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戰鬥持續883天,只消滅200日軍:此戰憑什麼青史留名?

戰鬥持續883天,只消滅200日軍:此戰憑什麼青史留名?

作者:尋覓五年

聲明:「兵說」原創稿件,抄襲必究

敵後抗戰,麻雀戰、地雷戰、伏擊戰,八年時間,從未斷絕,但要說令鬼子最頭疼的則是圍困戰,其中又要數沁源圍困戰更有代表意義。

日軍在遭受我百團大戰打擊後,以殘酷的「三光」政策對我根據地進行報復,企圖威逼我群眾脫離抗日政府,打擊我抗日信心,在《難忘的綿上縣兩年》中,原沁源農會主席裴潤回憶到:1940年日軍掃蕩,全縣8萬人,被殺人口4900人,其中數百人家被殺絕,全縣95%的房屋被燒毀。

進村的鬼子

1942年10月20日,日偽軍7000人再次對沁源掃蕩,但這次的掃蕩和以往不同,日軍不走了,日軍一面在全縣重要村鎮要道部署重兵,一面大興土木,修建碉堡。原來這是崗村寧次「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花招,試圖以沁源為中心建「山嶽剿共試驗區」。

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嘗到了攫取中國大陸資源,發展實力的甜頭,因此策劃七七事變,企圖佔領我國全境,利用我國人力、武力、財力壯大實力,然後揮師南下,從而實現與美國劃海而治的計劃,但全面抗戰爆發後,日軍發現佔領的土地雖然廣袤,但敵後抗日根據地的存在,讓日本費盡兵力、財力佔領的華北大片土地並沒有實現如佔領「偽滿洲」那樣給於日本本土進行資源的反哺,甚至日本本土出現這麼一種聲音,要徹底佔領中國,需要太平洋資源的支持,才有日本沒有實現對中國完全佔領就匆忙南下的軍事行動,這是另一個話題,暫且不表。

我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敵人只能縮在城內

為了讓華北地區實現資源的反哺,新上任的崗村寧次一面實行「三光」,一面進行懷柔。以沁源為基點的「山嶽剿共試驗區」就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了。

根據太岳區黨委決定,沁源地區動員一切力量嚴密封鎖和徹底地圍困沁源城,具體做法有:

1.進行堅壁清野,保證距離據點5公里以內,距離交通線2.5公里以內沒有一個人喝一點可用的東西,包括糧食、柴草、水源

2.對敵人的遠、小的據點進行襲擾、破壞;

3.對敵人的交通運輸線,有空就去打兩槍,打下來就拉物資,打不動就干擾一下;

4.後來又發展到用地雷圍困據點日軍,在沁源城周圍,據完全統計,共埋下石雷、地雷15000顆;

為此,沁源縣組織了交通道路兩旁的15000人大轉移,使沁源城成為山西日佔區內唯一一個城內沒有當地老百姓的被占縣城成功用一個「沒有人民的世界」包圍了敵人的試驗區。

沁源城的日軍為了吸引進山的百姓出山勞動,發出布告,大概的意思就是:出山勞動,既往不咎,還發一頭牛。

於是,群眾紛紛從山裡出來,高高興興把牛領了,然後又回山裡去了

日本城關據點的伊藤少佐在向臨汾師團部寫信報告到:這裡沒有人、沒有水、沒有糧食,天天有人病倒……

日軍不得不從臨汾運來物資進行補給,但又時刻面對我游擊隊騷擾。各個據點內的日軍陷入恐慌和飢餓之中。偽山西《新民晚報》特派員董長庚到沁源後這樣記載:這裡沒有暗無天日,望之全城各處無一點活氣……

敵偽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過了聖佛嶺(沁源和沁縣的分界嶺),進了鬼門關,低頭雁聲響,抬頭轟一聲,如若死不了,就是活神仙。」

長期圍困和打擊,在1943年1月日偽軍撤出閻寨、中峪等外圍據點;

1944年春,日軍沒有大部隊的情況下,很少敢走出據點;

到1945年,從3月14日起,沁源軍民開始對被圍日軍的總攻。民兵輪戰隊和群眾近萬人輪流到敵人據點晝夜吶喊、點篝火、放鞭炮、打冷槍,以疲憊日軍。

1945年4月11日,沁縣日軍出動上千人前往沁源,接應沁源日軍從山道逃回沁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說 的精彩文章:

美軍B-29空投原子彈,廣島人為何不躲藏,還睜大眼看核爆?
激勵士兵捨生忘死的綬帶由誰設計?出自老兵之手,國王致信感謝

TAG:兵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