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看似不中用的蝸牛,入葯後卻有這些妙用,很多人不知道!

看似不中用的蝸牛,入葯後卻有這些妙用,很多人不知道!

蝸牛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其生物學特性人們所知道的並不多,一般,人們根據生活經驗都認為蝸牛是一種脆弱,懶惰而又行動緩慢的生物。然而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發現,蝸牛非但不是懦弱可憐,脆弱無救的可憐蟲,相反,所表現出來的耐寒、耐飢餓,甚至將他的甲殼捏碎,蝸牛依然能夠頑強的自愈能力重建盔甲的生物學特性來看,這種生物擁有其他生物無可比擬的堅韌和頑強的性格。

基於蝸牛獨特的食用及藥物應用價值,醫藥學家們很早就有關於這種生物的記載。《藥性論》中稱蝸牛為蠡牛(音luo),意思是像螺螄一樣寄居在螺螄殼中的生物,又因為這種生物在天氣較好,空氣濕潤時候常常將兩角伸出來張望,其形狀如同水牛一般,陶弘景在《本草經集注》中親切的稱呼它為「蝸牛」。

5-6月份,是蝸牛活動最為頻繁的時候,蝸牛最是喜歡濕潤的空氣,這時候空氣濕潤,降水也比較豐富,收集蝸牛入葯這時候也會比較方便,但直到11月份,依然可以見到蝸牛的身影。《三因方》上介紹蝸牛的特殊方法「投瓦上晒乾備用」,意即可以將蝸牛盛在瓦片上晒乾進行炮製,這時候就可以將蝸牛入葯了。新晒乾的蝸牛味咸,性寒。歸肝、胃、膀胱等經。主要的功效是清熱鎮驚,解毒消腫,止渴,利尿。所以《品彙精要》在介紹蝸牛時候認為蝸牛「祛風熱,消瘡腫」能夠治療由於熱毒瘡瘍而導致的潰腫,又由於蝸牛性寒涼而入膀胱經,清熱利尿能夠治療由於熱閉膀胱而導致的尿路不暢。

消渴病多是由於燥熱偏盛,陰虛陽亢,導致津液灼傷所導致消谷善飢的疾病,病關腎、脾等臟腑,蝸牛性味咸寒,能夠清熱解毒,《玉楸葯解》在用蝸牛治療消渴疾病時認為其藥效能「利水泄火,消腫敗毒,去濕清熱」自然能夠緩解消渴疾病癥狀,這些研究結果也與現今現代科學所研究的蝸牛入葯能夠治療脂肪肝、糖尿病,帕金森綜合征等不謀而合,可謂先知先覺。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千鍾粟,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