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阿登納如何再造了一個新德國?

阿登納如何再造了一個新德國?


阿登納如何再造了一個新德國?

1961年6月15日,西德總理阿登納在美國電視媒體見面會上對美國媒體發表演講


在20世紀德國的政治舞台上,有兩個人深深影響了德意志民族的發展歷程:一個是戰爭狂人希特勒,他給德意志民族和世界上其他國家帶來了深重的戰爭災難,被永遠釘在了歷史恥辱柱上;另一個則是康拉德阿登納,他在一片戰爭廢墟上讓德國從戰敗國重新獲得國家的主權並走上了國家民族的復興之路,讓德意志民族獲得了新生,因此在德國阿登納有著「聯邦德國之父」之稱。

年輕的市長

康拉德阿登納1876年出生在德國科隆市的一個法院職員家庭。大學畢業後,阿登納進入科隆中央黨領導人考森開設的法律事務所做了兩年的代理律師。1906年,阿登納成為了科隆市長助理,從此走上了長達57年的從政之路。

經過在官場的幾年奮鬥打拚,阿登納的勤勉敬業廣受政府職員讚譽,到了1917年秋,41歲的阿登納在選舉中成功當選為科隆市長,這讓阿登納的政治仕途又高升一步。

而此時的德國政治已是風雲變幻,以德意志帝國為首的同盟國在一戰中是節節敗退,並在1918年同盟國正式向協約國投降。隨即德國國內發生資產階級革命,帝國被推翻,德皇威廉二世倉惶逃往國外,德國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期。

不過國家政局的變化,並沒有影響到阿登納的政治仕途。在主政科隆期間,為了提振科隆的發展實力,阿登納拼盡了全力,他的目標是要把科隆建設成為德國和西歐之間新的連接點。

為繁榮科隆經濟,阿登納主持在萊茵河畔新建了一個大噸位的船舶碼頭,擴大科隆港的吞吐量,加強科隆水陸交通樞紐的地位。

接著,他否決了使城鄉分離的議案,堅持鄉鎮合併,以利於經濟管理與發展。考慮到和平建設人才的需要,阿登納在科隆重新辦起一所大學,培養工程建設人才。

同時,他還制定了吸引外資的計劃,鼓勵外資企業在科隆建廠。除此之外,阿登納還著力於改善環境建立內外環綠化帶,提高人們生活,通過發展經濟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在阿登納的心中對擁有2000年歷史的家鄉有一個遠大的夢——改變科隆的面貌:恢復科隆的古老文化和壯麗建築,改變科隆人萎靡的精神狀態,要在一切方面樹立起人們對德意志,對科隆歷史和文化的信心,重塑這座德國最古老城市的昔日輝煌。

在阿登納擔任市長的16年時間裡,科隆進入它的黃金時代。它既成長為德國西部經濟文化的中心,萊茵河上重要的交通樞紐,又以其宏偉的建築和優美的自然環境成為歐洲當時最美麗的城市之一。

正因為阿登納在科隆做市長時政績斐然,這讓他成為了德國政壇炙手可熱的人物,有著「科隆王」的美譽。

正當阿登納準備在德國政壇大有一番作為的時候,德國的政治形勢再次發生了變化。隨著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的全面爆發,德國經濟也陷入了嚴重衰退狀態,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一落千丈,對政府的抗議聲不斷。

同時當時德國人對《凡爾賽和約》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國家的巨大恥辱。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為一個人走上德國政治舞台提供了契機,那就是希特勒。

1933年當時的魏瑪共和國總統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德國正式進入了納粹統治時代。

阿登納對納粹統治是極端厭惡的,堅決不與其合作。一次希特勒來科隆演講,阿登納不僅不到機場迎接,反而命人把希特勒演講會場里所有的納粹標誌都撕了下來。

為此希特勒很是惱怒,1933年底,希特勒給阿登納捏造了反科隆人民的罪名,作為「叛徒」和「人民公敵」,阿登納被罷黜了科隆市長的職務。在納粹統治時代,阿登納在1934年和1944年先後兩度被捕入獄。

聯邦德國第一任總理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希特勒自殺,納粹統治結束。政治陰霾的散去,為阿登納迎來了個人政治生涯的第二次春天。

二戰結束後,德國被分區佔領,隨著美蘇冷戰的爆發,德國也被一分為二。蘇聯佔領區建立了民主德國,美英法佔領區建立了聯邦德國。

1949年戰後的聯邦德國舉行第一次選舉,73歲的阿登納領導基督教民主聯盟在議會選舉中戰勝了社民黨,成為議會第一大政黨。阿登納成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

當時德國可說是內外交困。在國內,戰爭使得德國的工業元氣大傷,經濟凋敝,失業率上升。不僅如此,為了防止德國東山再起,盟國大量拆除德國的工業,對德國的經濟資源進行掠奪。

對外,聯邦德國可說是四面楚歌,到處都是「敵人」,儼然成了孤家寡人處境艱難,而且由於盟國沒有結束對聯邦德國的佔領,這使得德國根本沒有完整的國家主權,處處受到佔領國的掣肘。

阿登納上台後,面對如此一個政治經濟爛攤子,施展其長袖善舞的功夫,在國內國外兩個舞台上縱橫捭闔。

在國內發展經濟方面,阿登納成功說服了盟國不要拆除德國的工業,這為恢復經濟奠定了工業技術基礎;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使德國獲得了恢復經濟所需要的36.5億美元的資金;阿登納還任命有著「社會市場經濟之父」之稱的經濟學家艾哈德擔任政府的經濟部長,全面負責國內的經濟事務。

為了提高工人的生產積極性,1951年,阿登納和德國主要勞工領導人之間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工人與工業監督委員會的管理人員平起平坐,享有同樣的選舉權,這使西德30年沒出現重大的工人罷工遊行示威,勞資關係保持了一個相對的和諧穩定。

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聯邦德國贏得了戰後近30年驚人的經濟增長,成為西歐國家當中發展最快,經濟實力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創造了西歐的經濟奇蹟。

與發展經濟相比,阿登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外交上,希冀給聯邦德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一個和平穩定融洽的外部環境。

在對外方面,面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崛起,阿登納深知聯邦德國要想在「北極熊」和「北美野牛」唱主角的國際外交舞台上有所建樹,必須要手腕靈活,善於審時度勢。

儘管阿登納對蘇聯的政治制度並不認可,並對其控制民主德國的做法極為不滿,但他並沒有緊跟美國對蘇聯的敵視政策,而是力求緩和與蘇聯的緊張外交關係。



阿登納如何再造了一個新德國?

1955年9月,從蘇聯返回的阿登納與一位德國戰俘的母親


1955年9月,阿登納應蘇共總書記赫魯曉夫的邀請,對莫斯科進行了歷史性的訪問。雖說兩國在兩德統一問題上分歧嚴重,但這次訪問讓兩個二戰中的仇人握手言和,化干戈為玉帛,雙方重新建立了外交關係。

阿登納特別注意和資本主義世界的頭號霸主美國搞好關係,他曾先後六次訪美,以求得美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能夠對聯邦德國進行幫助,使聯邦德國能夠與其他西方國家平起平坐。

1949年4月,美英法制訂了對西德的《佔領法規》,規定聯邦德國成立後,由3國文職高級專員組成的高級專員委員會主管德國對外和安全事務,並對西德議會的一切行動有否決權。

在國內問題上,德國政府則可以在盟國允許的範圍內自行制訂立法。這項法律限制了德國的主權和自由。後來經過阿登納跟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和國務卿杜勒斯的反覆磋商,在美國的建議和支持下,佔領國最終修改了《佔領法規》,允許聯邦德國建立外交部,這讓德國獲得了外交上的自主權。



阿登納如何再造了一個新德國?

1963年6月23日,美國肯尼迪總統和西德總理康拉德阿登納在波恩機場


1954年9月28日到10月3日,美、英、法、義大利、聯邦德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加拿大九國又在倫敦開會,同意聯邦德國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同年10月21日到23日,上述九國又召開了巴黎會議,簽訂了恢復聯邦德國主權的文件。倫敦會議和巴黎會議的召開標誌著聯邦德國重新獲得獨立主權國家的地位,並且在美、英、法在聯邦德國留駐軍隊的同時,聯邦德國可以重新武裝。

這一系列舉措讓德國最終擺脫了戰敗國的地位,成為一個「正常」國家。

對歷史深刻反省

對於二戰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犯下的種族滅絕暴行,以阿登納為首的聯邦德國政府表示要深刻反省,希望能夠得到受害國的諒解與寬恕。

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向聯邦德國提出了國家賠償的要求,對此阿登納積極響應。1951年9月27日,阿登納發表了一項政府聲明,在聲明中他表示:「新的德意志國家及其公民只有感到對猶太民族犯下了罪行,並且有義務作出物質賠償時,我們才算令人信服地與納粹的罪惡一刀兩斷了。」

以後的德國歷屆政府都遵循著這個聲明原則,對歷史問題深刻反省,與納粹歷史決裂。隨後,德以兩國在1952年簽訂了《盧森堡條約》,聯邦德國賠償以色列政府30億德國馬克。

為了最大程度地表現出懺悔的誠意,除了對以色列的國家賠償,阿登納領導的政府在50年代中期開始對猶太人進行個人賠償並進行了國家立法加以保障。

半個多世紀之後,無論德國內部的政治風雲如何變幻,這項賠償依然在進行,這被德國政府視為「永恆的責任」。為此德國的財政支出已經超過了700億美元。德國政府不逃避罪責的鮮明態度,得到了受害國人民的原諒和尊重,也讓許多橫亘在國與國之間的怨恨消逝了。

在外交方面,阿登納促成了法德和解和歐洲統一。從1870年的普法戰爭到一戰二戰的德法交鋒,德國和法國可說是百年世仇,德意志民族和法蘭西民族早已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阿登納認為法德的恩怨「是一個魔鬼的圓箍,一個邪惡的圈套,非破除不可」。作為一個政治家,阿登納看到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早已沒有了昔日的輝煌,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面前,歐洲國家如果不能夠聯合,只能任人擺布。

1950年5月,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了「把法國、德國的全部煤鋼生產置於一個其他歐洲國家都可參加的高級聯營機構的管制之下」,建立煤鋼聯營的設想,這被稱為「舒曼計劃」。

眾所周知,煤和鋼是生產武器的必需品,把這兩項國家命脈置於法德共同管理,可有效防範戰爭再起,增進彼此的政治軍事互信。

阿登納立即響應,聯邦德國於1951年加入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這邁出了法德和解的第一步。之後,在阿登納和另一位政治巨擘法國總統戴高樂的推動下,歐洲煤鋼共同體、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先後形成,並在1965年這三大機構合併,形成了歐洲經濟共同體,這就是歐盟的前身。以法德為軸心的歐洲終於團結在了一起,開始了經濟、政治的一體化進程。

1963年87歲的阿登納正式告別政壇。1967年4月19日,阿登納去世,享年91歲。曾有人評價阿登納「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這個評價恐怕並不為過。


(作者:劉占青)

看歷史微信公眾號:EYEONHISTORY

作者寫於2016-07-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地球到底可以容納多少人口?
你的家,危機四伏?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