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纖維應用,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新材料之王」、「黑色黃金」,這些稱號對碳纖維而言並非過譽,日本、英美等國家在碳纖維技術、設備、市場方面的壟斷從側面說明了該種材料和技術的價值所在。這幾年來,碳纖維的明星效應以及其產業本身巨大的發展空間,已被資本市場所關注,甚至在資本市場形成了所謂的「碳纖維概念股」。然而,現實的另一面是碳纖維的上游市場一直處在全行業虧損中,在國際競爭對手的打壓下,可謂是「未戰身先死」,那麼我國的碳纖維行業的實際發展如何呢?是不是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
「做強下游、反哺上游」
目前中國碳纖維生產企業數十家,僅中復神鷹實現了T800的千噸級量產,國產龍頭企業技術水平普遍還停留在T700級別,能做到T700千噸以上量產的企業有4家:中復神鷹、恆神股份、威海拓展、蘭州藍星,但僅中復神鷹、恆神股份具備了千噸級生產線的穩定量產工藝。從整體上說,我國碳纖維的生產仍然存在著原絲質量低、生產成本高、生產線規模小和生產周期長等諸多問題。碳纖維的前沿技術和主要產能仍掌握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少數企業手中,其中日本的東麗、東邦人造絲、三菱人造絲三大集團,差不多壟斷了全世界碳纖維78%的產量。為了阻礙中國的碳纖維行業發展,國外碳纖維巨頭不惜用低價競銷的策略讓國內碳纖維企業陷入全行業虧損的泥沼。以12K的碳纖維產品為例,國外產品市場銷售價格大約在150元-220元/千克,而很多國內企業的生產成本都比這個還高。
在上游碳纖維企業在價格倒掛的痛苦中掙扎時,下游企業卻展現出一幅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的市場無比龐大,碳纖維下游表現出的強大需求與盈利前景,不僅給碳纖維全產業鏈企業以生存的希望,更從行業整體上給上游企業注入新鮮的活力。一家老牌的民營碳纖維企業負責人聲稱:「碳纖維產業鏈每一級的深加工,都會產生高幅度增加值。我們只能通過下游市場的盈利實現上游生產的規模擴張,進而降低生產成本,維持生存以及長久的發展。」「做強下游、反哺上游」也許是碳纖維產業鏈解決上下游的不對稱發展矛盾的一劑良藥,但是對碳纖維下游的應用企業來說,既是鼓勵又是壓力。
「技術求存、重在創新」
中國人擅長模仿,卻不擅長創新,這是「中國製造」的軟肋,也是制約碳纖維下游市場發展的障礙之一。受基礎材料品質和加工工藝的限制,碳纖維的應用多聚集在軍工產品、通信裝備、體育器材、改裝汽車等少數領域。對碳纖維這種新材料技術來說,行業競爭剛剛起步,大家水平都差不多,但是時間一久,差距就會突顯。對於那些在技術上一昧因襲模仿,習慣在單一領域裡打價格戰的企業來說,失敗的終點並不遙遠。只有將生產線與科研團隊緊密捆綁在一起發展的碳纖維企業才有足夠的力量支撐自己走的更遠。
因為碳纖維應用興起不久,從技術產業的周期上看,中國在目前還屬於技術導入階段,還需要市場加深對碳纖維品質與經濟性的認識,更需要應用企業明確碳纖維的高溢價來自於產品的高技術附加值。換句話說,核心技術與創新力量決定了企業衝擊市場的銳利與耐力。隨著國產碳纖維原絲T800千噸級的量產化,上游原材料的質量和價格趨於有利方向,只要下游的應用企業在相應的技術工藝方面也能取得突破,必將促使市場釋放出更多的需求,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健康發展。
「緊隨市場、合作為本」
碳纖維的市場有多大,沒有人敢去貿然估計,因為這片市場一直呈現出「漲」的態勢,而觸頂絕不是短期內會發生的事。但是要長期保持這種穩定的「漲勢」,必須要碳纖維下游企業適時地進行推波助瀾,例如,汽車、輕軌的輕量化發展需求註定碳纖維材料成為重要選項,但是碳纖維能應用在哪些方面,應用的程度和範圍如何,這都是碳纖維下游企業必須回答的問題。
「我們面對的需求很多,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不同的方向中前進,並不斷達到新的要求,我們發現無論是研發還是實際應用,供需雙方的合作力度決定了最終的效果」,無錫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開發工程師如是說。該公司在生產碳纖維軌道車輛及汽車零部件時,結構件設計、碳纖維複合材料的改性等等細節都是通過與下游應用廠家深入合作完成的。「車輛設計師深諳傳統的金屬材料,對碳纖維這種新材料的性能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必要的把握,我們必須幫助對方發揮出這種材料的優勢,最終實現雙贏」,該工程師認為,緊隨市場需求開發產品是碳纖維獲得生命力的源泉,而與客戶在技術方面的緊密合作則是碳纖維走向市場的必由之路。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