讀到的確實是極其敏銳的觀察及冷麵笑匠式的幽默。保羅?索魯在一九八O年首次遊歷中國,他順著長江一路南下,沿途走訪了十幾個城市。這年,眼見的中國是個有趣的年代,人們穿著藍裝、腳登布鞋,騎著自行車穿過泥濘的街道;工人在照明不佳的工廠逐漸失去視力;服務生不但不拿小費,而且還高喊著「為人民服務!」……
過了六年,保羅?索魯再度造訪中國。這回,他心血來潮參加了旅行團,從倫敦搭火車穿越東西德、社會主義的波蘭、蘇聯、蒙古人民共和國──這些國家如今都已經變了天──然後由邊境進入中國內地……一路到上海、北京、廣州等人口稠密的大城,轉抵西藏山野……依舊撒歡,能夠在一塊充滿未知和變化的土地上遊歷,是件很棒的事!
下、中國人的西遊記
1.
《帶一本書去巴黎》
林達 著
出版方: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作者帶著一本雨果的《九三年》奔赴巴黎。在法蘭西的城堡、廣場、宮殿、教堂,博物館裡,咀嚼著文化的成果,品味著藝術的盛筵,傾聽著歷史的網聲。
這本書前部分側重於巴黎的景觀與人情,一如我們想像中的浪漫,後部分更側重於法國的歷史呈現,至此,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彷徨而沉鬱的過往。在野蠻的年代,從歷史記錄的角度,不會有人關注普通的生命。甚至直到我們自己經歷過的歷史,假如幾十年後的今天,我們從書中去重讀,就會發現,今天的歷史學家依然是熱衷於剖析上層的路線鬥爭,派別的此起彼伏。我們目睹的主要歷史場景在書中會大塊大塊的消失。因為,幾乎很少有學者再願意耗費自己寶貴的學術生命,去關注和記錄那些無以計數的,被年尾塵土的最底層的個人生命。
2.
《威尼斯日記》
阿城 著
出版方:中華書局
「十八日 下午開始颳風,聖馬可廣場那些接吻的人,風使他們像在訣別。遊客在風裡都顯得很嚴肅……」
對威尼斯的美好想像,來自阿城筆下的描繪、模擬、以及因著威尼斯的一景一物而開始發想並深思的人文涵養。東方遇上西方、古典遇上現代、集權遇上開放、嚴肅遇上浪漫,一如威尼斯的大運河與小窄巷,廣場與拱橋,美術館和音樂廳,居民與遊客……各種不同形式的光芒,透過阿城練達、充滿智慧的筆觸,呈現給我們從未看過的威尼斯風情。
3.
《印度記》
于堅 著
出版方:重慶大學出版社/楚塵文化
這是于堅的一本關於印度、尼泊爾、不丹之行的隨筆集。于堅以富於感性色彩的文字,細膩真實地描繪了旅行所到之地,字裡行間洋溢著于堅對印度的精神世界的獨到感知,如電影場景般歷歷在目,令人身臨其境,行文處處流溢出「反諸求己」的自覺意識,其中包含對印度精神世界的獨到感知、對故鄉昆明的某種舊日情懷。
于堅把他的鏡頭和心置於平凡之中——理髮店、單車、河岸、集市、空露台、火車站、張望、沐浴的人群……從這些一閃而過的日常瞬間和平凡物事,提取出詩意,覺知感悟印度點滴。
世界已經傳播的太充分了,以致不再會有真正的驚喜。不妨去完全陌生的地方遊歷呢!如同《印度走著瞧》中寫道,一個旅行者在任何陌生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反之亦然。 當吃得起虧的時候,吃點虧好了。如果成天要戒備著這個世界,把每個陌生人都假設成壞人,把好心全都當成驢肝肺,結果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先變成了壞人。英語中有個專門的詞形容這樣的人,叫「asshole」!
國慶長假,你在旅途中會帶什麼書呢?
歡迎在留言區與大家分享~
編輯 | 銅豌豆
閱讀,讓一切有所不同
歡 迎 關 注
楚塵文化
楚塵讀書君微信號:ccreaders
TAG:楚塵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