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秦始皇發明了「皇帝」崗位,劉邦上崗覺得不錯,於是兩千年都在用

秦始皇發明了「皇帝」崗位,劉邦上崗覺得不錯,於是兩千年都在用

原標題:秦始皇發明了「皇帝」崗位,劉邦上崗覺得不錯,於是兩千年都在用


今天來說哈佛中國史第一卷,《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來看一看,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歷史,有哪些不同吧。今這套書的作者是美國的漢學家陸威儀,(這是他的中文名,他本名叫做馬克·劉易斯),師從已故的中國史學大師何炳棣,曾經在美國斯坦福、英國劍橋這些名校任教,主攻中國古代史,這套書的前三卷,秦與漢、南北朝、唐朝,都是他寫的。


在這本《秦與漢》里,陸威儀主要說了五個觀點:


1.雖然國家統一了,但是原來的七國,乃至不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他們的自我認同從原來的什麼齊人、楚人變成中國人,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


2.統一以後的中國,政治制度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發明了皇帝這麼一個職位;


3.學術,主要是指文化、哲學這方面,建立起了一個統一的體系,並且這個體系不像一個單純的學術體系應該的那樣獨立,而是服務於帝國這個政治構架;

4.取消了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都搞的那套,面向所有農民的「普遍兵役制」,軍人逐漸職業化;


5.以宗族血緣為基礎的地方豪強勢力,在這個時代有很重要的地位,並且他們跟中央政權的關係,也很微妙。



以上這五點,在陸威儀眼中,是秦漢時代最主要的看點。看得出來,外國人看中國歷史的眼光或者說關注點跟我們確實很不一樣,這裡的很多細節,也確實是顛覆我們認知的,下面我們就順著作者的思路,把這五個方面逐一來講一下。


第一個問題,就是統一。

在這兒作者就提出了一個跟我們慣有認知很不一樣的看法,我們在描述秦統一中國這個歷史事件的時候,往往會認為經過春秋戰國連年戰亂,各國都盼望統一,統一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等等,而這本書里,作者通過對很多文獻史料的考證,認為不是這樣。事實上,當時七國的人並沒有形成一個高於他們所屬的諸侯國的、統一的自我定位,也都互相視對方為外國人,特別是對秦國,各國都有一種鄙視,覺得他們位置偏遠、文化落後。



說起秦國人來,那也是經常地圖炮亂開,像我們在《大秦帝國》《羋月傳》這些影視劇里常聽到的一個詞,「虎狼之國」,這就是當時各國人用來損秦國的。而且秦國自己呢,對這種定位也很得意,我異類我驕傲,就以邊緣國家而自居,所以雖然秦國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就開始努力自強,但直到將近一百年後,秦昭王時代任用范雎為相,才把「統一天下」當成國家戰略來推行,又過了40多年才由秦始皇統一中國。


那麼,從自視為異類,到形成要一統天下的抱負,秦國是怎麼完成這個心路歷程的呢?在書里作者也沒給出明確答案,只是給出了了一個推斷。


他認為改變這一切的是:人才流動。戰國時代,知識分子在各個諸侯國之間奔波,求學求職求保護,隨著他們走的見的越來越多,逐漸形成了超越諸侯國的大格局,也就是所謂「天下觀」,眼光超越了諸侯國的界限,把天下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特別是在秦國,你看秦國歷史上,很多的賢臣良將都是外來的,像書里提到張儀、范雎是魏國人,李斯是楚國人,還有沒提到的蒙恬、蒙毅,他們家族來自齊國。正是這些精英,在秦國的政治地位壓倒了秦國本土的保守勢力,秦國才逐漸把天下觀作為國家戰略,並且最終一統天下。



天下觀在當時還只是精英階層的價值觀,在更大的範圍里,就像作者說的,原來的地域和文化的分野,還得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逐漸抹掉。但是,截至公元前221年,秦國滅了六國,統一的國家畢竟是建立起來了,而這個新國家跟以往的朝代最大的不同是什麼呢?就是作者總結的第二點,這個國家多出來一個以往沒有的職位:皇帝。


關於皇帝這個詞,作者再次給我們拓展了一下認知,首先,它絕不僅僅是歐洲人理解的「君主」這麼簡單,皇帝這個詞本身就被神化了,帝是傳說中的上古的半神的稱謂,就像黃帝、炎帝,而且也是秦國原始宗教里掌管四方的神,而皇字,意思差不多,同時還有閃耀的、神奇的這層意思,所以秦王嬴政把皇帝這兩個字作為自己的專屬頭銜,不是簡單地好大喜功,而是帶有神化自己,強調自己君權神授的意思。


秦始皇作為皇帝,行使比以前的王更大的權力,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廢除封建制度,設立郡縣制,這就把全國的人事任免權,以及相應的司法財政軍事這些權力,全都抓到中央政府手裡,而且這個趨勢,一直貫穿中國兩千多年的帝制歷史,我們在後面幾本書里還會反覆講到,這兒先不說太多。有了高度集中的權力和資源,秦始皇就搞了很多前人搞不了的大工程,比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北伐匈奴;修建長城和秦直道。長城我們都熟悉,秦直道,就是秦朝統一修建的全國性的交通網路,雖然主要是方便秦始皇本人出遊,但是對全國的交通發展也相當重要,所以不要一提到秦朝就想到修長城、閉關鎖國,這個印象是很片面的;還有就是他個人享受的宮殿和陵墓;這些不管正史野史,相關的我們都聽過很多,就不多講了。



這部分更有意思的在後頭,那就是漢朝後來取代了秦朝,一方面創建漢朝的劉邦,當年是個造反的,就是反抗秦朝暴政起家的,另一方面當他打下天下之後又發現,秦始皇搞出來的這套實在太舒服了,於是劉邦無論從制度方面還是個人享受,都基本沿用秦始皇的路子。那怎麼解決這個矛盾呢?劉邦,以及後來的歷朝歷代的皇帝想了個很聰明的辦法,他們批判秦朝,把矛頭指向秦始皇本人,而不涉及他的制度設置,所以我們看到,秦始皇本人不斷被各種醜化各種黑,但他開創的這個制度,卻是誰都捨不得放棄,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為了避免太長看著累,這篇先說到這裡。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魏晉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對後世有何影響?《劍橋中國史》如是說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