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報探討新時代兩棲作戰:合計十一項深刻變革
原標題:軍報探討新時代兩棲作戰:合計十一項深刻變革
隨著時代發展,兩棲作戰正發生深刻變革,作戰功用由「大規模登陸」向「小規模特戰」轉變;作戰要求由「搶灘建場」向「打點控場」轉變;作戰空間由「陸海空」三維向「陸海空天電心網」全維轉變;作戰重心由「陸上作戰」向「海空優勢」轉變;作戰指揮由「計劃概略指揮」向「動態精準指揮」轉變;作戰編組由「數量規模型」向「精幹多能型」轉變;作戰行動由「點線面」線式推進向全縱深「遍地開花」轉變;作戰方式由「有人化、信息化」向「無人化、智能化」轉變;裝備體系由「突破岸灘防禦」到「保障艦到目標機動」轉變;部署模式由「臨時應急部署」到「前沿常態部署」轉變;作戰支援保障由建立陸上「灘頭堡」向建立海上「浮動基地」轉變。 兩棲作戰,是兩棲部隊從海上發起,向海岸或島礁實施兵力投送的進攻作戰,是一種在現代戰爭中廣泛使用的傳統作戰樣式,也是一種時空跨度大、影響因素多、組織實施複雜的特殊作戰樣式。隨著科技進步和武器裝備的發展,戰場環境的變化,戰爭實踐和作戰理論的牽引,現代兩棲作戰無論在作戰理念、武器裝備、戰場空間,還是在作戰方式、力量結構、作戰指揮等都發生了深刻變革,體現出一系列新的變化和發展趨勢。
(一)
作戰功用由「大規模登陸」向「小規模特戰」轉變。傳統兩棲作戰,由於裝備發展水平限制,需要依靠大規模輸送兵力搶灘建場、爭奪要地,達成作戰優勢,實現作戰目的。未來兩棲作戰,由於各國都難以承擔大規模兩棲作戰帶來的巨大消耗,將主要謀求有限目標奪占、重心精確打擊、「象徵性佔領」,甚至「威懾性突襲」,來實現「作戰收益」,發生大規模兩棲登陸的可能性將逐漸降低。兩棲作戰力量由於其特有的快速反應能力及機動靈活性,擔負非戰爭軍事任務、特種作戰、瀕海區軍事介入等小規模兩棲作戰行動的比例將逐步增多。
作戰要求由「搶灘建場」向「打點控場」轉變。傳統兩棲作戰,雖然有集結裝載、海上航渡、突擊上陸和鞏固擴大登陸場等多個作戰階段,但其核心目的是搶灘建場,為保障後續力量由海向陸發展縱深進攻創造有利條件。兩棲作戰的戰鬥、戰役和戰略目的存在明顯的遞進性,戰略目的的達成是不同層次戰役戰術目的的累加。未來的兩棲作戰,很可能只需要通過打擊和奪控敵占島嶼的核心目標以達成控制登陸場的目的,兩棲作戰的戰鬥、戰役、戰略目的更加趨於重合,戰鬥的獨立性減少、關聯性更強,往往關鍵節點上的兩棲戰鬥,將決定整個兩棲作戰的勝負。
作戰空間由「陸海空」三維向「陸海空天電心網」全維轉變。傳統兩棲作戰,戰場空間主要局限於登陸部隊裝載和上陸的陸地、海岸,兩棲編隊航渡、展開的海區及其上空。未來兩棲作戰,將從島岸、陸上、海上、天空,到深海、臨近空間、外層空間,乃至電磁空間、心理空間、網路空間等全維戰場同時展開,物理可見的制空制海作戰、對岸火力打擊、突擊上陸行動等,背後是電子戰、網路戰、心理戰的角逐,一次戰術級的兩棲作戰行動都可得到整個國家各空間領域的戰略支援,空間對抗將異常激烈。
作戰重心由「陸上作戰」向「海空優勢」轉變。為達成搶佔灘頭陣地、影響陸上態勢的目的,傳統兩棲作戰雖然也強調先期海空作戰的作用,但主要依靠登陸部隊裝備的直升機、坦克、步戰車等裝備進行陸上要域的爭奪來達成作戰目的,陸戰能力是整個兩棲作戰的核心和根本,直接影響著戰爭勝負。未來兩棲作戰,由於輸送方式、戰場感知、指揮方式、打擊手段的變化,攻城略地、維持海岸卸載區的戰略訴求減少,作戰規模將趨於小型化發展,拉鋸戰式的陸上爭奪重要性逐漸下降,獲取和維持海空優勢,以控制要點目標和節點的重要性逐步上升。
(二)
作戰指揮由「計劃概略指揮」向「動態精準指揮」轉變。傳統兩棲作戰指揮,指揮層級多、關係轉換頻繁、臨機調控難,對作戰計劃的周密性和指揮員的指揮經驗要求高。未來兩棲作戰,是大數據支撐下的動態精準指揮,作戰籌劃將充分依託智能化決策系統,通過將戰場上海量數據信息進行融合分析處理,形成近實時的戰場情報和戰場態勢圖供指揮員決策,實現「腦機融合」,將信息優勢轉化為決策優勢。同時,指揮員依據實時戰場態勢變化和作戰效果評估,迅速調整作戰節奏、力量部署和行動方案,臨機處置突發情況,精準調控兩棲作戰進程。
作戰編組由「數量規模型」向「精幹多能型」轉變。傳統兩棲作戰編組是一種基於協同作戰的功能組合式編組,規模大、要素全。未來兩棲作戰,將是基於體系支撐的聯合作戰,強調以目標為中心,按需匹配編組作戰力量,力求形成一支高度合成、功能聚合、精幹高效、保障高效的兩棲作戰力量,確保作戰資源的最優化利用。同時,還將根據遂行任務的需要進行模塊化組合,具備不同的兩棲作戰能力,實現「規模可變、功能多樣、持續作戰、兼容性強以及遠征作戰」的目的。
作戰行動由「點線面」線式推進向全縱深「遍地開花」轉變。傳統兩棲作戰基本遵循由海向陸、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推進的「線式」作戰模式。首先在奪取戰場控制權的基礎上,登陸兵突擊上陸和奪取水際灘頭,然後向縱深發展進攻,建立登陸場。整個行動過程呈現出海陸兩個比較明顯的階段。未來兩棲作戰則將完全擺脫由前到後、漸進發展的模式,消除涇渭分明的海陸戰場界線,實施全縱深立體作戰。作戰初始就緊緊圍繞快速達成目的的需要,將與作戰目的相關的整個登陸區域納入直接攻擊範圍,運用速度、火力和信息優勢,以聯合火力打擊為依託,以一體化信息作戰為保障,採取快節奏多點攻擊的方式,對重要目標實施立體攻擊,全縱深「遍地開花」,破擊敵抗登陸防禦體系。
作戰方式由「有人化、信息化」向「無人化、智能化」轉變。傳統兩棲作戰,無論是依託登陸艦船、氣墊艇、直升機、兩棲車輛的快速突擊上陸,還是以「感測器到射手的無縫鏈接」為特點的信息火力精確打擊,都強調依託有人裝備和信息技術優勢達成作戰目的。未來兩棲作戰,除先進登陸工具的使用外,將依託泛在雲聯基礎網路與聯合作戰網路的智能決策,「無人化」武器裝備執行作戰任務將成為主流。使用無人駕駛航空部隊用於兩棲作戰先期火力打擊和戰果評估;使用無人駕駛潛艇、水下機器人等實施登陸海灘進行水下偵察和水下排障等;使用無人機蜂群實施直前「飽和式突防、分散式殺傷和先導式突擊」;使用機器人實施近距突擊、障礙排除和目標引導,等等,這些都將在未來兩棲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為實現以目標為中心的兩棲作戰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三)
裝備體系由「突破岸灘防禦」到「保障艦到目標機動」轉變。傳統兩棲作戰裝備立足突破敵海岸防禦體系,主要發展登陸艦艇、兩棲裝甲車、艦載火力支援裝備、登陸兵作戰裝備為主。未來兩棲作戰,為實現「艦到目標機動」,在裝備體系建設上,一是發展大型兩棲攻擊艦、綜合船塢登陸艦,及其配套艦載中型氣墊艇、重型運輸直升機、傾轉翼飛機等新型投送裝備,確保成建制輸送兵力裝備,快速機動至敵岸內陸目標;二是發展艦載對陸巡航導彈、遠程精確制導炮彈、短距垂直起降飛機等超視距海空火力打擊裝備,襲擊敵方縱深重要目標,打亂其岸防整體部署,掩護輸送兵力快速向目標機動;三是發展機載化輕型戰車和察打一體無人機、智能化作戰機器人、水下無人作戰系統等,滿足中低強度區域控制和力量快速投送需要。
部署模式由「臨時應急部署」到「前沿常態部署」轉變。傳統兩棲作戰,通常根據作戰任務需要,臨時部署兩棲編隊赴任務區域作戰,主要採取「岸-艦-岸」的力量投送模式。未來兩棲作戰,類似美軍發展海上遠征打擊大隊,打造「海上基地」,在海上重要方向前沿保持數支精幹頂用的兩棲作戰力量將成為新常態。該力量具備較強的跨海快速投送能力、空地一體突擊能力、多域特種作戰能力、綜合信息攻防能力和海上獨立作戰能力,平時執行低強度打擊和非戰爭軍事行動,戰時利用「前沿存在、快速反應」優勢,實現由海向目標的力量投送。
作戰支援保障由建立陸上「灘頭堡」向建立海上「浮動基地」轉變。傳統兩棲作戰,特彆強調由登陸部隊建立陸上灘頭陣地,鞏固和發展登陸場,並將其視為能否取得突擊上陸成功的關鍵。而未來兩棲作戰更加強調海基的指揮控制、後勤以及火力支援的重要性,要求把海洋看作是登陸作戰的基本機動區域,建立海上「浮動基地」,通過先進的情報信息系統,使登陸部隊指揮所在海上即可進行有效的指揮;通過有力的海基火力支援,大大提高登陸部隊機動的自由度,組成更加實用、更加輕便、更加有效的戰鬥隊形;通過把登陸母艦作為浮動支援平台,利用艦載氣墊艇和直升機的運輸能力和機動性,為登陸部隊提供快速直接的後勤裝備保障。
TAG:朱可夫斯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