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王四進經方講座-63-麻瑞亭用下氣湯通治百病之我見

王四進經方講座-63-麻瑞亭用下氣湯通治百病之我見


   麻瑞亭老先生對黃元御老先生的下氣湯加減後的湯方在此稱為下氣升血湯。

先看下面的比較。



組成(相同部分)


麻瑞亭:

下氣升血湯


雲茯苓

9

克(

健脾滲濕,治在脾助其升。)


粉甘草

6

克(

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法半夏

9

克(

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


炒杏仁

9

克(

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炒杭芍

12

克(

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黃元御:下氣湯


雲茯苓

9

克(健脾滲濕,治在脾助其升。)


粉甘草

6

克(治在脾胃,和中,助其升降。)


半夏

9

克(和胃降逆,治在胃助其降。)


炒杏仁

9

克,

,

去尖

(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芍藥6

克(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組成(不同部分)


麻瑞亭:下氣升血湯


粉丹皮

9


制首烏

20


廣橘紅

9




黃元御:

下氣湯


貝母

6


五味

3




丹皮,首烏:疏肝升陷,兼以平膽。


橘紅: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


貝母,五味:入氣分,斂肺止咳。


五味:即五味子。味酸、微苦、咸,氣澀,入手太陰肺經。斂辛金而止咳,收庚金而住泄,善收脫陷,最下沖逆。


貝母:味苦,微寒,入手太陰肺經。清金瀉熱,消郁破凝。


丹皮:味苦、辛,微寒,入足厥陰肝經。達木郁而清風,行瘀血而瀉熱,排癰疽之膿血,化臟腑之癥瘕。


首烏:味甘,性澀,氣平,入足厥陰肝經。養血榮筋,息風潤燥,斂肝氣之疏泄,遺精最效,舒筋脈之拘攣,偏枯甚良,瘰癧癰腫皆消,崩漏淋漓俱止,消痔至妙,截瘧如神


橘紅:味辛、苦,溫,歸肺、脾經。散寒,燥濕,利氣,消痰。用於風寒咳嗽,喉癢痰多,食積傷酒,嘔惡痞悶。


杏仁:味甘、苦,入手太陰肺經。降沖逆而開痹塞,瀉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腫,潤肺腸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經絡。




麻老將黃元御治右路氣滯葯改為治右路氣滯與升左路血陷並舉


   陽密乃固之我見:麻老的下氣湯脫胎於黃元御的下氣湯,但效果不同,麻老用改良的下氣湯為主方,一生愈病無數,可以說一個下氣湯成就了麻老一世英名,麻老的下氣湯究竟好在哪裡?




   黃元御的下氣湯是名符其實的下氣,幾乎所有的藥味都是右路降葯,它就是一個降葯的大集合,然而升降出入不獨立存在,升與降合起來才能形成一個圓運動,升降要平衡,升也是為了降,沒有升,降也難以實現,所以麻瑞亭稍稍加入升左路的丹皮、首烏,儘管用了升葯,但依然是降大於升,目的還是以降為主,但有了升葯的幫助,就如同我們用了兩個力臂去旋轉一個轉盤一樣,效果比單純的用降葯要好得多,這符合物理學原理,這是其一;




   其二,為什麼可以用此方作為治療各種雜病的主方呢?因為人體氣機以降為順,只有通過降才能恢復氣機的升降出入的循環。不能用升為主,以升為主容易虛陽外越,相火離位;也不能以調撥中焦為主,調撥中焦,鼓舞脾胃,儘管幾乎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還是上面的物理學原理,動力臂太短,不省力,氣機轉起來費勁,所以要以降為主,這是最省力又符合以降為順的做法。




   其三,與全息湯相比較,丹皮必用,生地換首烏,桂枝也算升葯,其餘降藥力量佔8成以上,所以全息湯也符合以降為順的機理,也是左右兩路同時調整。


   其四,從病理上講,治病應該先去除阻滯,清除病理垃圾,等人體內部清靜了,再去恢復氣機運動的復原,所以第一步應該是以通為主,第二步恢復一氣周流,氣機的升降出入循環,當然在此過程中,要時刻關注陽氣的興衰,只有在能攻的時候才能去攻,該守的時候只能守。




   這樣的思路就將火神派、黃元御與全息湯等三大理論統一了。




下氣湯解析(摘自 《麻瑞亭治驗集》)


   下氣湯,載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原方為甘草6克、半夏9克、茯苓9克、杏仁9克,(泡,去皮尖)、貝母6克,(去心)、五味子6克、芍藥6克、橘皮6克,治氣滯在胸腸右脅者,麻瑞亭去斂肺止咳之五味、貝母,加潤血疏肝之首烏、丹皮,化裁為雲茯苓9克、粉甘草6克、炒杭芍12克、粉丹皮9克、制首烏20克、廣橘紅9克、炒杏仁9克、法半夏9克之劑,變功專清降肺胃原方,為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






   雲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後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諸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也。






   葯雖平淡無奇,然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所以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多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而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不助脾濕,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左升右降之常,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症自可向愈也。






   濕氣盛者(水氣病、脾虛脹滿),以豬苓片9一12克,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濕氣盛而腹脹者,以茯苓皮9一15克,或豬苓皮9一12克,易茯苓。歷節(如風濕或類風濕),以土茯苓15一30克,易茯苓,建澤瀉9克易甘草。


    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如血壓偏高),以炒白朮9一12克易甘草(甘能令人中滿,而妨食納,且甘草補氣升壓,故易之).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生薏仁15一2O克易甘草。




      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岑炭9一12克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




    脾濕肝鬱,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6一9克,易杭芍,暖肝以助升發。




    血虛者(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以炒赤芍9一12克易杭芍,潤燥以補血虛。




    心動悸,脈虛數或結代者(如心臟病),以生地炭9一12克,易丹皮,潤血以復脈。




    血瘀頭痛,經絡瘀阻,肢體串痛.或半身不遂.月經澀少者,以老川芍6一9克易丹皮,通經活絡以怯瘀。




    月經量多.色淡神疲者,以全當歸9一12克易首烏,溫經補血以調經。




    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者(如胃病、慢性腎炎),以上肉桂3一5克,易首烏,溫中暖下以祛寒。     




    陳年咳嗽,水源乏竭,舌紅少苔,夜熱煩躁者,以大熟地9一12克易首烏,滋燥以生水.肺逆咳嗽者,以廣陳皮9一15克易橘紅,順氣以止咳。




    膽胃氣滯,胸脅痛疼者(如膽囊炎、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9克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6一9克,或鵝枳實6克,易橘紅。肝鬱脅痛者(如急慢性肝炎),以佛手片6一9克,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




    胃脘痛疼,胃酸缺乏,食少疲睏者,以香櫞片6一9克,易橘紅,舒肝以開胃。




    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萎9一12克,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胸膈脹悶,俯仰俱難者,以瓜簍皮9一12克易杏仁,利氣以除壅。




    咳唾痰涎,膠粘難出,胸悶氣短者.以炒簍仁9一12克易杏仁,利痰遂飲以寬胸。




    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9一12克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月經澀少,色黑有塊,胸悶心煩者,以炒桃仁9一15克易杏仁,活血理氣,化瘀以通經。




    妊娠嘔惡,食納不開者.以姜半夏6一9克,易法半夏(法半夏有墮胎之弊),和胃降沖,順氣以開胃。此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也,總而謂之」舟」。




 憑脈察舌,據症據病,於主方內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而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症之方,且據各症各病之兼症,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諸內傷雜病。如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鬱金9一12克、延胡索9一12克、柏子仁9一12克、北沙參15一3o克、白蔻仁6一9克、赤丹參15一20克、白茅根9一12克。




    腎寒膝痛者,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加炒杜仲12克、川續斷15克、骨碎補9一12克、炒乾薑3一5克、草蔻仁4一6克。




    咳而痰少者,以廣陳皮12克易橘紅,加前胡12克、川貝母9克、炙冬花12克、北沙參20克、白蔻仁6克、炙五味4一6克。




    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及膽結石〕,以炒枳殼9克,易橘紅,以全瓜蔞9克易杏仁,加廣鬱金9克、延胡索9克、川楝子6克、廣木香4克、白蔻仁6克。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加廣鬱金12克、延胡索12克、半枝蓮12克、白花蛇舌草l2克、縮砂仁9克、赤丹參15克、軟柴胡9克、焦山扼3一5克。




  此各病之主方也。據各病之兼症,而加減相應之葯。如心悸而下寒較重者,另當以上肉桂3克易首烏,以補骨脂9克易白茅根。腎寒而膀膚熱澀者,另當以建澤瀉9克易甘草,仍用首烏.以北沙參30克易乾薑.加焦山桅3克......。此隨證隨病之加減仇。統而謂之「尋」。




麻瑞亭與「下氣湯」





   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氣湯」,不但常見病,諸多疑難重症,他都是用「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而治癒的。然「下氣湯」教科書不載。為探其秘奧,諸多同道,尤其是從學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實習進修人員、全國性三期麻瑞亭醫術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學員,均對此湯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見仁見智,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並施之臨床,受益頗大。筆者也係研究應用「下氣湯」者之一,現將研究應用心得簡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奧之萬一,供同道參考,拋磚引玉。




   「下氣湯」載於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為氣滯而設。其組成為甘草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五味子二錢、芍藥二錢、橘皮二錢。其功能為「治氣滯在胸隔右肋者」,可見此方為肺胃氣滯不降,咳嗽胸悶、胃呆脇脹而設,以之清肺氣而降濁陰也。通過數十年的臨床應用,麻老去其斂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烏,理氣化痰之橘紅,化裁為: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抗芍1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烏20克


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氣湯」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雖仍名曰:「下氣湯」,而其功能主治,顯然擴大為既能降濁又能升淸之方劑。所以以之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疑難重症,療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據如下:




   茯苓,功能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三味和合,共奏調理脾胃、扶助中氣之功。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化源開而氣血自充旺暢遂。營與血,本為一物,在臟則曰血,在經則曰營。氣與衛,亦為一體,在腑則曰氣,在絡則曰衛。化源既開,氣血充旺,營衛自然暢遂,周流回環,表氣秘固,而禦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烏,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肝膽互為表裡,乙木鬱陷則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涼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橘紅、杏仁,右歸氣分,功能淸肺理氣,化痰降逆,治在肺而助其降。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辛金不降則庚金必陷,庚金下陷,大腸氣滯,二味以理氣潤燥之功,兼能調大便之結澀。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肺和胃、調和氣血陰陽之功,則胃降而善受納,脾升而善消磨,肝升而血流揚,肺降而氣清頋。脾胃沖虛,氣血調暢,火自降而水自升,心腎自能交泰,營衛自能秘固,則八風之外感、七情饑飽勞逸之內傷所導致的臟腑氣機紊亂諸疾,自然因此方之撥亂反正功能,輕者覆杯而癒,重者漸而康復。藥雖平淺無奇,而療效卓著,乃因此方握中央以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切當內傷雜病之病機也。深究之,乃因麻老深明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重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致使氣滯血瘀,火逆而上熱,水陷而下寒之至理,唯有首調脾胃,以開化源,疏肝調血,淸肺理氣,兼之淸上溫下,交通心腎,方能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正序,而達癒疾之目的。因之此調理之法,理法方藥成龍配套,療效之卓著,乃其自然者也。




   醫者均知,功能相近或相同的中藥甚多,然其往往有所小異,而非盡同,且同一種藥物,因產地之不一,炮製之各別,功能也不盡相同。歷代醫哲,用藥均十分考究,既是其醫術精湛之一端,也是其療效卓著之原因也。從麻氏下氣湯之用藥,可見麻老精熟藥性,選藥精當,諸凡藥物產地、品質、炮製諸事,無不精審考究。




   茯苓以雲南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雲茯苓。


   甘草以粗壯去皮者為優,名曰粉甘草,乃去皮而呈粉紅色者,枯細者無法去皮,所以選用粉甘草。




   白芍以杭州產者為道地產品,生者較涼,以酒炒之則其涼性大減,且酒性溫串,利於肝血之溫升,所以選用炒杭芍。


   丹皮以粉紅色者為上品,疏利之性較緩,所以選用粉丹皮。




   首烏生者性涼而滑大便,蒸製後則涼性大減而潤血之性顯著,所以選用制首烏。


   橘紅以廣東化州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廣橘紅。


   杏仁生用有毒,所以選用炒杏仁。(橘紅、杏仁功能化痰順氣,此方用之,並非專為咳嗽吐痰而設,意在清肺順氣,而祛內傷病因脾濕而化生之痰澱。)



   清半夏性猛而時有麻口之弊,法半夏性緩而絕不麻口,所以選用法半夏。


    其加減化裁時選用之建澤瀉、焦白朮、炒蒼朮、生薏仁、炒赤芍、黃芩炭、生地炭、川桂枝、老芎、大熟地、廣陳皮、炒枳殼、炒枳實、炒杜仲、川鬱金、川黃連、炒元胡、北沙參、綿茵陳、軟柴胡、煨生薑、炒乾薑、生龍骨、煆牡蠣、懷山藥、焦山梔、炙米殼、赤丹參、甘枸杞等等也然。




   麻氏下氣湯,可謂是其治療內傷雜病、疑難重症之基本方,經用此方治療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所致之胸膈脹悶、納差胃呆、脇腹脹痛,療效甚佳,然於氣滯血瘀較重、心腎不交、上熱下寒、多臟腑氣機紊亂等疾,療效不盡如意,因之原方諸藥據脈證改易,對具體的病證,在改易的基礎上加入對證之藥,組成諸多專用於某證、某病之系列方劑,以應變化萬端之疾,而成完璧。此湯改易情況,概述如下:




   若水氣為病,如慢性腎炎,腫脹尿澀,應利尿泄濕,則茯苓改豬苓或茯苓皮、豬苓皮。


   若脘悶泛酸,或血壓偏高,應溫胃除酸,順氣降壓。粉甘草甘甜,性頗壅滯,令人中滿,且甘能助酸,補氣升壓,於此不宜,則粉甘草改白朮。  




    若陽虛血寒,肢冷麵浮,血壓偏低,脈現尺關大而沉弱者,應溫經祛寒,暖血升壓,則粉丹皮改桂枝。


    若中下虛寒,腹冷泄瀉,經血紫黑,帶下淸稀,慢性腎炎,蛋白漏泄,脈現寸關大而尺沉微者,應溫暖肝腎,崇陽固銳,則制首烏改肉桂。




若巔頂刺痛,周身疼痛,月經艱澀不利,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則制首烏改川芎。


    若月經過多,色淡不鮮,崩漏不止,諸般出血,應暖血補虛,溫經止漏,則制首烏改當歸身。


    若盜汗骨蒸,心悸舌紅,脈現寸關大而弦細者,應滋陰除蒸,涼血止悸,則銷首烏改熟地。




    若咳嗽痰少,肺氣不淸,應清肺止咳,則廣橘紅改廣陳皮。




    若胸盈膈塞,脘脇滯痛,大便頭乾或乾結,應破氣止痛,利便除滿,則廣橘紅改炒枳殼或炒枳實、鵝枳實、靑皮,兼輯酸缺乏者,則廣橘紅改佛手或香椽。




   若痰多不利,胸膈脹滿,應利氣消脹,化痰寬胸,偏於胸膈脹滿者,則炒杏仁改全瓜蔞,偏於痰涎淸稀者,則炒杏仁改炒蔞仁。




    若肺氣不降,大便結澀,應順氣潤便,則炒杏仁改鬱李仁。


    若肺胃燥熱,消渴飲冷,脈現關寸大而滑促者,應清降肺胃,潤燥止渴,則炒   


   杏仁改天花粉。


    淸半夏、法半夏,均有墮胎之弊,生半夏非止墮胎,且有毒,丹皮疏利活血,也有墮胎之弊,早期妊娠,反胃嘔吐,或胎動不安,有流產、小產史者,應和胃止吐,順氣安胎,則法半夏改姜半夏,以免墮胎之弊。黃芩、白朮乃安胎之聖藥,改粉丹皮為黃芩炭,改法半夏為炒白朮,則更為合宜。




專用於某症、某病之系列方劑,總計一百餘個。雖係窺管,難觀全豹,然以意推之,可得麻氏下氣湯變化之法則及其尤要者也。舉其要者如下:




    胃脘痛(如胃痙攣、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烏賊骨、炒乾薑、白叩仁。若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若苔膩口渴,改炒乾薑為北沙參。若胃酸缺乏,改烏賊骨為焦山楂。若潰瘍出血,加三七粉(另包,沖服)。




    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膽結石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炒枳殼、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川揀子、廣木香、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肺熱苔膩,加北沙參,若關尺脈大,加軟柴胡。若大便乾結,加炒大黃。急性膽囊炎,脘脇脹痛難忍,加厚朴以破氣消脹,加半支蓮以消炎止痛。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抗芍、粉丹皮、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半支蓮、白花蛇舌草、縮砂仁、北沙參。若肝大、硬化,加炙鱉甲、煆牡蠣。若脾大,加蘇澤蘭。若腹水。改雲茯苓為豬苓,改炒白朮為建澤瀉,加木防已、車前草。若門靜脈曲張或吐血便血、改粉丹皮為當歸身,加貢阿膠(烊化)。




    若眠差心煩,加生龍骨。黃疸(如甲肝),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天花粉、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綿茵陳、北沙參、白叩仁、焦山梔、淨連翹。若發熱,加軟柴胡,若失眠心煩,加生龍骨。若尿黃不利,加炒黃柏。




咳嗽(如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炙冬花、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痰多不利,改廣陳皮為廣橘紅,改炒杏仁為全瓜蔞。若顏面虛脹,改粉甘草為炒白朮,改北沙參為炒乾薑。若支氣管擴張,吐血,加炒白芨、藕節、三七粉(另包,沖服)。若乾咳無痰,加炙五味。若腎不納氣,大便稀軟,脈現寸關大而滑促者,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炒乾薑。




    眩暈(如單純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黃芩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明天麻、生龍骨、煆牡蠣、白叩仁、焦山梔。若頭痛,加雙勾藤。若心慌心煩,加柏子仁。若血壓高,加代赭石、茺蔚子。若血壓低,改炒白朮為粉甘草,去煆牡、明天麻。


    心悸胸痛(如冠心病、胸痹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血壓高,改生地炭為黃芩炭,加雙勾藤、生龍骨、煆牡蠣。若失眠心煩,加炒棗仁、生龍骨。若血壓低,心動應衣,改炒白朮為炙甘草,改全瓜蔞為炒杏仁,改焦山梔為白茅根,加紅人參(另煎)、補骨脂。




心悸咳嗽(如肺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咳喘虛汗加山萸肉、炙五味。若咳嗽胸痛,加玉竹。




    心悸、歷節痛(如風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雞血膝、白茅根。若心悸虛汗,血壓偏低,加紅人參(另煎)。若關節腫痛,加木防已、北防風、路路通。若失眠多夢,加炒棗仁、生龍骨。




    心悸氣短(如心肌炎),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部金、桂元肉、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心慌氣喘,加西洋參(另煎)。若胸悶咳嗽,加川貝母。若胸痛心慌,加赤丹參。




    水氣病(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其方為雲茯苓、建澤瀉、炒杭芍、粉丹皮、上肉桂、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車前草、冬葵子、白叩仁、蘇澤蘭、炒芡實。急性腎炎,尿黃者,改上肉桂為制首烏,加瞿麥、焦山梔。慢性腎炎,腫脹溺澀者,改雲茯苓為豬苓,加木防己。若溺赤者,加炒蒲黃,若血壓高者,加茺蔚子。若心慌氣短者,改粉丹皮為生地炭,加柏子仁。




    血虛(如缺鐵性貧血、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其方為雲茯苓、炙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紅人參(另煎〉、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鹿角膠(烊化)、雞內金、白茅根。紫癜,改炙甘草為粉甘草,改炒杭芍為炒赤芍,改生地炭為粉丹皮,加紫浮萍,赤丹參,去紅人參。若陽虛畏寒,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肉豆叩。若鼻衄、肌衄,加三七粉(另包,沖服)。若尿滴瀝不盡或夜尿多,加補骨脂。若眠差夢多,加炒棗仁。若月經量多,紫黑成塊,少腹冷脹,加棕櫚炭、炒小香。




    月經不調(如月經前錯、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月經前錯,色淡量多,改赤丹參為貢阿膠(烊化)。若月經後錯,心煩易怒,改全當歸為粉丹皮,加炒元胡、生龍骨。若月經量多,滴瀝不盡,加棕櫚炭、三七粉(另包,沖服)。若白帶量多,淸稀滴瀝,加炒芡實、炒小香。若白帶量多,色黃氣嗆,加半支蓮、炒芡實。若血崩脈微,肢冷汗淋,改粉甘草為炙甘草,改全當歸為當歸身,改川鬱金為山萸肉,改赤丹參為紅人參(另煎)、改白茅根為茅根炭,加炒蓮房、棕櫚炭、鹿角膠(烊化)。





      麻瑞亭先生,1903年生於山東安邱,享年95歲。是清代名醫黃元御第五代傳人,行醫70年。深明《黃帝內經》微言大義,不斷實踐升降出入的氣化學說。在西安市中醫醫院懸壺濟世,德高望眾。晚年領銜點校《黃元御醫書十一種》170多萬字,1990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發行,1991年榮獲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三等獎、陝西省中醫藥科技成果二等獎。1991年至1992年,為來自全國22省市121名學員傳秘講學,俱收為門徒,堪稱桃李滿天下。




   我曾於1967年春至1968年春,師從著名老中醫、主任醫師麻瑞亭實習,隨師就診,受益非淺,深感先師運用「下氣湯」治療內傷雜病之神奇,值得推薦,發揚廣大。




 

 1 察其源流,識其演化


   「下氣湯」原載於黃元御所撰《四聖心源》。原方為甘草6克(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繫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以之作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而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對常見慢性病、難治病尤見功效。




   2 用藥守原則,治病識機理


   「下氣湯」主方中之雲苓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和中,治在脾胃,助其升降。三味和合而調理後天脾胃,助其氣血生化之源,以扶正抑邪。杭芍、丹皮、首烏入血分,疏肝升陷,兼以平膽。橘紅、杏仁入氣分,清肺理氣,化痰降逆。八味和合而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調和上下之功,則胃降而善納,脾升而善磨,肝升而血不郁,肺降而氣不滯,心腎因之交泰,清臟腑紊亂之氣機因而復其升降之常,病可向愈。




    善守主方,隨症加減,膽欲大而心欲細,方可收功。為便於臨床應用,我曾賦「下氣湯」歌訣一首如下:內傷雜病不和順,法宜昇陽降濁陰。半夏甘草伴雲苓,胃逆降而脾陽升。杭芍首烏共丹皮,滋腎疏肝入血分。橘紅杏仁理肺氣,八味和合顯奇功。此方葯雖平淡無奇,然理在一個調字,機在調中,以健脾和胃為本,兼調肝腎心肺,握中央而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用治內傷雜病,切病機而效可觀。所以然者,內傷雜病系多臟腑功能之失調,脾胃功能失調尤著。故病機為中氣不健,肝膽郁滯,肺胃上逆,脾腎下陷,導致脾胃不和,肝膽不調,上顯標之虛弱,下顯本之濕寒。此方和中調郁,謹守「滲脾濕而不傷肝陰,滋肝陰而勿助脾濕」的原則,降濁陰而去其上壅,升清陽而理其下陷,自可收脾升而肝腎隨之亦升,胃降而心肺隨之亦降之功。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升降之常,則胃善納而脾善磨,肝不郁而肺不滯,氣血漸旺,諸病可愈。噫!醫聖仲景建中之名方,小建中湯也;先賢東垣補中之名方,補中益氣湯也;麻瑞亭善用之下氣湯,誠謂是調中之方劑。調中者,是在調理中氣的基礎上兼及四維,使正氣因之充旺,自能祛邪外出而病癒。此非比美於聖賢,意在明建中、補中、調中之別,知下氣湯制方愈疾之機理也。




 

 3 謹守主方,隨症加減


   麻瑞亭先生勤學獨悟,業醫一生,愈病無數,主要取決於黃元御醫術,得力於他創新的「下氣湯」主方,並靈活應用,加減化裁,因而醫跡卓著。他善於憑脈察舌,據症據病,於主方內加入主治某症某病之品,組成治療各個具體病症之方,開創了治諸內傷雜病之新路。所謂「撥千鈞之舟者,一桪之木也」。




    如膽胃上逆,甲木化火,口苦咽干,頭痛眩暈,關寸脈大,舌紅苔黃者,以黃芩炭易杭芍,平膽以清上熱。若脾濕肝鬱,乙木下陷,少腹冷痛下墜,關尺脈大,舌淡苔滑者,以桂枝木易杭芍,曖肝以助升發。




    又脾腎虛寒,納差腰痛,關寸脈大,舌淡苔滑之胃病、慢性腎炎者,以上肉桂易首烏,溫中暖下以去寒。




    再如膽胃氣滯,胸脅疼痛之膽囊炎、膽結石者,以炒枳殼易橘紅,破滯寬胸以止痛;胸脅氣滯益重者,以炒枳實易橘紅,破氣開滯以止痛,兼利大腸;更重更痛者,以炒青皮或鵝枳實易橘紅。肝鬱脅痛之急慢性肝炎者,以佛手片易橘紅,疏肝理氣以止痛。胃脘疼痛,胃酸缺乏,食少疲睏者,以香櫞片易橘紅,舒肝以開胃。氣滯胸悶,痰多不利者,以全瓜蔞易杏仁,化痰利氣以寬胸。氣滯胸悶,大便干而不利者,以郁李仁易杏仁,清肺潤腸以利便。若見濕氣盛之水氣病、脾虛脹滿者,以豬苓片易茯苓,建澤瀉易甘草;歷節風濕者,以土茯苓易茯苓,建澤瀉易甘草;暑月濕熱,苔白膩而胃口不開者,以苡仁易甘草;胃逆納呆、頭目昏暈者,以炒白朮易甘草。此為主方之隨證隨病化裁之要例。




    先師臨床又善據各症各病之兼症而加減所需之味,靈活化裁而治內傷雜病。如主症兼有心悸者,以生地炭易丹皮,加廣鬱金、延胡索、柏子仁、北沙參、白蔻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心悸而下寒較重者,另當以上肉桂易首烏,以補骨脂易白茅根。




    先師診斷用藥,既守傳統醫學的辨證施治,又重視現代醫學的診斷證明。如診斷證明冠心病患者,則於「下氣湯」主方增一味丹參或三七,實驗證明丹參有降壓作用,擴張冠脈,減小阻力,並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對肝病患者,以其輕重查清乙肝系列,肝功能、B超、病毒定量,甲胎蛋白,後以下氣湯為主方辨證加減:納差者加白蔻仁、腹脹運遲者加雞內金、縮砂仁,肝脾腫大者加蘇澤蘭、炙鱉甲,黃疸者加茵陳,轉氨酶高者加板蘭根、半枝蓮,脅痛重者加丹參、桑枝等等活用藥性之法。以「下氣湯」之加減治肝病,此實乃《金匱要略》所云,「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意。他重於實踐,勤于思考,對傳統中藥的功效,每創新意,拓寬臨床用藥的範圍。體現了「異病同治,同病異治」之活法。諸如將婦科調經葯澤蘭用於腎炎消除尿蛋白;將白檀香、半枝蓮、桉樹葉用於泌尿系感染,消除尿中之血球、膿球,列為腎盂腎炎常規方葯,療效可靠。




    3臨床醫案


    楊某,男,36歲,河南開封市某廠工人。當地醫院確診為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無效,於1974年2月18日慕名來西安求治於麻瑞亭。




    自訴:頭昏耳嗚、心慌氣短,乏困無力,經常鼻衄,牙齦出血,午後發熱。


    診脈:細濡、稍革、滑動、關寸大,舌苔白澀膩。體溫39.2℃。查血:血色素2.2%,網織紅細胞0.5%,紅細胞112萬/mm3,白細胞4500/mm3,中性42%,淋巴58%,血小板5.4萬/mm3。收容住院治療。


    辨證:中氣虛敗,肝脾不升,肺胃不降,上熱下寒,精血不藏。診斷:再生障礙性貧血。




     治則:健脾舒肝,清肺和胃,溫腎潛陽,滋益精血。處方:雲茯苓9克、炒白朮9克、炒杭芍15克、上肉桂6克、生地炭30克、全當歸12克、炒杏仁9克、山萸肉15克、法半夏9克、復盆子15克、貢阿膠9克(烊化)、煆磁石12克、柏葉炭12克、北沙參12克、制附片9克、炒乾薑9克、紅人蔘9克(另煎)、三七粉3克(分兩次沖服)。




     服藥30劑後,精神好轉,食納增加。隨症加減用藥,輸血5次1000毫升。住院11個月,無明顯不適。查血:血色素7.9%,網織紅細胞1.2%,紅細胞401萬/mm3,白細胞7700 /mm3,血小板6.5萬/ mm3。血常規基本正常,12月29日出院。八年後來院複查。自訴飲食正常,精神好,能勝任工作。查血:紅細胞550萬/ mm3,血紅蛋白13.5%,網織紅細胞0.8%,血小板8.6萬/ mm3,白細胞10800/ mm3,淋巴37%,單核3%,脈細濡,右關寸較大,舌苔白、根膩。處方:(治療方法/用藥處方/診療技術/經驗,已屏蔽,需要了解,請聯繫服務中心,以便我們為您服務。)後隨訪,體健如常人。




    按:先師善治再生障礙性貧血。他認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屬中醫血虛勞損證,系因脾腎虛寒,中氣不健,化源不足,肝脾不升,肺胃不降,陽浮於上,陰沉於下,氣血生化匱乏所致。黃元御曰:「血源於腎統於脾,藏於肝,注於心。氣源於胃,藏於肺,納於腎。腎主骨,骨生髓,髓為血之源」。麻瑞亭以此論作為治療血虛勞損之機理,確立「健脾暖腎,滋肝養血,益氣和胃,斂肺降逆,益精填髓」之治療原則。




    名醫麻瑞亭一生講究臨床實效,在臨床實踐中探索出的「下氣湯」,因人因病化裁,治療70多種常見雜症和疑難病,獨俱慧眼,療效可靠,經得起重複驗證,難能可貴,值得倡導和讚頌。




可以解決90%的失眠問題,提高睡眠質量



糖尿病治療儀是糖尿病終極方案


王四進經方講座-1-前言



王四進經方講座-2-四聖心源(上)


王四進經方講座-3-四聖心源(下)


王四進經方講座-4-五行生剋


王四進經方講座-5-五行生剋


王四進經方講座-6-五行生剋


王四進經方講座-7-疾病的傳變規律


王四進經方講座-8-肺


王四進經方講座-9-膽囊,皮膚病,肺病


王四進經方講座-10-月經,慢性闌尾炎


王四進經方講座-11-五味氣化根源


王四進經方講座-12-肝


王四進經方講座-13-五味根源 糟粕傳導


王四進經方講座-14-心臟



王四進經方講座-15-六氣解


王四進經方講座-16-六氣解


王四進經方講座-17-六氣解之厥陰


王四進經方講座-18-六氣解之少陰


王四進經方講座-19-六氣解之少陽


王四進經方講座-20-六氣解之少陽


王四進經方講座-21-六氣解之太陰濕土


王四進經方講座-22-陽明證


王四進經方講座-23-陽明證


王四進經方講座-24-太陽證


王四進經方講座-25-太陽證及經氣的對化與自衡


王四進經方講座-26-厥陰風木和少陽相火之間的對化關係


王四進經方講座-27-脈法解


王四進經方講座-28-《脈法》《揆度》三部九候脈法


王四進經方講座-29-二十四脈之浮沉


王四進經方講座-30-《輔行訣》對脈法的理解及十八個用脈


王四進經方講座-31-不能只講什麼脈主什麼病


王四進經方講座-32-湯液經法盡要之妙,學者能諳於此,醫道畢矣!


王四進經方講座-33-輔行訣之虛實補瀉


王四進經方講座-34-輔行訣之體用氣味化合關係


王四進經方講座-35-輔行訣之陶弘景的五勞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36-輔行訣之合化調平法及五除法(並行除病法)


王四進經方講座-37-輔行訣之五瀉心湯與痞證,除滯法


王四進經方講座-38-輔行訣之甘咸除燥法,酸甘除逆法,真武湯證,豬苓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39-輔行訣之酸苦除煩法;黃連阿膠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0-輔行訣之救誤湯;排膿散;桔梗甘草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1-輔行訣之心下痞;大黃黃連瀉心湯;救誤瀉脾湯;救誤小瀉肺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2-輔行訣之大補心湯;大補脾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3-輔行訣之救誤五大瀉湯;大瀉肝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4-輔行訣之救誤大瀉心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5-輔行訣之救誤大瀉肺湯金;救誤大瀉腎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6-太陽經的癥狀;輔行訣之大補肝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7-輔行訣之五臟用藥法要大補湯別集:痹厥者方


王四進經方講座-48-輔行訣之五勞方,建中補脾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49-輔行訣之固元補腎湯;瓜蔞薤白湯;外感天行六神方


王四進經方講座-50-輔行訣之黃芪建中湯,小陰旦湯治天行病


王四進經方講座-51-脈症病治:青光眼;脂肪肝


王四進經方講座-52-白虎湯;小朱鳥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53-大小朱鳥湯;小玄武湯;大玄武湯;


王四進經方講座-54-輔行訣之急救方


王四進經方講座-55-老中醫蔡長福:太陽病和人體的關係


王四進經方講座-56-足太陽膀胱經的循行路線;陽明證


王四進經方講座-57-脾陰虧血糖低;太陰陽明:陽明濕熱:茵陳蒿湯證


王四進經方講座-58-四聖心源:勞傷解;中氣升降生陰陽


王四進經方講座-59-神葯甘草


王四進經方講座-60-神葯白朮


王四進經方講座-61-四聖心源勞傷解:陰虛陽虛


王四進經方講座-62-四聖心源勞傷解:精神


164首經典常用方劑歌訣,送給熱愛中醫的你


首批100個經典名方目錄問世


《黃煌經方使用手冊》方劑加減匯總


經方與時方思維特點的比較


使用經方就可以做到一劑知,二劑已的境界了。


黃煌教授兒科經方(精彩,絕對收藏!)


李可:我用一個經方治好了100多例抑鬱症


疾病的根源 - 中醫精髓


中醫博士劉力紅:中醫是如何認識健康與疾病的


中醫博士劉力紅:告訴你「疾」和「病」有什麼不一樣!


神奇的治病方法 - 惡念傷害自己也傷害他人,善念反之


神奇的治病方法 - 壞情緒是一切疾病的總根源


神奇的治病方法 - 性格決定命運


火速擴散!一個萬病總治的神奇療法!!!


國學堂之梁冬對話劉力紅:心性與疾病


劉力紅:同吃一鍋飯,為啥有人缺營養有人不缺?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神醫大咖 群聊 子宮肌瘤
【健康覺醒】《我不是葯神》的誅心七問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