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煙袋大俠傳奇(傳奇故事)

煙袋大俠傳奇(傳奇故事)

泗洲城南三十里有個叫庫家寨的村子,是遠近聞名的功夫村,村中聚居著一百多戶庫姓人家,無論男女,個個喜歡舞槍弄棒,人人會耍「庫家棍」。

相傳「庫家棍」是庫家祖上一個叫庫忠君的先人創立的一套棍術。其實庫忠君本不姓庫,他原是西漢大將軍衛青手下的一員驍將,在北擊匈奴的戰鬥中屢立戰功,後因中箭負傷才被朝廷委派到長安城郊的府庫重地,做了一名守庫的統領。因其奉公守法,忠於職守,守庫二十餘年,從未使府庫錢糧遭受絲毫損失,所以多次受到朝廷表彰,還被漢武大帝授予了「守庫大將軍」的稱號,並賜給「庫」姓以示嘉獎。

看守朝廷府庫可不是一件輕鬆的差事,月黑風高之夜常有盜賊光顧,而若遇災荒年景,流民、饑民、盜匪幾乎夜夜來襲,而其中也不乏亡命之徒。最初,對於來犯府庫者,庫忠君依照大漢律令,統統格殺勿論,但後來,他的思想發生了變化,他覺得,在北擊匈奴的戰場上,敵我雙方刀槍相向,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殺人索命,迫不得已,可現在是在大漢的都城長安,大多時候面對的只是手無寸鐵的饑民,他們只是為求活命,才鋌而走險以身試法,對他們刀砍斧劈大開殺戒,實在是一種滅絕人性的殘暴行為。於是,庫忠君一面請求朝廷劃撥救災救飢的糧款以賑濟那些飢餓難耐生命朝不保夕的饑民,一面說服手下官兵扔掉手中的刀槍劍戟,統統改為棍棒做武器,對於來犯之盜賊饑民也不再殺戮,只進行恐嚇驅趕。而且庫忠君還自創了一套棍術教習部卒演練,並在實戰中對棍術的套路進行不斷的改進,使之成為一種攻防兼備的棍法,世人稱為「庫家棍」。

隨著斗轉星移,歲月變遷,庫姓家族的人們也在朝代更替戰火紛飛的歲月中不斷遷徙,但無論走到哪裡,遷往何方,他們手中的棍棒依然緊握,祖傳的庫家棍法仍時時操練,世代相傳。

清朝初年,庫姓家族中的一個分支輾轉來到了泗洲城南的曬山腳下,並在此築寨建房,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村落,這便是庫家寨。

晚清的時候,庫家寨出了位叫庫大寬的武林高手,人稱煙袋大俠,是庫家棍法的嫡系傳人,也是享譽一方的功夫王。有一年,庫大寬進城參加全縣教頭比武大會,一條五尺棍棒被他使得出神入化,一路橫掃對手殺入了決賽。不想決賽中卻遇到了大麻煩,對手膀大腰圓,力大如牛,綽號喚作「賽李逵」,兩把板斧使得呼呼生風,實力之強勁大大出乎庫大寬的意料。演武場上,兩人全力以赴打得難解難分,不過幾十個回合過後,庫大寬還是發現了對手的破綻。然而,正當他尋機降伏對手時,「賽李逵」卻突然變換招法,雙斧合璧,變為一斧,然後高高舉起,一招「斧劈泰山」,使盡平生之力,對著庫大寬砍將下來,庫大寬手疾眼快,趕忙雙手舉棍相迎,結果「咔嚓」一聲脆響,手中的棗木棍棒一下被砍為兩節。庫大寬大吃一驚,正要俯首告輸,不想「賽李逵」已打紅了眼,舞動雙斧又搶了過來,且招招致命。這廝太不仗義,庫大寬步步後退,險象環生,正無計可施,卻發現自己的旱煙袋尚在腰後別著,於是便抽出來和「賽李逵」周旋,並在騰、挪、閃、躲之中瞄準時機,對著「賽李逵」的右手手腕狠命的敲了一煙袋鍋兒,結果「賽李逵」右手中的板斧「當」的一聲扔到了地上。一招奏效,庫大寬精神一振轉守為攻,並抓著「賽李逵」體力透支,動作遲緩,和單手單斧作戰缺乏照應的弱點,揮動手中的旱煙袋,指東打西,指上打下,「啪啪啪」敲得「賽李逵」暈頭轉向,不大一會兒,腦門上便凸起了五六個青包,最後,不得不扔掉手中的板斧,捂著腦袋跑出了演武場。這樣庫大寬靠著根旱煙袋奪得了縣教頭比武的第一名。他「煙袋大俠」的綽號也便由此傳開。

沒想到一根煙袋竟也可以作為兵器,而且使起來還這般得心應手,庫大寬驚喜之餘便開始對煙袋進行仔細的研究,他發現,如果採用質地堅硬的材料,增加煙袋的長度和重量,並對系在煙袋桿上的煙布袋加以改進和利用的話,那麼煙袋將是一種攻守兼備軟硬兼施的上好兵器。首先,煙袋鍋能敲、能勾、能擋防對手的利刃進攻;其次煙袋桿上所系的煙布袋既可作為鞭類的軟兵器使用,抽打纏繞對手,同時還能擾亂對手的視線,從而聲東擊西。於是,庫大寬找人定製了一根大旱煙袋,而且,還根據庫家棍法的招式和煙袋的造型特點,獨創了一套煙袋功夫,並在夜深人靜時,常常獨自一個人拿出來琢磨操練,幾年後,庫大寬的煙袋功夫漸趨完美,煙袋的長度和重量在幾經改進後也最終確定了下來,但一向做事低調的庫大寬對自己的這套煙袋功夫守口如瓶藏而不露,輕易不肯示人,他一般只在逢年過節時耍幾個招式讓弟子們開開眼界,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這套煙袋功夫尚缺少實戰的檢驗,它的缺陷與不足還有待於進一步去發現和改進。只可惜三年一度的全縣教頭比武大會由於兵荒馬亂而荒廢了,要不,自己肯定會再次參加教頭比武以驗證自己的這套煙袋功夫的。

十多年後,由於官府腐敗無能,泗洲城南一帶發生了匪患,五十多名土匪盤踞在豫鄂交界的石柱山上,經常結夥出動,打家劫舍,奸淫擄掠,老百姓苦不堪言。據說匪首喚作「鐵羅漢」,慣使兩把鬼頭大刀,殺人不眨眼,功夫十分了得。為了防範土匪滋擾,確保村寨平安,庫家寨人便成立了一個組織,叫「庫家寨安民會」,操練棍術,護村防匪,而且還為附近的大戶人家提供保安、保鏢服務,受到了當地百姓的讚揚。而庫大寬當仁不讓,作了「安民會」的教頭。由於「安民會」收費低廉,服務安全周到,而且成立以來從未失過手,因而一年後,「安民會」名聲大振,登門拜訪者,聯繫業務者絡繹不絕,幾乎天天都是。

「安民會」成立的第二年春天,泗洲縣令派幫衙役來到了庫家寨,宣讀了由他起草的對「庫家寨安民會」的褒獎函,稱讚「安民會」為維護一方平安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巨大的貢獻,而且,還當場獎勵了「安民會」五十兩白銀。最後,衙役們將縣令大人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了庫大寬。

送走衙役,庫大寬打開了那封信:

「庫大俠:

見信如晤,兩廣一帶去年遭遇百年大旱,朝廷責令我泗洲縣籌措救災錢款白銀八千兩,並限令一個月內送抵廣州……」

原來,縣太爺籌措了八千兩救災白銀,想請庫大寬和他的「安民會」出手相助,押送至廣州。縣太爺說,庫大寬若肯替朝廷效力,救南方饑民於水火之中,將救災銀兩安全押運至廣州,他代表官府感謝庫大寬,事成之後,他定在泗洲城的醉仙閣設宴,親自為庫大寬等洗塵接風。如是庫大寬不願為官府效力,拒絕這趟差事,他也將理解和尊重庫大寬的選擇。看完這封信,庫大寬的心裡既充滿了驚喜,但同時又有些沉重,驚喜的是能用自己的功夫為官府效力,賑災救人,善莫大焉,同時自己也可藉此拜訪沿途高手,展示並驗證一下自己獨創的這套煙袋功夫,而沉重的則是,八千兩救災銀兩,路途遙遠,山高水險,萬一有個閃失,自己如何擔當得起啊!

這一夜,庫大寬輾轉反側,難以入眠,在經過反覆的思考和權衡之後,他決定答應縣太爺的請求,接了這趟押運差事。於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帶了五個功夫上乘的弟子,匆匆忙忙地趕到了泗洲縣城。見庫大寬慷慨領命,縣太爺倍感喜悅。第二天,庫大寬一行乘坐兩輛馬車,載上兩箱貼了封條的銀子,在五名衙役的協助下上路了。他們一路南行,幾天後來到了湖北一個叫紅土谷的地方,紅土谷是一條自然形成的深谷,三五丈寬,三四里長,谷深兩丈左右,兩邊林木參天,林間還叢生著許許多多的雜草。紅土谷是一個不太平的去處,但又是庫大寬一行南下廣州的必經之地。為了慎重起見,在載銀馬車進入紅土谷之前,庫大寬先命兩個弟子徒步在谷中來回打探了一遭,確認沒什麼異常後,他們才驅趕馬車一溜小跑在谷內穿行,不想剛剛行到紅土谷的中央,只聽得轟隆隆一陣響聲,十幾條圓木系著繩索從兩邊的谷岸上滾落了下來,把他們的去路嚴嚴實實地封上了。

「在下泗洲草民庫大寬,庫家棍嫡系傳人,今奉官府之命押運救災銀兩前往廣州賑災,十萬火急,望好漢爺高抬貴手,放我等一行人過谷,待他日回經此地,定宴請各位,我們一醉方休。」庫大寬立於車前,抱拳施禮。

「哈哈哈,庫家棍,老夫行走江湖三十年,聞所未聞,不過功夫都是人練出來的,並不在有名無名、名大名小,爾等受雇於官府,又行押運救災銀款之事,想必頗有些過人的功夫,今天爾等路過我的地盤,我們不妨以武會友比試一番,你若能接得著我宋一凡送你的這三色見面禮,我二話不說,馬上放行,否則,要麼打道回府,找高人來此較量,要麼留下一半銀兩,爾等繼續前行,如何?」話落處,一個白髮白須的老者立於左方的溝岸之上,老者身材消瘦,二目炯炯,一派仙風道骨。

「久聞宋老英雄大名,想當年你縱橫江湖,憑著手中的三色鏢懲處了多少江湖惡人,晚輩敬仰不已,今日若得前輩賜教,乃庫大寬三生之幸也,只是,學生才疏學淺,功夫手段尚欠火候,還望老英雄手下留情。」看來,今天一番較量是在所難免了,庫大寬邊說邊從腰間抽出了煙袋,這桿煙袋和普通煙袋並無兩樣,只是各個部件都大了些許,煙袋桿三尺長短,上面所系的煙布袋為牛皮縫製,約有一尺見方,加上繩子,足有四尺來長。宋一凡這名字,庫大寬早有耳聞,他原是隨州太守府中的食客,後因路見不平,打死了強搶民女的太守外甥,被迫流落江湖,率一幫草寇聚嘯山林,在東山腳下的太平寨安營落腳,以攔路搶劫過往商客財物為生,據說宋一凡精於輕功,尤其善使飛鏢,而且發出的飛鏢分黑、白、紅三種顏色,攻擊人的上中下三路,百發百中,很少有人能躲過他的三色飛鏢,故有「三色鏢王」之綽號。

「庫大俠,老夫得罪了,你接招吧!」宋一凡忽地凌空跳起,雙臂齊揮,手中嗖嗖嗖飛出了三樣物件,劈頭蓋腦,直奔庫大寬而來;這三樣物件一黑一白一紅,一方一圓一扁,個頭均若雞蛋大小,速度奇快,剎那間飛到庫大寬跟前,並分別對準了他的腦門、心窩和小腹丹田處。庫大寬處險不驚,手腕一抖,手中的煙袋便飛將起來,同時,驟然起身,一個鯉魚打挺,將那隻黑色的圓形物件接入手中,而那隻白色的方形物件和紅色的扁形物件則在眨眼之間被他分別收入煙袋鍋內和煙布袋中。

「多謝宋老英雄賜教,三色禮晚輩一併收下了,」庫大寬抱拳,滿臉真誠地仰視著宋一凡道,「他日庫大寬回經此地,定親往府上拜訪!」

「好俊的身手啊!老夫今天開了眼,弟子們,快快放行。」宋一凡一聲令下,一根根圓木被紛紛拉到了岸上,「當今之世,能躲得過老夫三色石鏢的人為數不多,能接得住老夫三色石鏢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庫大俠,你這個朋友老夫交定了,他日若來府上,我定殺豬宰羊,美酒相待。告辭!」宋一凡一抱拳,飄然而去。

庫大寬一行繼續前行,十來天后,來到了湖南地界,這晚他們在一個名叫牛頭寨的鎮子尋家客棧住了下來。晚飯後,大家正要安歇,遠處忽地傳來了一陣陣喊叫聲,庫大寬大吃一驚,三五步衝到院中,閃身躍到了客棧的房頂之上,見不遠處燈火通明,喊叫聲、喝彩聲此起彼伏,庫大寬正覺莫名其妙,卻聽客棧的夥計大聲說道,「諸位客官,請放心歇息,這喊殺聲是街西頭庫家幫的弟子們在打擂比武呢,不關咱們事!」

「小二,」聞聽此言,庫大寬閃身跳下屋頂,並問小二道,「你說庫家幫的弟子們在打擂比武,他們使的可是棍棒,比的可是棍法?」

「是啊,客官!你可真是見多識廣,這街上住有五六十戶姓庫的人家,人人演習一種什麼棍法,據說是祖傳的功夫,而且每月十五、十六晚上都要舉行打擂比武活動,今天是四月十六,剛好讓你們碰上了,客官若有興緻,可以去看看,出了店門往西走,不到一里地。」

「好的。」庫大寬在對隨行的弟子及衙役做了一番叮嚀後,悄悄出門來到了比武場。

比武場邊,七八隻火把火光衝天,台下人頭攢動,台上兩個身強力壯的年輕後生正各持一條棍棒,施展看家功夫打得難解難分。不過在人們的喝彩聲中,庫大寬卻不住地搖頭,原來他發現,這兩個年輕人展示的庫家棍法都不夠規範,而且動作變形,多有破綻。一袋煙後,庫大寬正要轉身離去,一個三十齣頭壯漢卻迎面攔住了他的去路,「客官且慢,我見你剛才觀看這兩個年輕人比武時不住地搖頭,莫非你也精通棍術,通曉我們庫家棍法嗎?」

「嘿嘿,不瞞你說,咱們同宗同祖,都是庫忠君的後人,」庫大寬抱拳道,「咱這套祖傳的庫家棍術我已演練了三十多年,台上這兩個後生雖然棍法嫻熟,也都有些功夫,但在我看來,他們的套路不很規範,也都有些破綻,故而搖頭,請不必在意!」

「哦,原來我們是一家人,不知你是什麼字牌,怎麼稱呼?」漢子滿臉驚訝。

「我字『軒』,名大寬。」

「嗨,原來咱們是同輩兄弟,我也是『軒』字輩的,名習武,是牛頭寨庫家幫的武教頭,庫家幫子弟們的棍法都是我傳授的,但不瞞兄長,我家祖傳的那本拳譜在以往的輾轉遷徙中失散了十多頁,故而弟子們的棍法有些異樣,今晚得遇兄長,真是上天賜福啊,現在就請兄長上台賜教吧!」庫習武喝退台上仍未決出勝負的兩個後生,然後將庫大寬請到了台上。庫大寬也不推辭,抄起一根棍棒,將庫家棍術原原本本完完整整地演習了一遍……

第二天,庫大寬幫著庫習武補全了他家那本拳譜中缺少的套路,庫姓家的族人感激涕零,不僅熱情招待了庫大寬一行,而且還派出了庫家幫的幾十名弟子,護送庫大寬一行通過了附近一處多有盜匪出沒的叫老鷹嶺的地方。

前行十多天,庫大寬一行進入到了廣州地界,但眼前的景象卻讓庫大寬有些驚訝,也有些不解。因為沿途百姓安寧祥和,田中五穀茁壯,這和自己想像中的田野荒廢,人們四處流浪的大災之後的饑荒年景相差太遠了,甚至,在廣東地界走了三五日,庫大寬一行竟沒碰到一個逃荒的……

這天,庫大寬一行走過一個十字路口時,見前面立著一群人,大吵大叫,像是要打架似的,庫大寬加快腳步走了過去,來到跟前一瞧,原來是一幫湖北販鹽的漢子讓當地的一幫地痞給訛詐上了,地痞們說鹽販的車子撞了他們的一個兄弟,要鹽販們留下五升鹽作為補償,可鹽販們說他們根本沒碰人,是地痞們碰瓷,自己硬往車上撞的,雙方都抄著傢伙,劍拔弩張,各不相讓,大有一觸即發之勢。見庫大寬等走來,兩邊的人都圍了上來,要庫大寬主持公道給他們評評理。

瞧了瞧那幫販鹽的漢子,又瞧了瞧那幫地痞,庫大寬一聲不響地從車上取下了自己的那桿大煙袋,然後裝了鍋煙,打著火深深地吸了一口道,「先讓開一條道,讓我等過去,然後咱們坐下來再好好論論理,如何?」接著把吸到肚子里的那口煙霧忽地向圍攏上來的人群吐了出去,結果,十多個漢子頓時被庫大寬吐出的這股煙霧嗆得咳嗽連天,紛紛捂著嘴巴彎著腰向路邊跑去。庫大寬見狀,趕忙對隨行的人使了個眼色,於是一行人趕著車沖了過去,衝出十幾步後,庫大寬轉過身來,然後揮了揮手中的煙袋對那群漢子道,「咱們後會有期吧,誰要是不嫌我這鍋煙壯,誰就過來,我讓他再好好抽幾口!要是你們服不住,那你們就該幹啥幹啥去吧!我庫大寬年輕時唱過幾天戲,你們那點小把戲騙不了我。」那群漢子聞言,面面相覷,本想上前追趕,可一瞧見庫大寬手中那桿大煙袋,又個個心有餘悸……原來,這群漢子是一夥的,他們是設局打劫的,可惜被庫大寬識破了。因為自稱販鹽的幾個外鄉漢子其穿著及口音和另外幾個碰瓷的漢子根本沒啥差別,庫大寬據此推斷,他們定是一夥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西行探寶 的精彩文章:

最新儀器(民間故事)
三刀殺鬼子(現代故事)

TAG:西行探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