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國旗是一個國家象徵之一。1946年(民國35年)12月25日,制憲國民大會通過《中華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民國國旗定為紅底,左上角青天白日』,將國旗入憲。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

但實際上,民國之初並沒有採用此方案。

早在1906年冬天,同盟會內部就為國旗問題發生過衝突,黃興與孫中山幾乎為此決裂,黃興認為青天白日旗的形式和日本太陽旗相近,「以日為表,是效法日本」,主張用井字旗,「示平均地權意」。孫中山堅持不許。當時同盟會南洋分會副會長張永福之妻陳淑字依孫中山「加紅色的新構想」,縫製了四種國旗草案,其中的草案一即仿自美國星條旗的設計,以五條紅線作為青天白日旗的襯底。然而該草案始終未被採用。章太炎到死,只願以五色旗覆蓋,不承認青天白日旗。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陳淑字依孫中山「加紅色的新構想」,縫製的國旗草案

武昌起義後,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在南京建立,臨時參議院在討論中華民國國旗時,也引發激烈爭執。當時共進會使用鐵血十八星旗,代表十八行省;同盟會卻使用五色旗,以五色代表漢、滿、蒙、回、藏族的共和;西南各省則沿襲同盟會傳統,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陳炯明在惠州舉兵時曾採用井字旗,會師廣州後,未再使用。

最終,參議院議定以紅、黃、藍、白、黑五色旗為國旗,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主張的青天白日三色旗只是作為海軍旗,另以鐵血十八黃星旗為陸軍旗。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五色旗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鐵血十八星旗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方藍井白滿地紅井字旗

民國時期,國旗是如何設計的?

方白井藍滿地紅井字旗

但孫中山先生仍保留自己的看法,認為五色表示五族取義不確,將五色上下排列亦不平等、仍有階級,不可頒行,請參議院可等民選國會成立後,再經由國民公開表決。

直至1927年,國民黨建立的南京國民政府,才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為國旗。旗上三色分別象徵自由、平等、博愛之精神,同時亦代表中華民國以三民主義立國之初衷。

(更多秘密盡在這裡,歡迎關注微博:中外名人之謎。微號:274799005)

作者寫於2016-08-0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少兒英語培訓教材該如何選擇?
AEHF對「戰斧」下達命令只需0.03秒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