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

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

↑ 點擊上方

【養生正道】

關注我們 ↑


導讀


腦梗死,又稱缺血性腦卒中,包括腦動脈血栓形成和腦栓塞。腦動脈血栓形成是由於腦動脈粥樣硬化,造成腦組織缺血、缺氧,局部軟化壞死,使管腔狹窄或閉塞。腦栓塞主要是因為心臟栓子脫落或全身其他部位的血栓脫落而阻塞腦動脈,引起腦栓塞。本病屬於中醫「中風」的範疇。

(編輯/三木)



病因病機




本病多見於腦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各種腦動脈炎、先天性血管畸形、糖尿病、高脂血症、真紅細胞增多症,造或血液的有形成分凝聚,使管腔狹窄或閉塞。

當腦血栓形成後,側支循環代償不足,腦組織缺血、缺氧而引起腦水腫及毛細血管周圍點狀出血,軟化、壞死的腦組織逐漸被吞噬細胞清除而形成空腔,深部腦白質軟化,常為缺血性梗死。



本病屬於中醫「中風中經絡」的範疇,多因勞倦過度,暴飲飽食,脾失健運,脾虛生痰,痰熱互結,肝風夾痰流竄經絡,或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氣血衰少,風火相扇,瘀血阻滯,氣血逆上,犯於腦而發病。總之,其病位在腦,與心、肝、腎、脾的關係密切。


診斷要點




本病多見於有高血壓及動脈粥樣硬化病史的老年人,常在安靜的狀態下發病。發病較慢,多意識清醒。腦局部定位體征根據梗死部位的不同而異。臨床表現為偏癱、意識障礙、失語,以及病變同側視力障礙、視神經錐體束交叉綜合征,同時伴有同側霍納氏征(瞳孔縮小、眼瞼下垂、眼球後陷等),可有進行性智力減退




1. 出現頭痛、偏癱、抽搐等,為頸內動脈腦梗死。




2. 起病較急,病變較重,可有意識障礙、三偏綜合征、癱瘓嚴重、偏

癱肢體程度不等、頭面部及上肢偏癱重於下肢,伴有感覺障礙,為大腦中動脈梗死。




3. 下肢偏癱重於上肢,出現精神癥狀,如遲鈍、淡漠或欣快誇大、精

神錯亂等,為大腦前動脈梗死。




4. 眩暈、噁心、嘔吐、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對側半身痛溫覺減退或

消失,亦可出現眼球震顫,伴同側霍納氏綜合征、面部感覺障礙及上下肢共濟失調,為小腦後下動脈梗死。




5. 出現嚴重的意識障礙、四肢偏癱、瞳孔縮小,為基底動脈梗死。



輔助檢查:①生化、心電圖檢查,有助於病因診斷。②腦脊液檢查,多數正常。③CT 檢查,24 ~ 48 小時內可見低密度梗死區。




辨證治療


--Treatment--


1

 脈絡空虛,風邪阻絡




癥狀:

口眼?斜,口角流涎,言語不利,半側肢體肌膚不仁,手足麻木,不能握物,甚至半身不遂,可有肢體拘急,關節酸痛,舌質暗,苔薄黃,脈弦浮或弦細。




治法:養血活血,祛風通絡。




方葯:

大秦艽湯加減。

秦艽12g,當歸尾10g,赤芍6g,川芎6g,生地20g,熟地12g,羌活6g,川牛膝30g,生石膏30g,黃芩10g,防風10g,茯苓20g。




肝火旺盛,表現為頭暈、頭痛、面紅目赤者,加夏枯草、磁石;手足拘急,加白僵蠶、全蠍;言語謇澀,加石菖蒲、廣鬱金;風熱,加桑葉、菊花、薄荷。

2

 肝腎陰虛,風痰上擾




癥狀:

平素頭暈頭痛,心煩易怒,口舌生瘡,耳鳴、眩暈,少寐多夢,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口眼

?

斜,視物不清,聲音嘶啞,舌強語謇,半身不遂,舌質紅或苔膩,脈弦滑。




治法:滋補肝腎,化痰通絡。




方葯:鎮肝息風湯加減。

懷牛膝30g,生龍骨30g,生白芍、天門冬、玄參、生地、醋龜甲、茵陳、川楝子、炒杜仲各10g,竹茹6g,代赭石30g,生牡蠣30g。




痰熱較重者,加膽南星、竹瀝、川貝母;頭痛,加夏枯草、菊花;半身不遂,加鉤藤、地龍、穿山甲;舌強語謇,加石菖蒲;五心煩熱,加龍齒、丹參、夜交藤。

3

 痰瘀內阻,風陽上擾




癥狀:

突然眩暈,噁心嘔吐,舌強語謇,視物模糊,肢體麻木,吞咽困難,喝水發嗆,或半身不遂,頭脹,胸悶,納呆,舌質暗紅而胖,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痰,息風醒腦。




方葯:息風化痰活血湯。

天麻10g,生石決明30g,鬱金15g,九節菖蒲10g,法半夏10g,陳皮10g,茯苓15g,青竹茹15g,炒枳實10g,土鱉蟲10g,全蠍10g,蜈蚣1 條,桑寄生15g,鉤藤15g。




頭痛,加羌活;頭暈,加菊花




4

 脾虛痰濕,痰濁上擾




癥狀:

平素頭痛頭暈,胸滿痞悶,時欲嘔吐,倦怠乏力,少食多寐,突然眩暈,噁心嘔吐,視物不清,舌強語謇,步態不穩,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飲食發嗆,舌體胖,舌質暗,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豁痰,息風開竅。




方葯: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法半夏10g,天麻30g,茯苓10g,炒白朮30g,鉤藤15g,川芎10g,鬱金10g,膽南星10g,生薑10g。




肢體癱瘓,加羌活、威靈仙、桑枝。

5

 氣虛血瘀,經絡不通




癥狀:

倦怠乏力,心慌氣短,半身不遂,肢軟無力,偏身麻木,口眼

?

斜,口角流涎,言語謇澀,手足腫脹,大便稀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澀。




治法:益氣活血,通經活絡。




方葯:補陽還五湯加減。

生黃芪30g,當歸尾6g,地龍6g,川芎6g,桃仁6g,紅花6g,川牛膝30g,益母草10g,甘草6g。




言語謇澀,加九節菖蒲、冰片、鬱金以豁痰開竅;大便溏稀,去桃仁,加炒白朮、党參、山藥以健脾化濕;手足腫脹,加茯苓、伸筋草、桂枝以健脾溫陽通絡。




典型病例


劉某,女,61 歲。主訴:右半身活動不利1 年余。病史:

1 年前患中風,右半身癱瘓,CT 示「多發性腦梗死」。經多方治療癥狀好轉,走路時步態不穩,右手活動不利,不能握物,四肢發涼、麻木、腫脹,頭暈,大便干,小便頻,舌紅,苔少,脈弦細。查體:右上肢活動不利,右手腕關節痙攣,拇指內收,遠端肌力Ⅲ級,近端肌力Ⅳ級,肌張力高,手指腫脹,伸屈困難;右下肢肌力Ⅳ級,肌張力高,走路時呈偏癱步態,足內翻。





辨證:肝腎陰虛,肝陽上亢。




治法:補肝益腎,滋陰潛陽。




方葯:滋陰息風湯加減。

天麻30g,生地10g,鉤藤15g,地龍10g,丹參10g,枸杞子10g,女貞子15g,懷牛膝30g,龜甲10g,川木瓜10g,山藥30g,麥冬12g,龍骨30g。水煎服,每日1 劑。




取穴:

四神聰透百會、風池、曲池、手三里、合谷、後溪、陽陵泉、足三里、太溪、太沖。




操作:

四神聰透百會、風池,平補平瀉;曲池、手三里、合谷、後溪、陽陵泉,施以瀉法,用火針點刺,每次5 穴左右,隔日治療1 次;足三里、太溪,施以補法;太沖,施以瀉法。每日治療1 次,1 個月為1 療程,配合康復訓練。




三診時,患者精神好轉,肢體活動部分恢復,手能握物,頭暈目眩明顯好轉,血壓為90/50mmHg。見效不更方,針法不變,連續治療2 個療程,血壓為110/60mmHg,其餘癥狀基本消失。四診時,患者精神佳,神清,右側上、下肢肌力Ⅳ級,手的精細動作基本正常,走路正常。




附:針刺療法


(1)四神聰透百會、太陽、率谷、風府、廉泉、風池、合谷、太沖、環跳、陽陵泉、絕骨。




(2)配穴:脈絡空虛,風邪阻絡,加太淵、手三里、大椎、曲池;肝腎陰虛,風痰上擾,加太溪、肝俞、三陰交、豐隆;氣虛血瘀,經絡閉阻,加足三里、氣海、關元;脾虛痰濕,痰濁上擾,加豐隆、隱白、天樞、解溪、公孫;語言不利,加廉泉、通里、啞門;流涎,加地倉、承漿;口角

?

斜,加牽正、地倉、頰車;上肢肩關節半脫位,加肩髃、肩前、肩髎;肘關節屈伸不利,加天井、小海、清冷淵、三陰絡;手腕下垂,加陽谷、陽池、陽溪、會宗、腕骨;手指關節屈伸不利,合谷透後溪;下肢膝關節屈伸不利,加風市、膝陽關、陽陵泉;足內翻,加絕骨、申脈、崑崙;足外翻,加三陰交、太溪;足下垂加解溪、太沖、行間;肌張力增高,加風市、陽陵泉、血海、太沖;肌張力低下,加氣海、足三里、關元,或加艾灸、溫針灸、隔姜灸。




(3)操作:用毫針刺,每次選6 ~ 8 個穴,每日1 次,每次留針40 分鐘,20 天為1 療程。頭針平補平瀉,其他穴位按辨證使用補瀉手法。




另有

肢體運動障礙訓練(介入時間:確診24 小時之後)與偏癱良肢位的擺放方法

都非常重要,推送中限制篇幅在此未做展示。








登場書籍

由魏玉香、楊葛亮編*的《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與康復(附人體穴位彩圖第3版)》根據讀者反饋的意見和建議,現對第二版進行修訂,根據辨證論治對部分方劑、藥物、劑量、方穴、手法、康復治療的圖片進行修改,添加了有毒中藥的特殊煎法、敦煌醫學殘卷四天庭穴位的定位和療效、心理療法有效的典型病例,同時,附上人體穴位大圖,方便讀者查找穴位







養生正道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

常見腦病的中醫治療與康復(附人體穴位彩圖第3版)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由

魏玉香,楊葛亮

◎編著

,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時請註明出處

。封面圖片作者:ozansafak捂臉老年人圖片來源  Pexels,公園老人圖片作者:brunus。


商業合作或投稿:whkpbjb@163.com

點擊

「閱讀原文」

優惠購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養生正道 的精彩文章:

脾胃虛弱,除了吃中成藥你還能吃什麼?試試健脾增壽海參粥!
中醫散文欣賞丨紫蘇,時光里的優雅

TAG:養生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