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混戰,為求職付費其實是為焦慮埋單
就業季,多焦慮。對於畢業生來說,秋天是一場混戰。
近日,澎湃新聞調查揭開了一些靠製造焦慮獲取利益的求職公號和平台。他們漫天傳播招聘消息、未曾接觸的筆試題目,以及渲染淘汰率極高的群面、壓力面……從而營造從大學生到「社會人」所面臨的諸多困境並刺激求職者進一步加大焦慮感,從而通過付費緩解壓力。
報道顯示,在23個更偏向於應屆生的春招、秋招增值服務類公號中,儘管用戶定位上有所差異,但運營模式高度一致——資訊更新+資料放送+社群運營+付費項目。
在當下,說「焦慮就是金錢」更有現實既視感。滿滿的套路,源於社會普遍焦慮,以及越來越不自信的求職者。從這一固定運營模式我們可以發現,這本身就是充滿陷阱的「釣魚式」服務,先是用各種諮詢吸引眼球,繼而用免費資料循循善誘,然後以賣點忽悠加群,最後在「總有一款焦慮適合你」的既定情景模式里,你乖乖掏出金錢為所謂的知識埋單。這就是公號平台的營銷服務高明之處,不斷去尋找並刺激求職者的薄弱點和情緒點,完成對「人無完人」的商業化表達。
我們都知道,焦慮的本質是恐懼與不安,是一種失落的情緒和最原始的自我評價體系,是與客觀世界不斷發生碰撞後,因持續受挫而形成的否定性的自我壓抑。這種焦慮表現在求職時,就是一種對於不確定性表現出的恐慌和不安。或者說,也是一種信息焦慮,是個人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只能淺層吸收或難以吸收的一種心理恐慌,迫切渴望有人能為之進行更為精準的信息解讀。
正是洞穿了這種求職者的焦慮感,商家平台才不遺餘力地巧立名目、製造恐慌、放大焦慮,其目的不在於為求職者掃清求職路上的「攔路虎」,而只是為了利益。
企業不是傻子,不會因為精彩而程式化的面試而錄用一個人,這種經過培訓和填鴨式塑造的求職者,更多的是「紙老虎」。一個求職者的素養是平時養成的,在校不努力,妄想一夜成型,哪裡會有這樣的捷徑,若有,必然是商家「善意滿滿」的套路。
況且,求職時展現的自信和氣魄,是知識積累的厚度和人生閱歷的廣度。俗話說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不去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社會,了解職場,了解行業,就會被吸入畢業焦慮的漩渦。
或許,對於年輕人,更需要一些「佛系」心態。不管是求職、工作還是生活,鋪天蓋地的壓力讓人喘不上氣,可面對現實的飛速氣流,如果不「佛系」一些,可能就會被擊垮。都說好心態是成功的開始,當我們能夠正視現實,以平和、堅韌的心態去面對未知時,我們就不那麼焦慮了。自然就能明辨並理智面對各種付費平台,哪些是真正需要的,哪些於我們而言毫無意義,就能避免我們因焦慮成了商家牟利的工具,成為他們爭相揮舞鐮刀待割的韭菜。
但這種套路化的營銷服務還需要明確的法律法規約束和有效的市場矯正,畢竟這其中是否涉嫌詐騙或者其他違法行為,求職者無法辨認。也只有在一個健康的服務方和需求方共同構建的生存空間,各種焦慮和販賣焦慮的商業行為才會減少。
※中國機構領跑「自然指數2018上升之星」榜單
※香港與內地簽署創科合作綱領性文件及聯合資助研發協議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