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何科學預測諾獎?

如何科學預測諾獎?

你猜,誰會獲得2018年諾貝爾獎?

撰文 | 金燁

編輯 | 一塊肉餅

馬上就是十一黃金周,2018年諾貝爾獎的頒獎季也將隨之到來。眾所周知,諾貝爾獎分設的六大獎項(物理,化學,生理醫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被認為是所頒獎領域內的至高榮譽。因此,不乏機構或者個人在諾貝爾獎公布之前,紛紛參與到對獲獎者的競猜當中。然而,想要真正地猜中,其難度不亞於預測股市走向。哪怕是真正的「競猜專家」,也時常和門外漢一樣抓瞎。

諾獎難測

諾貝爾獎六大評審委員會的保密性之高一向有目共睹。直到公布之前,幾乎不會提前透露任何內部消息提。同時,委員會從不對外公布所謂的「諾貝爾獎候選人」名單,這無疑增加了預測的難度。

小賽確認了一下,登陸諾貝爾獎官網搜索2018年的獎項信息,除了頒獎日期以外只會得到一句冷冰冰的:「2018年諾貝爾獎還沒動靜呢。」(圖源:nobelprize.org)

如果諾貝爾獎委員會按照瑞典企業家們的意願,將獎項頒給「在過去一年中做出最傑出貢獻和成果的」人們,似乎預測得獎人也不是件難事。但是,這樣的評獎規則恰恰是不公正也不科學的。以科學成果為例,短短一年的時間根本不足以證實。而諾貝爾獎的獎勵原則就是保證獲獎的成就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以避免急功近利為的科研心態。這也從時間上擴大了預測候選對象的範圍,增加了不少競猜難度。

也正因為如此,諾獎對科學成果獎勵的滯後性容易讓委員會無暇顧及與頒獎同期的熱門的科學突破。比如2012年7月,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就已經正式對外宣布,探測到了傳說中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這是物理學家彼得?希格斯在50多年前預測的亞原子粒子。但是,彼得?希格斯和弗朗索瓦?恩格勒直到2013年才因為對希格斯機制的貢獻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謎之口味

六大獎項中,要數諾貝爾和平獎和文學獎獲得者的競猜難度最大。來自挪威和平研究所(PRIO)的研究員克里斯蒂安?哈普維肯(Kristian Harpviken)近年來數次參加諾貝爾和平獎競猜遊戲,卻也無奈地承認:他精挑細選的最佳候選人名單從來就沒中過。哈普維肯的預測主要基於近期熱門事件,候選人歷史得獎情況和他個人的偏好。即便如此,他還是認為競猜很有必要——目的並不是為了猜中,而是為了引起人們對諾貝爾和平獎及其背後重要問題的關注。

至於諾貝爾文學獎,紐約時報曾有一篇有趣的文章評論說:「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這18位評審的口味真的很『謎』。有時候他們會頒給不知名的小眾作家,有時候又跟著政治的風向標走,還有時候還會欽點『圈外人』,讓人摸不著頭腦。」今年因為瑞典學院的醜聞,201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自二戰以後,首次停止頒獎。

預測專家

相比上面兩個太過「喧鬧」的獎項,諾貝爾化學、物理、生理醫學和經濟獎得主的競猜比較有跡可尋。理論上,科學領域的獎項應該可以藉助科學手段進行預測。最精於此道且年年樂此不疲的機構莫過於「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該機構以引文桂冠獎得主作為預測的基礎,通過自家的引文資料庫和同行評議進行定量分析,從而選出具有高影響力的研究人員作為湯森路透引文桂光獎得主,並預測他們是否能在在當年或者未來幾年內獲得諾貝爾獎。

2018年度獎引文桂冠獎得主(圖源:clarivate.com)

每年諾貝爾獎公布的前兩周,湯森路透便會公布引文桂冠獎得主。截至2016年,他們已經成功預測了4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信息時代的風潮下,藉助大數據利器,不愧為令人稱道的「預測大神」。該機構根據以下五條準則來確認最具「諾貝爾獎潛力」的科學家:

第一,尋找高引用的研究論文,統計引文計數、在專業領域內每篇論文的引文數量、以及在過去二三十年(更長時間)內的引用百分數。同時也記錄下特別具有影響力的研究工作。

在湯森路透工作的數據分析師大衛?彭德爾伯里(David Pendlebury)解釋說:「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作者在其同行間就越受到尊重。我們通過對引文數量進行慎重評估評選出引文桂冠獎得主。他們高影響力的研究同樣也會是諾貝爾評審委員會的考慮因素之一,因此可作為預測得獎的因素之一。」

第二,確定引文研究的特定領域,並判斷作者是否是其中的中堅力量。在科學界,優先權至關重要。因此分析師致力於確認誰才是一項科學發現的主要負責人。但由於現在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是合作項目,「同一獎項得獎人數不得超過三人」這一評判標準可能會遭遇挑戰。這同時也是擺在諾貝爾獎委員會面前的難題之一。

第三,研究可能候選人過去的得獎歷史,以考察科學界對科學家研究工作的認可程度——有些獎項很有可能就是諾貝爾獎的「預熱獎項」,比如拉斯克獎。

第四,諾貝爾獎非常重視某一科研成果能否對人類產生積極有意義的影響。分析師們需要根據這條準則來考慮某項成就能否到達委員會的標準。比如2010年的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Andre Geim)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Konstantin Novoselov)就因成功分離出單層石墨烯納米材料,在新材料領域做出開創性貢獻而受到表彰。

(圖源:iitbmonash.org)

第五,參考近幾年的諾貝爾獎頒獎情況,衡量某一研究的時事性和熱度。判斷某領域的研究是否已經足夠成熟,也是預測獲獎者的因素之一。雖然在有些時候,諾貝爾獎會將獎項授予短期內就取得的重大科學進步的研究,比如石墨烯(差不多只有六年的研究歷史)。但時間終究是檢驗科學成果最嚴格的標準——我們可以回想一下「高齡」的希格斯玻色子和冷凍電鏡歷史的例子。

無論是用科學數據手段進行分析預測,還是其他頗具娛樂性的競猜方法,在最終得主揭曉之前大家不妨也一起加入到競猜遊戲當中——今年的獲獎者到底會是誰呢?

參考資料

[1] https://www.nobelprize.org/

[2] https://www.nytimes.com/2004/10/06/books/the-nobel-guessing-game-a-mystery-in-literature.html

[3] http://news.ifeng.com/a/20161006/50064127_0.shtml

[4] https://clarivate.com/wp-content/uploads/2017/09/Methodology_CitationLaureate.pdf

[5] http://scg.ch/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490:news-migrated-490&catid=9:scg-news&Itemid=363&lang=en

[6] https://phys.org/news/2012-10-art-science-nobel-prize.html

文章頭圖及封面圖片來源:www.chemistryviews.or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高錕諾獎演講:《古沙遞捷音》| 經典重溫
特稿:中國矽谷:松山湖邊的機器人夢想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