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病要好的快,須用三兩三」——流傳民間的「三兩三」秘方,為何治頭痛那麼神奇?

「病要好的快,須用三兩三」——流傳民間的「三兩三」秘方,為何治頭痛那麼神奇?

小編導讀

最近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里,都有娘娘患上「頭疼症」「頭風」的情節。對於這種頑固反覆發作的頭痛,有個流傳甚廣的傳奇方子「三兩三」久負盛名。「三兩三」亦稱「三兩三錢三」,是民間驗方名,因方劑分量而命名。名為「三兩三」的方劑大都屬於秘傳,多捷效,一般掌握在民間醫師手裡,草藥醫掌握的更多,所以在群眾中流傳這樣一句話,「病要好的快,須用三兩三」,可見群眾對「三兩三」的評價甚高。這個奇方牛在何處?如何運用?方義何解?一起來看本文——

「首風三兩三」是袁國華先生所傳,由宋孝志先生整理髮表於1962年第2期《廣東中醫》雜誌:

首風三兩三

發病有時得頭痛或偏頭痛是臨床上常見的頑固性病證,不易根治,如果氣候有變化,或將要起大風時,先一日必出現劇烈頭疼,正如《素問·風論》所說:「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至其風日,則病少愈。」

麻黃(打碎,去節,先煎,去上沫)30g,桂枝(去皮)30g,罌粟殼30g,甘草9g。痛偏於左,加龍膽草1g;痛偏於右,加雙鉤藤1g;頭痛不偏,加陳細茶1g。

(1) 煎服法:用水四碗,先煎麻黃,沸後去凈沫(或連水都去掉),再用600mL水納諸葯同煎,取水240mL,分溫作三服。一服痛已,即止後服。

(2) 禁忌:服藥六日內禁生冷、油膩、魚腥酸辣;36日內禁房事,男女同法。

本方劑量不可減輕試用,否則患者容易產生抗藥性,以後再足分量亦不生效。

(3) 注意事項:麻黃必須打碎,去節,先煎,去上沫,或去頭煎,桂枝必須去皮,不然會有鼻衄的後果。

(4) 頭痛的原因:頭痛、偏頭痛久而不愈的主要原因是風寒入於骨髓,一般性頭痛,其痛不會逾月的。

正如《素問·奇病論》中說:「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又如《素問·風論》中所說:「風氣循風府而上,則為腦風……新沭中風,則為首風。」

(5) 法則:祛風逐寒為主。

(6) 方解:凡風寒之邪,皆由皮毛而入,故必使之從皮毛而出。本方麻黃散寒,桂枝祛風,更以罌粟殼固表止痛,甘草和中。痛偏於左者,為肝氣上逆,用龍膽草瀉肝火;偏於右者,為肺失清肅,以雙鉤藤平肝風(左右以先天八卦定位:左為震木為肝;右為兌金為肺)。陳細茶解結止痛,服之鮮有不效者。輕者一服即愈,重者二劑必愈。如服一劑不效,不可再服。因尚有不屬於風寒入里之頭痛,如梅毒蘊結、胃熱熏蒸等就不是本方所治療的。

《傷寒明理論》云:「傷寒頭痛,何以明之?頭痛謂邪氣外在經絡,上攻於頭所致也。《難經》曰:『三陽經受風寒,伏留而不去,則名厥頭痛。』言三陽之經上於頭爾。然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何者?以太陽之經起於目內眥,上額交顛,上入絡腦,經所謂太陽受病者,頭項痛,腰脊強。又曰:『七日病衰,頭痛少愈。』雖然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但不若太陽之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傷寒也,麻黃湯主之。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中風也,桂枝湯主之。雖有傷寒,六七日不大便,頭痛有熱者,而與調胃承氣湯下之者。又云:『若小便清者,知熱不在里,仍在表也,當與桂枝湯。以頭痛未去,雖不大便六七日,其小便清者,猶為在表,是知頭痛屬乎表者明矣。』頭痛一切屬三陽經也。而陰病亦有頭痛乎?太陰、少陰二經之脈,皆上至頸、胸中而還,不上循頭,則無頭痛之證。惟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日上出額,與督脈會於顛,病亦有頭痛。經曰乾嘔,頭痛,吐涎沫者,吳茱萸湯主之者是矣。

夫頭者精明之府也,神明居之,小小邪氣作而為頭痛者,必曰發散而可也。其或痛甚,入連於腦,而手足寒者,又為真病,豈能發散而已哉。嗚呼!頭痛為外疾猶有不可治者,又矧臟腑之疾乎。」

這裡明確指出了:傷寒頭痛者,太陽專主也,雖然陽明、少陽亦有頭痛,不若太陽之專主也。蓋太陽為病屬表,而頭痛專為主表證雖有風寒之不同,必待發散而後已。是知頭痛屬乎表者明矣,頭痛一切屬三陽經也。而厥陰之頭痛及真頭痛與傷寒頭痛不同,不在首風三兩三治療範圍之內,讀者當明鑒。

END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選自《從經方廟堂到民間江湖——一個青年中醫之路》(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黎崇裕著),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及文中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引用不當,請聯繫刪除。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悅讀中醫 的精彩文章:

常年不愈牛皮癬,或許因為肝鬱脾虛,健運中焦是關鍵!
耳鳴的「死穴」,學一招打通耳道

TAG:悅讀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