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輪船招商局的沒落:一場晚清典型的官進民退 | 短史記

輪船招商局的沒落:一場晚清典型的官進民退 | 短史記

文 | 諶旭彬




輪船招商局是自強運動中開辦的第一家官辦民營企業。其官督商辦,打破了晚清洋務企業純粹官辦的格局,首采股份制,也多為後世稱道。



但是,恰恰是「官督商辦」這一產權模糊的體制,使得招商局民間資本最終無法逃脫被官僚體系吞沒的命運,上演了一場晚清版的「官進民退」。




輪船漕運是大勢所趨




1862年夏天,上海沙船業元老王永盛陷入了深深的煩惱之中。他的一名船工,剛剛吞下毒藥,跳水自殺。這位素以厚道飽受讚譽的船老闆,因此事被卷進洶湧的道德審判當中,「為富不仁」成了他的代名詞。




但王永盛也有自己的無奈。



沙船運輸業在嘉慶道光年間一度空前繁榮。自北往南輸運大豆,自南往北輸送漕糧,月余往返一趟,一艘沙船一年可以往返七、八次,獲利頗豐。上海港最盛之時,有沙船5000艘,水手10萬餘人。




但自1842年《南京條約》及1860年《北京條約》之後,中國諸多港口對外開放,西方輪船的湧入,迅速將中國傳統的沙船客貨運輸業逼到了潰滅的地步。




無論是速度、載重、安全還是價格,傳統的沙船都不是西洋貨輪的對手。不過四五年光景,上海港的沙船已銳減至四五百隻,黃浦灘上,擱淺著成千的木船,任憑風吹日晒,自然朽腐。




王永盛的船隊,也毫不例外地一路頹唐下去。沒了生意,還接連沉沒了幾條大船。自殺的水手,幾個月沒有活干,家裡揭不開鍋,又有病在身,欠了自己幾十兩銀子。王永盛早上心情惡劣,吼了水手一頓,孰料他轉身就尋了短見。




其他的船主們,也都和王永盛一樣絕望。硬體、軟體,眾人都無法與洋商抗衡,只好期待官府出面交涉。船主們聚在一起議論,結果是一致推舉王永盛帶頭去向官府呈文,懇求官府與洋人交涉,將大豆、漕糧的生意劃歸中國沙船專營,外商不得插手。



呈文里的一段話,打動了時任南洋通商大臣的李鴻章。




呈文里說,如果沙船業破產,不僅僅是十餘萬船工失業的問題,還可能激起民變,進而朝廷的漕糧運輸線也可能被破壞。




李鴻章將呈文轉給總理衙門,極力推動此事,但卻在英國公使威妥瑪處碰了釘子。威妥瑪當場表示拒絕,並聲稱由此引發的一切後果,須全部由清政府負責。




事情遂不了了之。




作為「安撫」,清廷減免了沙船三成的「助餉銀」和三成的「捕盜銀」,但終究是杯水車薪。僅靠朝廷的漕糧運費一項,維持整個沙船業早已力不從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兩年後,歐亞海底電纜遠東段鋪設到了上海,更多的西洋商輪湧入中國,沙船業的境況雪上加霜。



期間,總理衙門也曾飭令內閣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共同籌議解決漕運危機一事。結果得到了三種建議。一是修復運河,恢復河運;二是修復所有廢棄的沙船,繼續維持海運;三是朝廷增加沙船業的漕運運費,以挽救瀕臨破產的沙船業。




三種建議都遭到了李鴻章的反駁。




李說,運河八百餘年,竭盡全力,運輸能力不過每年十萬石,於漕運大局無補;明明有便利的海運條件,非要耗費巨資去修運河,豈不是瘋了;修復沙船,至少需要支銀3000萬兩,還需修建容量萬石以上倉庫400餘座,朝廷哪裡有這麼多錢?增加沙船漕運費,救得了一時,卻非長久之計。




曾國藩也陷入了深度的矛盾當中。




早在1867年,容閎就曾建議他採用招商集股的方式,購買洋輪,組建中國人自己的輪船公司,以挽救漕運。但站在曾國藩的角度,維穩卻成了首先需要考慮的因素。所以,他的回復是:




「承運漕糧……在沙船為常業,非萬不得已,亦未便遽作改圖。」




他最擔心的是,天國之亂剛剛平息,民心未固,一旦朝廷發展輪船,十餘萬沙船業主和船工水手失去生機,會釀成大規模民變和暴亂。




但沙船業終究是到了窮途末路。




1872年3月,總理衙門再度致函曾國藩、李鴻章,詢問採用輪船承擔漕運一事,希望他們拿出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案。一個月後,曾國藩溘然病逝,事情完全著落在李鴻章身上。多年以後,李鴻章仍將開辦輪船招商局一事看作自己事業上最璀璨的一次成功,其自稱:




「招商輪船,實為開辦洋務四十年來最得手文字。」





圖:位於上海外灘的輪船招商總局大樓,建於1901年




輪船招商局的「官進民退」悲劇



出發點是很好的,「強兵」之後需「富國」。但結局很遺憾——自1872年創立,到1949年終結,77年間,輪船招商局產權變化紛繁蕪雜,總跳不出官僚資本與民間商業資本之間的吞併與反吞併遊戲。




(1)官商合辦時期:無民間資本敢入股




1872年8月,招商局第一個正式章程《輪船招商節略並各項條程》出爐,明確規定了企業的性質是「官商合辦」。




按照章程規定,戶部撥款20萬串制錢,作為開辦企業的本錢,「以示信於眾商」。但是,規定沒有明確商股的權利與義務,更沒有涉及到公司具體的股權分配問題,且有招商局由官方管理,官方只收取官利,不負責盈虧責任的明確規定。



這成了招商局初期招商不利的重要因素,胡雪岩等鉅賈均對投資招商局不感興趣。




到本年12月,招商局不得不進行首次改組,重擬《招商局條規》28條,明確強調了華商股份的權利,凡有股份者都能享有分紅。同時,再次強調了官方的絕對領導權和政府收益的維護。





圖:

1873年的輪船招商公局股票




(2)官督商辦時期:招商局贏利頗豐




為打破招商不利的局面,1873年,李鴻章派買辦商人出身的唐廷樞和徐潤主管招商局事務,試圖引入完整的西方管理模式來運作企業。




唐、徐二人提出「局務由商任不便由官任」,要求剔除官辦因素,按照「買賣常規」招募股份

——此前,唐曾批評過招商局的「官商合辦」,可謂一針見血:「商人只有出錢的義務,卻沒有經營的權力。生意賺了還好說,做賠了可找誰去理論?」




唐、徐的要求獲得李鴻章認可而寫入新的《招商局章程》後,商局股票轉而深受私人投資者的歡迎,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招商局的運營方針,也由之前官方制定的「承運漕糧,兼攬客貨」,改作了「攬載為第一義,運漕為第二義」。




這一方針的變化,既是民間商業資本在招商局內部佔據上風的表現,也體現著近代中國民間資本在與外商資本競爭上的信心——將公司的主營業務放在客貨運載上,則必然要與外國輪船公司發生激烈的競爭。此後,英國太古、怡和輪船公司,美國旗昌輪船公司均多次針對招商局發起商戰,在一干熟悉近代西方商業運作規律的「買辦股東」的通力合作下,旗昌公司破產,太古、怡和則被迫三次與招商局簽訂「齊價合同」。




1875年,招商局在外商聯手壓價相逼的惡劣形勢下,贏利15萬餘兩;1876年,贏利34萬餘兩;1877年,賑捐3萬兩後,贏利42萬餘兩;1879年,運價回復正常狀態,贏利翻倍,超過76萬兩。





圖:1

872-1883年間,招商局的經營航線




(3)官進民退:1884年招商局國有化




朝廷「官督」層面的政策支持,與經驗豐富的「商辦」經理人之間的通力合作,是招商局迅速打開局面,躋身中外大輪船公司之列的主要原因。




但1883年的上海金融風潮,以及次年春清軍在中法戰爭中的失利,逆轉了招商局穩健的上升趨勢。




導致逆轉的最嚴重的衝擊,來自人事調整。




主持局務的徐潤,之前挪用招商局資本16萬餘兩在上海從事房地產生意,金融風潮下地價大跌,徐潤無力償還挪用款項。李鴻章適時將親信盛宣懷插入招商局,委以督察重任。入局後,盛宣懷迅速查出徐潤的挪用情狀,逼迫其將自己的股票和房地產抵押給招商局,然後將其掃地出門。唐廷樞不久後也在排擠中完全脫離了招商局。




到1885年,招商局的「商辦」色彩已不復存在。




盛宣懷的入主,迅速將招商局引向了「官辦」——雖然並未更改「官督商辦」四字方針,但盛同時又直接宣布:招商局此後,一切事務,包括用人、財務等等,全由督辦總理,而督辦的任免則須經北洋大臣批准,各地分公司的總辦、各條船的買辦,則由督辦任免。換言之,保留「官督商辦」的文字,是為了安撫公司內部的人心;而經營大權,實已偷梁換柱,全歸官方。




李鴻章在1883年這樣的關鍵時刻啟用盛宣懷,排擠掉徐潤和唐廷樞,是有原因的。




早在金融風潮之前,徐、唐二人就已多次提出,招商局運營已經走上正軌,須保證其運營的獨立性。應盡量避免官方的干預。換言之,徐、唐二人希望國有資本從招商局中退出。




這是李鴻章所不能容忍的。




盛宣懷的新方案出台後,在招商局股東中掀起了軒然大波。




朝廷任命的督辦總理公司一切事務,等同於剝奪了民商股東在公司中的發言權,作為出資人,他們完全失去了過問公司事務的權利。各地方分公司「總辦」,原本由股東們推薦,如今全歸督辦任免,也必然導致這些分公司負責人只對盛宣懷一人負責,而不再對公司股東們的利益負責。




1884年,由此成了招商局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




從這一年開始,民間商業資本大幅退出。1883年,是招商局資本總額的最高峰,達533.4637萬兩白銀,此後一路銳減,至1890年,資本總額折半,已僅餘275.0559萬兩。




在招商局一路頹行的同時,盛宣懷在公司內部編製了一套完全以自己為核心的垂直控制網,最終形成了招商局股票「盛股獨多」的局面。招商局由「商辦」轉向「官辦」的同時,也變成了盛宣懷個人的「獨裁帝國」。




自此,輪船招商局淪為了向朝廷報效的工具。




從1884年到1911年,27年間,輪船招商局和另一「官督商辦」企業電報局,共為政府報銷白銀350餘萬兩,佔了兩企業股本總額的六成。到民國初年,輪船招商局已虧損2000萬兩白銀之巨。




曾積極入股招商局的鄭觀應,後來曾如此感嘆:





「輪船招商開平礦,創自商人盡商股」。


「名為保商實剝商,官督商辦勢如虎」。




正如曾國藩當年所關心的,並非王永盛和他的沙船船工們如何維持生計,而是這些人會否給帝國的穩定帶來破壞,李鴻章同樣也不關心招商局民間資本的命運,這位帝國中流砥柱所關心的,是招商局的利潤,如何儘可能多地收入國庫和他的北洋私庫。




所以,最後,他把自己變成了遙控招商局的「太上皇」,而把盛宣懷扶植成了直接管理招商局的「兒皇帝」。




輪船招商局的命運不是特例。事實上,幾乎所有晚清有民營資本進入的洋務企業,如開平煤礦、上海機器織布局、津滬電報局……等等,都經歷了相似的命運。




而就在盛宣懷大刀闊斧對招商局做國有化改造的同時,日本明治政府將其最大的國有輪船企業長崎造船所,以驚人低價轉讓給了岩崎彌太郎。它後來的名字,叫做「三菱」。





圖:招商局息摺





(參考資料:《招商局史·近代部分》,張後銓/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輪船招商局》,曹凱風/著,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國家干預經濟與中日近代化:輪船招商局與三菱·日本郵船會社的比較研究》,朱蔭貴/著,東方出版社/出版等。)






推薦閱讀




私營經濟入憲三十周年:重溫《人民日報》當年的報道





中國的抽水馬桶,是如何實現自給自足的? 





林彪首次見蔣介石,獲評「幼稚可嘆」 





蔣介石為何下令不要鋪張宣傳「台兒庄大捷」? 





王安石被罵八百年「小人」,不算冤枉 




重溫2100年前那場偉大的「鹽鐵會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康乾盛世」這個詞究竟是誰造出來的?
乾隆年間中國GDP世界第一,這事不值得驕傲 | 短史記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