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熱下寒證治驗
韓某,男,28歲,未婚。患者背熱如焚,上身多汗,齒衄,煩躁不安。但自小腹以下發涼,如浴水中,陰縮囊抽,大便溏薄,尿急尿頻,每周夢遺2~3次。在當地數醫治療無效,專程來京請治。視其舌質偏紅,舌苔根部白膩,切其脈滑而緩。此為上熱下寒之證,治當清上溫下。然觀病人所服之方,皆補腎固澀之品,故難取效。處方:附子瀉心湯:黃芩6g,黃連6g,大黃3g(沸水浸泡10分鐘去渣),炮附子12g(文火煎40分鐘,然後兌「三黃」葯湯。加溫後合服)。葯服3劑,大便即已成形,背熱減輕,汗出止,小腹轉暖,陰囊抽搐消失。又續服3劑而病癒。
人體的水火陰陽依賴臟腑氣機運動的升降出人,周濟於表裡上下,維持著相對的平衡。一般而言,火在上而下行以溫水寒,水在下而上升以濟火熱;陽衛外以守陰,陰守內以助陽。從本案的脈證分析,顯為上熱下寒,水火不能上下交濟所致。病變的焦點則在於上焦熱盛,盛則亢,亢則不下行,則下寒無火以溫,故呈現上熱下寒的病理局面。徒用補腎固澀之法,則隔鞋搔癢,定難取效。治當清上熱而溫下寒,而用附子瀉心湯。黃芩、黃連、大黃用沸水浸漬,在下薄其味而取其輕清之氣,治上達下,以泄在上之熱;附子熟用,文火久煎,取其醇厚之味,則力大氣雄,以溫下焦之寒,諸葯合之則「寒熱異其氣,生熟異其性。葯雖同行,而功則各奏。」(尤在徑《傷寒貫珠集》)服之則熱得三黃而清,寒得附子而溫,陰陽調和,水火既濟,其寒熱錯綜複雜之證自愈。(李岩)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來源:中國中醫藥網
搜索「renpeng_swxt"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公開課|牛晉桂老師帶你走近針道宗修鍊的神兵利器
※人就像一顆獨一無二的星星|靠譜中醫說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