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親子依戀關係養出四種孩子
跟孩子之間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係,是幫孩子建構安全感的基本方法之一。
有這樣兩個小孩:
丘丘剛三個月大,父母對他的哭鬧,不煩不亂,而是跟他說話,逗他玩。同樣三個月大的小小的爸爸很少在家陪她,而小小隻要一哭,她的媽媽就把她抱在懷裡走來走去,有時候媽媽還會因為小小哭鬧不止而生氣。很快,丘丘和小小都滿一歲了。這時的丘丘已經可以在離父母不遠的地方自己玩樂,而小小依然經常哭鬧,常常要求媽媽抱著自己不能鬆手。
為什麼丘丘更加自信獨立,而小小卻哭鬧更多,更粘媽媽?分析案例可見,丘丘的父母更加有效地處理和滿足了他的需求,因此丘丘的安全感建立得很好,能自在地進行探索活動,也越來越獨立,而小小沒有習得這樣的能力,她不能容忍與父母的分離,易產生焦慮或恐懼心理,也阻礙了其獨立性的發展。
親子依戀關係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四種親子依戀
科普
依戀(attachment)是孩子與特定個體之間(最穩定的撫養人,一般指父母)形成的正性情緒聯結。法國心理學家瓦隆指出,孩子對大人的依戀對於他們自身的心理發展是必需的。孩子的社會化發展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依戀的形成。
如果沒有這種依戀心,寶寶就會感到驚慌和恐懼,甚至精神萎縮,這種影響會阻礙寶寶未來愛好、志向、人格等的建立。因此,孩子在0~3歲的嬰幼兒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非常重要。
根據寶寶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寶寶的依戀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和混亂型四種依戀類型。
下面,我列出了四種具體的親子依戀表現。我們能夠很清楚地看到,四種不同的親子依戀關係,滋養出了四種不同的孩子。
父母們在讀完下面的文字後,也可以在這個周末做個實驗:一邊讓寶寶做遊戲,一邊讓媽媽離開,此時,不同依戀類型的寶寶會作出不同的反應,而這通常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緊密相關。
安全型依戀
寶寶表現:
媽媽在場時,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並不總是依靠媽媽,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媽媽、對媽媽微笑或說些什麼;對陌生環境積極的探索和操作,對陌生人的反應也比較積極。
媽媽離開時,寶寶的操作、探索行為會受到一定影響,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想尋找媽媽回來。
媽媽回來時,寶寶會立即尋找與媽媽的接觸,並且很容易經撫慰而平靜下來,繼續去做遊戲。
教養特徵:
父母對寶寶的需要敏感,態度積極;與寶寶經常有互動,與寶寶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動作,為寶寶的活動提供情緒支持,並經常激勵寶寶。
迴避型依戀
寶寶表現:
對媽媽在不在場都無所謂。
媽媽離開時,他們並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會,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緊張、不安的表現。有時也會歡迎媽媽的回來,但時間非常短暫。因此,實際上這類寶寶並未與媽媽形成特別密切的親子關係。所以,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作無依戀嬰兒。
教養特徵:
父母對寶寶不敏感,表現消極,很少滿足寶寶的需求;很少從與孩子的親密接觸中獲得樂趣。或者,對待寶寶過分熱情,刺激過度,經常對寶寶喋喋不休,強行給寶寶製造某些需要,讓寶寶不堪其擾。
矛盾型依戀
寶寶表現:
這類寶寶在媽媽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
媽媽離開時會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
媽媽回來時,對媽媽的態度又很矛盾,心裡既想與媽媽接觸,又有些反抗。如果媽媽想抱他,他會生氣地拒絕、推開。這時他已不能再重新回到遊戲,而是不時地朝媽媽這裡看。
教養特徵:
矛盾性依戀寶寶的父母教養方式通常不一致。他們對寶寶時而熱情時而冷淡。寶寶對父母這樣的態度和方式會感到絕望,為了獲得關注,他們要麼黏住父母,要麼哭鬧,如果一切努力都無效的話,他們就會變得憤怒、怨恨。
混亂型依戀
寶寶表現:
這種類型的依戀最不安全,寶寶最沒有安全感。
媽媽回來時,寶寶的表現比較無所適從。媽媽擁抱他們,他們的表情會比較茫然,情緒會稍顯憂傷,會躲開媽媽的目光。一些寶寶在得到媽媽的安撫後會大哭,或者表現出一些奇怪的、冷漠的姿勢。
教養特徵:
混亂型依戀的寶寶通常受過父母的忽視,或者受到過父母對其身體上的虐待。這些寶寶的媽媽通常都患有嚴重的抑鬱症,這些媽媽自己也會經常出現恐懼的、矛盾的、令人不愉快的情緒。
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的、積極的依戀,後三種為不安全型依戀,是消極的、不良的依戀。
1歲以後,不安全型依戀的寶寶,會逐漸表現出社會和情緒上的退縮,依賴性強,不願參加多人遊戲,缺乏好奇心,學習興趣不強,也不會為一個目標而努力。相反,安全型依戀的寶寶的社會性特徵會逐漸顯示出來:喜歡社交、好奇心強、自主探索、自尊自信等。在同伴遊戲中,他們往往像個小大人、小領導,關注其他小朋友的需求,並且易受到同伴的歡迎;成年以後的他們,也更有能力應對壓力、調節情緒,可謂心理健康而強大的正能量傳播者。
親子依戀關係中,扮演主角和佔主動地位的,當然是爸爸媽媽。想要建立好的親子依戀關係,父母分工,各有不同。
※教育孩子的十四大法寶
※全腦開發教育到底能改變孩子的哪些問題?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