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空調是怎麼「撿回一條命」的?
民諺有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自打入夏以來,小編這條命就是空調給的。說正經的,一提到避暑納涼,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可以依靠空調、電扇等手段來納涼,而在科技沒那麼發達的古代,人們又將如何應對炎熱的天氣呢?
實際上,古人雖然沒有現代的高科技產品,但是他們憑藉智慧和勞動也創造出的很多避暑設施以及消夏產品。總結來看,古人的避暑途徑分為三種:避暑的涼房、避暑的飲食以及避暑度假區。
一、避暑的夏房
古人稱可以避暑消夏的房間為夏房,後來是泛指一切用於納涼的房間,效果類似於現代的空調房,比如先秦時期的「窟室」、秦漢時期的「涼房」以及後來的「冰室」。不過由於夏房的製造成本高,所以一開始只有帝王及貴族才能擁有。
先秦時期在貴族中流行的夏房叫做窟室,是一種類似於現代地下室的房間。由於窟室建造在避開日照的地下,內部陰涼,所以夏天一些重要的餐飲宴會都會在窟室內舉辦。鄭國大夫良霄就經常在自家的窟室里飲酒作樂,通宵達旦。
比起中原地區,位於現今湖北、江蘇地區的楚國、吳國貴族消夏更是離不開窟室。公子光在宴會上派專諸刺殺吳王僚,就是在盛夏時節,利用了吳王僚來自己家窟室消夏的機會。後來公子光就成為了吳王闔閭。
先秦的窟室除了利用自然條件降溫外,還利用冰塊進行降溫。從周代開始,就有一種專門為王室採集冰塊的官職——凌人,從每年十二月開始,將冰塊收集到冰窖儲藏,第二年夏天的時候供王室使用。這種采冰制度一直沿用到清代。
到了漢代帝王貴族便不再使用地下室,而是建造專門的空調房——清涼殿,與清涼殿配套的消夏設施還有石質的床以及冰塊。石床不易導熱,在夏天非常的涼爽;殿內四角以及皇帝周圍盛放冰塊降溫,侍女在旁邊扇扇子,這樣的涼殿異常奢華。
唐代的時候,宮中依水建造含涼殿,利用機械裝置將殿旁的水抬到高處,水再由高處落下推動扇車的扇葉,從而為殿內傳去涼風。同時含涼殿的四周還有涼水從上流下形成的水簾,進一步保證殿內的涼爽。
明清時期的夏房除了以上的設施,還在房檐的建築設計上下了功夫。比如明代以後的建築規制是:「檐步五舉,飛椽三五舉;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這樣的建築規格是根據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說的太陽高度角,北京地區冬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27°,夏至正午太陽高度角為76°)差異來設計的。宮內的北房有了這個角度的屋檐,就能夠在夏至前後,屋檐遮陽;到了冬至前後,陽光滿室,使得房間內有冬暖夏涼之感。
古代帝王貴族可以不計成本的建造夏房,但是普通百姓就不得不量力而行了。有錢一點的百姓,他們會在家中的廳內或者房間里挖一個深井,井口用蓋子蓋妥,蓋子上鑿孔,夏天便有冷氣從孔裡面傳出來。而且空調井除了有夏季納涼的效果,還能儲藏食物,延長存放周期。老版的《三國演義》里有這樣的一個情節:盛夏時節,張飛將自家肉店的豬肉存放在一口井裡,井上面蓋上磨盤,張飛說:「誰能推開此磨盤,可盡取井中肉」。鑒於《三國演義》成書於明代,可見挖深井儲肉至少在明代就已經有了。在現今保留下的明清民宅中,很多富人家中確實也都挖有空調井。
明清時期,一種類似於先秦時期窟室的土房建築在民間流行起來。有點類似於窯洞或者地道,各家的土房通過地道連在一起,有點像電影《地道戰》中的場景。土房除了納涼,還能預防盜匪、儲存物品。
二、避暑的飲食
如果說「夏房」是貴族有錢人的避暑方式,那麼通過飲食避暑就是各個階層都能採用的方式了。
飲食避暑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的冷飲,通過冰塊將酒冷卻,通過飲用來避暑。1977年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戰國青銅冰鑒,就是用來冷卻酒的器具。冰鑒由銅鑒、銅缶組合而成,缶套置於鑒內。其工作原理是依靠裝在鑒內缶四周的冰塊使缶中的酒降溫。
到了唐代,出現了一種專門出售冰塊的「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百姓可以在冰商那裡買到冰塊,然後自製冷飲。南宋杭州城的街頭有很多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元代的時候,宮廷出現了由果汁、牛奶、冰塊製作的冰酪。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冰酪」。後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義大利。後來經過一步步地技術,成為現今全世界流行的冰激凌。
除了冷飲,瓜果的食用也是古人消暑的重要方式。正所謂「浮瓜沉李」,李子甘酸,最為婦孺喜愛;瓜則主要指香瓜、甜瓜。現代大家喜愛吃的西瓜,來自西域,在秦漢之際最早在我國西北種植,五代時期才傳入中原。
三、避暑度假區
提到避暑度假區,一般總是跟皇家聯繫在一起。比如最負盛名的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代皇家避暑勝地。
實際上,除了皇家園林外,還有很多避暑區也向民間開放,比如四大避暑勝地:廬山、北戴河、雞公山和莫干山,其中最出名當屬廬山和北戴河。廬山因為海拔高,雨量充沛,環境幽靜,大詩人李白的兩首《望廬山瀑布》就是在廬山避暑期間創所;到了近代,廬山更是成為政治人物避暑度假勝地。北戴河靠海,氣候濕潤,更是富商大賈、中外人士都喜愛的避暑區域。不過總地來說,避暑度假區還是有錢人才能享用的,畢竟在古代大多數人可能一輩子也走不出方圓一百里的範圍。
(作者:王維鈞,歷史學、經濟學科普作者)
參考資料:
《歷朝歷代如何避暑》·倪方六·《國學》
《先秦漢唐時期的清暑生活》·柴海燕王克陵《中國文化研究》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號「科普中國」(ID:Science_China)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ID及作者
※是什麼影響了你的閱讀效率?
※喝熟茶喉嚨一直乾澀,是怎麼回事?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