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種纏,把我們纏縛得不得自由,不能解脫
問問自己是不是被這十纏縛著?
宣化上人
【但堅持凈戒,作如是念。我持凈戒,必當舍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贊平等正法。】
修饒益行的菩薩,他堅固護持凈戒的行為,而作這樣的觀想:我受持清凈光明寶戒,必須應當舍除離開一切的纏縛,才能等到解脫。纏有八種或十種,略述於下:
八纏就是:無慚;無愧;掉舉;惡作;昏沉;睡眠;慳;嫉。再加上忿和覆二纏,成為十纏。
無慚和無愧這兩種纏,能障礙三聚凈戒。受戒之後,若是犯戒,不生慚愧心,就是障礙戒律。無論做什麼事情,如果做錯了,應該生大慚愧心。不要學愚痴人的行為,明明是做錯了,自己還不承認是錯誤,反而認為是對的,一點也沒有內疚的表現。修行人要有慚有愧才合乎戒律。
掉舉和惡作這兩種纏,能障礙觀慧。有了觀察的智慧,才能成就定學。可是有掉舉和惡作的行為,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顛顛倒倒不合規則。這兩種纏就是障礙觀慧。
昏沉和睡眠這兩種纏,能障礙止定。修定的時候,要止妄想,也就是去妄成真。坐禪的時候,應睡而睡,不應睡而不睡。如果坐下來就睡著了,那就是昏沉和睡眠。總而言之,掉舉、惡作、昏沉、睡眠這四種纏,能障礙止觀。
慳和嫉這兩種纏,能障礙布施。慳就是慳吝,捨不得。把一枚銅錢,緊握手中,變成銅水,也不肯布施。嫉就是嫉妒,所謂「嫉賢妒能」,又怕人比我好,又怕人比我強。這是八纏。
忿和覆這兩種纏,能障礙善根。忿就是忿恨,心中懷恨不平。覆就是覆藏,把自己的過失遮蓋起來,不讓人知道,這就沒有善根了。此一共合為十纏。這十種纏,把我們纏縛得不得自由,不能解脫。
有首偈頌云:「纏八無慚愧,嫉慳並悔睡,掉舉並昏沉,或十加忿覆。」悔就是惡作,悔其所做的善事。這十種纏,把自己的法身慧命纏縛得不自在。
我們要迴光返照,檢討一番,問問自己,是不是被這十纏縛著?是不是無慚無愧?是不是掉舉惡作?是不是昏沉睡眠?是不是慳吝嫉妒?是不是忿恨覆藏?要反躬自省:若有趕快改,若無更努力向前修行。所謂「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樣再接再厲,勇猛精進,才能有所成就。修道的功夫,修一尺便有一尺的好處,修一丈便有一丈的功德。功德圓滿,即成佛位。
纏又有四種:貪慾;瞋恚;戒取;我見。貪慾:就是貪戀五欲之樂,把自己的慧命法身捆縛著。瞋恚:就是由貪慾而生,所貪求而得不到,就生瞋恚。戒取:就是由愚痴而生。不了解諸法實相之理,而說誹謗正法之言,也就是邪見。我見:就是以我為主,認為自己所有的見解都是正確的。
因為有貪慾、瞋恚、戒取、我見這四種纏的緣故,所以有個我的存在。一切以我為目標,這是我的,那是我所有的。如果把我消除了,那麼,就離開一切纏縛,得到一切解脫。
貪是貪而無厭,越多越好,沒有知足的時候,所以就有了煩惱,而生出無明。不但要舍離纏縛,又要舍離貪求熱惱,又要舍離毀謗亂濁。如能這樣地修行,就得到諸佛的讚歎,證得正法眼藏。
第一行是歡喜行,菩薩生在有財富的家中,做種種的布施。第二行是饒益行,菩薩在此行中,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
這時,有人生疑問:「為什麼菩薩在修歡喜行的時候,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為什麼菩薩在修饒益行的時候,又不要生在有財富的家庭?這是什麼道理?」
這個道理很簡單,容易令人明白。菩薩生在大財富家,是為了布施一切,而不慳貪,甚至把自己的生命也肯布施出來。若不生在大財富家,一樣能饒益眾生。雖然不能財施,但能法施。自己還修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五種的波羅蜜(到彼岸)。修到圓滿有成就時,可以為眾生講經說法。這種法施比財施更重要,所謂「布施之中,法布施最。」
【編注】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十行品第二十一〉(宣化上人講述)
※患重病,如癌症、胞囊、腫瘤等,皆是業障來討債
※大願大仁菩薩道萬佛聖城法語繽紛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