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你會「運氣」嗎?

你會「運氣」嗎?

原標題:你會「運氣」嗎?


關注我

運氣


練習太極拳的人,都知道氣法對練好拳至關重要,太極拳運動特點之一,就是鍊氣、養氣。俗話講「外練筋骨皮,內煉一口氣」,凡是練太極拳,無論是練套路,還是練推手,其呼吸始終要求感覺要自然通順。一套拳打下來應當是頭腦清晰,身體舒適,氣不長出,面不改色。在如何使氣法適應拳架、推手的運作上,太極拳前輩們做過許多精闢的論述。但他們的拳論大都言簡意賅,概念抽象,一般不易理解,特別是對初學太極拳者更有一定難處。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所謂「氣遍身軀不少滯」。此古拳論歷來被後人所推崇,成為後世練太極拳者練氣、養氣之要旨。下面就個人練拳教拳體會談一點自己的感悟。


如何認識太極拳的 「氣」


氣在人體里看不見,摸不到,但我們確實能感覺到它的存在。氣在人體中佔有重要地位,可以說人體中處處都有氣的運行。用中醫的理論講,氣是促進血液在人體內循環的動力。氣與血是相互依存的,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血運行的動力,血為氣的物質基礎,故中醫學稱之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病可及於血,血病可累及氣」。氣血運行主要是沿著經絡運行的,氣血的運行與內髒的關係也十分密切,臟腑發生病變可以直接影響氣血的運行,而氣血運行失常也可以影響臟腑功能發生病變。因此運動對氣血運行的調理就顯得非常重要。而動作輕柔舒展,呼吸深長均勻的太極拳,正是現代人願意接受的一項促進身心健康的有氧運動項目。

在先人的太極拳理論中對氣的論述有很多,如十三勢行功要解曰:「以心行氣,務使沉著,乃能收斂入骨」、「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氣以直養而無害」、十三勢行功歌曰「氣宜鼓盪,神宜內斂」、「腹內松凈氣騰然」等等,都是說氣的重要。有人寫文章說,內家拳法注重「氣」的鍛煉,實際上是掉進了「氣」的誤區。我認為這可能是他的一種誤解,如果你把內家拳家所論之「氣」當成呼吸氧氣和人體固有的力氣,其概念與內家拳家所論之氣自然不同了。其實太極拳中所說的「氣」,一方面概括了中醫學中的「正氣」、「元氣」、「經絡之氣」、「真氣」等物質的氣,另一方面還包含有武術、氣功中說的「內勁」、「內功」等功能的氣。


這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共同組成太極拳中所說的太極內氣。太極拳練習者通過足夠時間的合理訓練,在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方面都會得到全面的提高,從而也會使太極拳內氣自然充盛,同時在練拳時把這種意氣糅人拳勢動作之內,即可產生防病、禦敵及技擊防身的生理效應。


太極拳之運氣法


談到太極拳的運氣,必先論及太極拳的呼吸。練太極拳呼吸純任自然,以順遂為準,不必強求與動作合拍,呼吸的方法主要鼻吸鼻呼。十三勢行心解曰:「能呼吸然後能靈活。」就是說該呼就呼,該吸就吸。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的呼吸是有所不同的,行拳時呼吸緩慢勻深,推手時可能就會隨著動作有所變化,有時緩有時促,總之皆是人體本能,不必想是否與動作合拍,「想氣則滯」,所以,聽從人體本能就好。


在行拳走架及推手中要想使自己的「氣」暢行無阻,首先一條是要做到身體的放鬆。拳論曰:「筋骨要松,皮毛要攻,節節貫串,虛靈在中。」這裡強調了練太極拳要求身體從上到下、從裡到外一定要放鬆。不能松就不能柔,不能柔就不能靈活;不能松,勁就會僵,氣就會滯,氣勁僵滯就不能做到一氣貫通,勁力完整,變化靈活。不能做到放鬆,推手時就容易產生僵勁、頂勁;不能做到放鬆,聽勁就不靈;不知變化易被人所制。所以歷來太極拳家把放鬆作為練好拳的第一要求。過去拳家練拳都盡量選擇一個幽靜沒有干擾的場地,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環境;上場打拳先要洗心滌慮,平心靜氣,這是創造一個放鬆的心態。

太極拳全過程都要松下來,要沉下來,要百分之百地放鬆。同時,周身節節都要松下來,要松到手指肚。


有了松有了靜,頭腦清晰,心平氣和,興趣盎然,在這種狀態下打拳,自然是行雲流水,動作流暢,神采自現了。


「節節貫串」就是強調動作由形整而勁整,把人體的四肢和軀幹視為三節,三節之中各節又可分為三節,節節再分。運動時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順節序而動就能達到「整」字訣的要求。如能做到了這一點,那麼虛靈就會自在其中了。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所有外面的動作,要由內勁(內氣)帶動,所謂內不動外不動,以氣運身,內氣鼓盪,外形飽滿,身體上下兩個關節都要在意識韻指揮下,一節節鬆開運轉,如同一串珠子在抖動、在旋動。初學太極拳者,從外形上往往動作不協調,顧了手顧不了腳,顧了上顧不了下,動作不到位,勢子不連貫,氣力不足,這些都是不能一氣貫通的具體表現。待氣鼓盪,外形飽滿,全身皮毛與大自然之大氣相互鼓盪,人在氣中,氣在人中,呈現出一種天人合一的融融自然之情景。常見一些練太極拳之人舉手投足毫無定向,漫不經心,這種練法玩玩可以,於練太極功夫相差甚遠。而那些自恃有一點拙力之人,打拳推手全靠一身僵力拚老本,如此練功久而久之入不敷出,透支過甚,傷身傷氣,功不得法耗時傷神實無益處。


太極拳是生命之學,它既練身又煉心,既重形又重意,性命雙修,整個修鍊過程以意為主導,以丹田為核心。楊澄浦云:「氣能人丹田,丹田為氣的總機關,由此分運四肢百骸,以周流全身。」太極拳一定要把腰勁(丹田勁)練出來,腰勁出不來,不管你怎麼動都是「單擺浮擱」。有些人拳架外形練得也不錯了,可是細品其味,總覺得淡了許多。觀其打拳,動臂搖膀,動腰扭胯,總是扭扭捏捏,感覺彆扭不雅。其原因就是腰勁沒有練出來,一動不是拱肩架肘就是腰胯亂晃。其病必於腰勁(丹田功夫)求之。陳發科曰:「內不動,外不動;腰不動,手不發。」陳照奎講「丹田內轉」,一切拳勢動作都要「結合丹田帶動」。腰是樞紐,丹田是氣之源,是核心。

拳論中所云:一動無有不動。其「一」者,腰也,丹田也。所以太極拳各種勁力的運用,關鍵在腰部(丹田)的修鍊,練拳一定先要把腰勁練出來。腰勁有了,身體其他各部的勁才會有效地運作。這個腰勁就好比串起那串珠子的線,這條線的抖動,會帶動整串珠子的旋動。如果這條線不動,線上的珠子再動也是散珠一串,其動而無章,動而無序,動而無力。這根線牽動著整串珠子,好比腰部(丹田)牽動著全身上下的各個關節,腰部發勁時,丹田之氣一部分上升,內氣由海底抄尾閭經夾脊、玉枕、三關連成一線,以腰部為核心,上肢之勁出於脊背,由肩而肘到手。丹田之氣另一部分下沉由胯到膝至湧泉穴,然後通過腳蹬地其勁反彈,由腳而腿而腰復歸丹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健身匯 的精彩文章:

太極十年,為何出不了門?

TAG:太極健身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