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胖是因為吃得多,吃得多是因為胖

胖是因為吃得多,吃得多是因為胖

有這樣一個小段子:一個瘦子問胖子:「你為什麼長得胖?」胖子回答:「因為我吃得多。」瘦子又問胖子:「你為什麼吃得多?」胖子回答:「因為我長得胖。」很多人聽到這個段子不免啞然失笑,胖子的回答雖然理直氣壯,說了卻跟沒說一樣。這種毫無用處的論證方式,屬於邏輯謬誤中的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 用自身證明自身

循環論證,是指用來證明論題的論據本身的真實性要依靠論題來證明的邏輯謬誤。當辯論者為支持某項主張所提供的根據,其實是同一主張換湯不換藥的重複時,就進入了「循環論證」。換句話說,在循環論證中,論證的前提就是論證的結論,表現在形式上就是用自身證明自身。

幾年前有部熱播電視劇叫《士兵突擊》,王寶強飾演的許三多有句回答流傳甚廣:「好好活就是干有意義的事,干有意義的事就是好好活!」這句憨厚的回答傳遞出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有非常正面的意義。不過在邏輯上,這一陳述卻是典型的循環論證。

循環論證的推論過程構成一個封閉鏈環,有的鏈環,像上面這個論證都很短,讓人一眼就看穿;有的鏈環則很長,人們被繞糊塗了,但不管其中間環節有多少,其最後的結論也就是最初的理由,它猶如一個在原地打轉的車輪,沒有進展,所以又稱之為「無進展」的謬誤。

例如,魯迅在《論辯的魂靈》中有這樣一段議論:「我罵你是賣國賊,所以我是愛國者。愛國者的話是有價值的,所以我的話是不錯的。我的話既然不錯,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這段議論的結論「你就是賣國賊無疑了」是從「我的話不錯」推出的,而「我的話」指的就是「我罵你是賣國賊」這句話。在這裡,「你是賣國賊」既是需要證明的結論,又是被預先假定為真的前提。

還有一種比較隱蔽的循環論證,如果不細想還真看不出來。例如:1968年尼克松在一次講演中說:「美國已經向越南派出了54萬軍隊,所以不能撤軍,要打到底。」這意思無非是說:因為美國已經深深捲入了越戰,所以必須繼續捲入越戰。這就陷入了互相作證這種循環之中。

科學史上的循環論證案例

循環論證有時並非出自有意的詭辯,其實在科學研究中,無意中陷入循環論證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不熟悉物理學史的讀者也許會倍感詫異,其中最為著名的一例來自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

牛頓在17世紀創立古典力學體系的時候,由於受了波義耳定律(密閉空間內,一定量的空氣的壓強p與體積v的乘積pv為常量)的啟發,將質量定義為:用物體的密度ρ和體積v的乘積ρv來量度的該物體中所含的物質的量。這一經典定義在古典力學統治物理學的200多年中,一直被廣泛使用。

直到1883年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提出質疑。他正確地指出,牛頓給出的質量的經典定義陷入了邏輯上的循環論證。這很容易就能看出:質量以密度來定義,而密度也只能用單位體積中的質量來定義。顯然,質量與密度本質上其實是一回事,有了密度的定義,那質量的定義也就包含其中了。

令人大惑不解的是,為什麼顯而易見的錯誤持續達200多年之久?直到19世紀末馬赫出版其《力學》之前,居然沒有一個人對牛頓的定義提出過質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飛機上的「小尾巴」是什麼?
月球人的艱難生活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