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腫瘤治療中的耐葯是什麼?

腫瘤治療中的耐葯是什麼?

腫瘤治療中的耐葯是什麼?   縱觀整個腫瘤治療歷史,耐葯已經成為治療效果影響最大的因素。在引入化療藥物之後,耐葯已經困擾醫生以及患者超過半個世紀之久。在當前分子靶向藥物和個體化醫療時代耐葯依舊是難以對付的問題。

   腫瘤藥物的耐葯有兩種形式:固有耐葯(intrinsic resistance,也叫做天然或者原發耐葯)和獲得性耐葯(acquired resistance,也叫做逃逸性耐葯、適應性耐葯或者繼發性耐葯)。

   在臨床中,疾病耐葯是指在接受一段時間初始治療後發現腫瘤進展。在腫瘤治療時,「耐葯」一詞經常作為「疾病進展」的同義詞來使用。一旦某位患者對某種藥物產生了繼發性耐葯,通常是其他藥物開始新的治療。其依據的假設就是之前使用的藥物已經失效了,現在幾乎全部的治療指南都建立在該假設上。

   經典的耐葯(Goldie-Coldman)假說: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腫瘤自身的自發突變將會導致耐葯克隆的增加。由於腫瘤具有高度的異質性,根據達爾文進化論原理,耐葯的突變體被選擇出來,或者處於休眠期的原發耐葯腫瘤幹細胞亞群能導致腫瘤再生長或者散播。

   通常,治療中進展的腫瘤被認為是發生了永久性的改變,因而需要不同的治療計劃。這種看法有幾個原因。

   首先,之前的很多研究對發生耐葯突變的細胞進行實驗分析。這些研究通常使用毒性藥物對細胞進行長時間處理,持續增加濃度。這樣的藥物濃度要比臨床所使用的高很多。基於這樣的研究,在1979年對多重耐葯(MDR)表型的發現,其由P-糖蛋白藥物外排轉運體的過表達造成的。但隨後多個對P-糖蛋白拮抗劑3期臨床試驗未能顯示任何療效時,MDR的臨床相關性受到了質疑。

   其次,某些基因發生耐葯突變,如EGFR、BCR-ABL和KIT等。這些突變可以解釋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製劑(TKIs)的繼發性耐葯。

   最後,在出現疾病進展時停止治療是當前臨床試驗實施中的主要模式。因此,現在藥物輪換使用的方法還處於一種嘗試。



關鍵點

1、在疾病進展之後使用相同的治療藥物無效通常認為是由於耐藥性導致,但也有觀點認為在癌症進展後,再次給葯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

2、自發、可逆和表觀耐葯機制可能解釋再次給葯有效現象,或者癌細胞可能獨立於耐葯而增殖。

3、被選擇出來的耐葯克隆細胞也許並不是對治療的主要對象。

4、需要重新評估耐葯的定義,明確疾病進展時對耐葯和何時換藥的指導。

5、將耐葯機制應用至臨床實踐能夠獲得的好處暫時超過傳統給藥方案,包括增加治療選項,降低成本,並且在未降低效果的同時提高生存質量。



關注我們:搜索微信公眾號「癌度」,了解更多關於腫瘤和基因的資訊。

轉載文章請註明來源公眾號及作者

作者寫於2016-08-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如何提升你的發現力和創造性思維?
在社交網路上,如何恰當地表達情緒?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