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

還有什麼能比一杯好茶更居家、更平凡、更具有英國味道呢?當然,就這個問題你大可反向思考,還有什麼比一杯茶更不具有英國特色呢?茶葉是來自中國或印度的植物,而喝茶時加的糖來自加勒比海地區。這就是英國人的國家認同感中頗具諷刺性的一個方面,也許又正是英國人的一種特殊的國家認同——這種已然成為世界性諷刺漫畫中英國代表物的飲品本身沒有任何成分產自英國,它是持續數個世紀的國際貿易和複雜帝國歷史的產物。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

(圖)維多利亞早期茶具

在一杯現代英國茶的背後,隱藏著維多利亞時期全盛的政治活動,隱藏著19世紀帝國大規模生產和大量消費的情狀,隱藏著對工人階級的馴服、對各大洲農業的重塑、數百萬人的流動,以及全球航海業的發展。

到19世紀中期為止,一些奢侈品在英國不但人人嚮往,更成了生活中的必需品。其中最普遍的便是茶,它成了英國所有階層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能夠突顯這一變化的物品是本節中這一套3件的紅棕色陶瓷茶具:一個約14厘米高、壺嘴短而直的小型茶壺,一個糖罐以及一個奶罐。它們的底部標明,它們製造於斯塔福德郡特倫特河畔斯托克城韋奇伍德的伊特魯里亞工廠,也即英國陶瓷製造業的中心。

18世紀,約西亞·韋奇伍德使用碧玉和玄武岩製造了當時英國最昂貴的瓷器,而這套茶具可以表明,到了1840年前後,韋奇伍德已將產品的定位轉向更大範圍內的消費者。它明顯只是一套中檔茶具,是普通家庭也負擔得起的簡單陶器。不過本節中這套茶具的主人顯然有著強烈的社交願望,因為3件茶具上都鑲著帶純度標記的白銀蕾絲裝飾。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

(圖)安妮女王,英國斯圖亞特王朝最後一個國王

在上流社會,茶早在18世紀之前便開始流行。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布拉甘薩和安妮女王賦予了它來自權貴的認同。茶葉引自中國,價格昂貴,味道苦澀卻提神,飲用時通常使用小杯,不加糖和奶。茶葉通常被保存在帶鎖的茶葉罐里,彷彿一種藥材。而對那些喝得起茶的人來說,事實也常常如此。1750 年前後,塞繆爾·約翰遜坦承自己是一個幸福的上癮者:

一個冥頑不化而不曾羞於承認的飲茶者,20 年來只用這種神奇的植物泡出的水來沖淡他的飲食。他的茶壺幾乎沒有冷卻的時候。茶陪他在夜間娛樂,給他午夜的慰藉,伴隨他開始新的一天。

到了18世紀,民眾對茶葉的需求更甚,但政府的重稅導致茶葉價格居高不下。為了逃避消費稅,走私開始活躍。到18世紀70年代,大部分茶葉都是通過走私渠道進入英國的,據估算,非法入境的茶葉約有300萬千克,而通過正當途徑進入的只有200萬千克。1785年,在守法的茶葉商人的施壓之下,政府大幅降低茶葉稅,於是幾乎在一夜之間,走私行為便被一掃而光,茶葉價格大幅下降。至此,它才真正成為大眾飲品。但價格低廉也只是英國茶葉消費量增加的一個因素。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

(圖)茶是英國傳統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每年全國消耗掉近20萬噸的茶葉,佔世界茶葉貿易總量的20%,為西方各國之冠,堪稱「飲茶王國」

18世紀初的某一時刻,人們開始往茶里加奶和糖,將高雅的苦澀變成了持續的甘甜,消費量呈直線上升。與咖啡不同,茶的市場定位更加正面,是男女皆宜的體面飲品,其中女性更是主要的目標消費群體。倫敦的茶室以及花園茶座人頭攢動,陶瓷茶具成了時髦家庭中必不可少的物品,而如本節中這套茶具一樣價格低廉的陶器更是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價格的降低,茶葉也得以在工人階級中迅速普及。到1800年,據當時一位外國人士記載,它已經成為英國新的國民飲料。到1900年,英國人均茶葉消費量已達到每年3千克。

但是在一杯溫馨寧靜的茶中,也有風暴暗涌。在英國茶葉一概自中國進口的時期,由東印度公司出售鴉片換取銀兩,再用銀兩購買茶葉。茶葉貿易對兩國都影響重大,最終引發了戰爭。第一次衝突至今仍被稱為鴉片戰爭,但其實也是一場茶葉戰爭,爆發時間與這套茶具從韋奇伍德工廠出品的時間大致相當。

茶葉源自中國,但為何英國對茶有強烈的認同感

(圖)英國私人茶葉種植園

19世紀30年代,英國開始在加爾各答一帶種植茶葉,與中國交惡便是原因之一。為了鼓勵民眾購買,來自印度的茶葉一律免於納稅。味道濃郁的阿薩姆紅茶終於成為英國人的選擇,滿足了整個帝國的茶葉需求。之後又有人在錫蘭,即今日的斯里蘭卡開闢了茶葉種植園,吸引大批泰米爾人從印度南部搬到錫蘭從事茶葉種植。

航運業一樣財源滾滾。將茶葉從遠東運輸到英國的漫長旅途形成了對快帆船的極大需求,這些船與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的運糖船一起停在英國港口。直到不久之前,為了將糖放上英國人的茶桌而動用的暴力手段仍然不比裝滿茶罐所需要的少。第一批被運到美洲的非洲奴隸所從事的工作便是種植甘蔗,由此開始了漫長而可怕的三角貿易:將歐洲貨物運到非洲,非洲奴隸運往美洲,再將奴隸生產的糖運到歐洲。

在有頗多支持禁酒的人士參與的漫長鬥爭之後,英屬西印度群島在1830年廢除了奴隸制。但直到19世紀40年代,市場上仍充斥著奴隸生產的糖,其中古巴是重要產地之一,其成本當然要比僱用自由工人低。糖所承載的道德問題十分複雜,與政治緊密相關。

這套茶具中最與世無爭的當數奶罐,但它也是社會與經濟巨變的一部分。直到19世紀30年代,為了喝上牛奶,城市居民還得在城裡養牛——這是19 世紀生活中鮮為人知的一個方面。

▌摘自《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尼爾?麥格雷戈(著),新經典文化圖書授權合作稿

作者寫於2016-08-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飛行員在空中會迷路嗎?
西方10大「變態」行為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