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列平教授沒有獲諾獎,冤枉嗎?

陳列平教授沒有獲諾獎,冤枉嗎?

綜合自網路

哲學園鳴謝

2018 年 10 月 1 日,北京時間 17 時 30 分許, 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因為在腫瘤免疫領域做出的貢獻,榮獲 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ison)和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是美國著名免疫學家,美國得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學研究平台負責人、免疫學教授。艾利森被認為是分離出T細胞抗原(T-cell antigen)複合物蛋白的第一人,他同時發現,如果可以暫時抑制T細胞表面表達的CTLA-4這一免疫系統「分子剎車」的活性,就能提高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攻擊性,從而縮小腫瘤的體積。他對T細胞發育和激活,以及及免疫系統「剎車」的卓越研究,為癌症治療開創了全新的免疫治療思路——釋放免疫系統自身的能力來攻擊腫瘤。

艾利森1948年8月7日出生於美國得克薩斯州,在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獲微生物學學士學位,後又獲生命科學博士學位。他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2014年,他獲生命科學突破獎、唐獎生物技術醫藥獎、霍維茨獎、蓋爾德納國際獎、哈維獎。2015年,艾利森獲得有「諾獎風向標」之稱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研究獎。

本庶佑(Tasuku Honjo)日本免疫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現任京都大學高等研究院特別教授。

1942年1月27日,本庶佑出生於日本京都府。1975年取得京都大學醫學博士學位。完成學業後,本庶曾在京都大學、東京大學醫學部任助手。此一時間,他也兼任了美國卡內基研究所、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客座研究員,在許多美國研究機關以客座身份活動。1984年開始在京大專職,擔任了京都大學基因實驗設施的負責人。此後數十年,他又擔任過弘前大學教授、京大研究科長、醫學部學部長等職。2005年開始轉為京大教授。本庶教授建立了免疫球蛋白類型轉換的基本概念框架,他提出了一個解釋抗體基因在模式轉換中變化的模型。1992年,本庶首先鑒定PD-1為活化T淋巴細胞上的誘導型基因,這一發現為PD-1阻斷建立癌症免疫治療原理做出了重大貢獻,曾在2013年被《Science》評為年度十大科學突破之首。(來源:科研圈)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不倫不類,因為沒有陳列平

作者:耶魯 王俊博士

今年的Nobel(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給得非常不倫不類,我感到非常不公正,也為陳列平教授鳴不平。理由如下:

1. 如果是因為發現基因得獎,那發現CTLA-4的是Pierre Goldstein ,發現PD1的是Honjo, 發現PD-L1的是陳教授。而PD-1之所以和其他immune inhibitory receptors ,比如CTLA-4,LAG3/Tim3不一樣的地方,是其配體在腫瘤微環境的調控作用,這點是其最特別的地方。

2. 如果是因為發現新基因/pathway在腫瘤的治療作用得獎。那發現CTLA-4抗體腫瘤治療作用的是Allison,發現PD-L1/PD1途徑抗體治療作用的是陳教授,這點從文章和專利都有很多的證據。東大做了一點點腫瘤的工作,比陳教授都晚,而且Honjo只是掛名,這些工作還是東大另一個教授minato做的。

3. 真正把PD1/PDL1 連在一起,發現interaction的不是Freeman,是Clive wood,後者因為種種原因,其貢獻不為人所知。

4. 得獎理由是」for the discovery of cancer therapy on negative regulation of inhibitory pathways」 聽起來有點像第二點,但給的卻是不倫不類的人物組合。

5. 如果是考慮到給第三個人,可能造成給不了Freeman,有衝突。但因為發現interaction的是Wood,我覺得衝突應該不存在。當然也有朋友提到可能是最近瑞典中國遊客事件的影響,這個有點扯,但是也不是沒可能。

6. 恭喜Allison和Honjo, 他們都是免疫領域的先驅。Allison codiscovered TCR, Honjo 還是AID的發現者。而陳教授是腫瘤免疫領域的先驅,給腫瘤免疫免疫調節分子的獎不給陳教授,是Nobel prize Committe的重大失誤。當年TLR的獎漏掉了同在耶魯的Ruslan, DNA 結構的獎漏掉了女性科學家Franklin , 他們的貢獻,值得稱道。

7. 由衷感謝陳教授在腫瘤免疫領域三十年的踏實辛勤的耕耘。他是這個領域真正做出最有創造工作的科學家之一。從1992年第一次把B7分子引入腫瘤治療,到發現4-BB, PD-L1/PD1, B7-H2/3/4, VISTA(PD-1H), LIGHT,RELT, B7-H5/CD28H,以及後續很多新分子新途徑的抗腫瘤功能。毫不誇張的講,陳教授奠定了腫瘤免疫免疫調節分子領域半個江山!這點也是獨一無二的。這些貢獻遠遠不止PD1/PDL1,拯救了無數腫瘤患者,也遠遠大於這個獎本身。(來源:上海虹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華人被漏掉?

北京時間 10 月 1 日下午 5 點 30 分,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正式揭曉。70 歲的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以及 76 歲的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共享了這份殊榮。他們被授獎的理由是「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同時,他們將獲得 900 萬瑞典克朗的獎金(約合人民幣 695 萬元)。

其中,詹姆斯·艾利森是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作為癌症免疫療法先驅,艾利森博士已經把生理和醫學相關的獎項幾乎拿遍,唯一缺的就是諾貝爾獎。他 2014 年獲生命科學突破獎等大獎。2015 年,他因「發現並發展了一種單克隆抗體療法,促進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獲得拉斯克臨床醫學獎。據了解,他對免疫抑制分子的發現一方面拓展對免疫調控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極大革新了腫瘤免疫治療。

而本庶佑是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日本學士院會員。本庶佑教授於 1992 年發現 T 細胞抑制受體 PD-1,2013 年依此開創了「癌症免疫療法」。也因活化誘導胞苷脫氨酶的有關研究舉世聞名,曾獲得首屆唐獎生技醫藥獎等重要榮譽。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後,學界歡騰,但也有媒體和學者質疑該獎項遺漏了「在該領域作出同樣傑出貢獻的華人免疫學家」陳列平。

——諾獎看重「發現」而非「改良」

每年諾貝爾獎揭曉前夕,一份被認為有可能在各自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候選人名單也會發布。這份全球唯一使用量化數據進行預測的「引文桂冠獎」名單來自分析機構 Clarivate Analytics,分析師基於研究者所發表研究成果被全球同行引用的頻次和引文影響力,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

2018 年的候選人名單在昨天發布,被選中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共有三位科學家。分別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 Napoleone Ferrara、日本京都大學金久實(Minoru Kanehisa)和來自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 Solomon H. Snyder。

Ferrara 教授被選中的理由是發現了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他的工作促進了癌症和其他疾病中用於抑制血管生長的藥物的研發。金久實教授主要因為對生物信息學的貢獻,特別是對《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一書的完善與發展。而 Snyder 教授鑒定了許多神經遞質和精神藥物的受體,包括與鴉片製劑相關的腦感受器。他的見解已應用於許多常見處方葯的開發,例如用於控制疼痛的化合物。

自 2002 年開始,已經有 46 位「引文桂冠獎」得主獲得諾貝爾獎,而這一次,這份名單卻少見地無一命中。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周程認為,引文數量多的確可以說明研究結果的重要性,但還要考慮到研究的「原創性」。一般來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更強調「發現」、「發明」,而非在原本的基礎研究上「改良」。比方說,金久實教授對《京都基因與基因組百科全書》一書的完善與發展就屬於「改良」。

原創性研究是創新而空前的。在「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這條原創研究之路上,還有一枚遺珠。

——遺漏的名字

在 2018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結果出來後,有媒體和學者質疑該獎項遺漏了「在該領域作出同樣傑出貢獻的」華人免疫學家、耶魯大學腫瘤免疫中心主任陳列平。

陳列平教授

艾利森博士在接受 21 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目前許多醫藥公司都在臨床進行了大量的病患治療和研究,比如 BMS 和默沙東都有自己的計劃,不管是 CTLA-4 還是 PD-1 都是我們值得關注的點位。」PD-1 受體則是由另一位獲獎者本庶佑教授於 1992 年發現,而 PD-L1 配體則由陳列平教授於 1999 年發現。

艾利森博士是癌症免疫療法的先驅者,被認為是「免疫檢查點阻斷」概念的提出者。在上世紀 80 年代,艾利森博士在免疫 T 細胞上發現了一種被稱為 CTLA-4 的蛋白,它會幫助腫瘤細胞「逃離」T 細胞的攻擊。

PD-1 是 CTLA-4 的「後起之秀」,由本庶佑教授在 1992 年發現。但最初,這一發現並沒有為腫瘤免疫帶來波瀾,PD-1 這種程序性死亡受體在長達 7 年時間裡沒有被引起重視。直到 1999 年,本庶佑教授意外發現,敲除 PD-1 的小鼠都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炎。

同年,在美國梅奧醫學中心工作的陳列平教授獨立發現了 B7-H1(也就是現在為人所熟知的 PD-L1)可以抑制免疫反應。那個時候陳列平教授還不知道自己發現的 B7-H1 和本庶佑教授發現的 PD-1 是配體和受體的關係。後來本庶佑教授和來自哈佛大學醫學院的 Gordon Freeman 證實了 PD-L1(即 B7-H1)能和 PD-1 結合,從而抑制 T 細胞的繁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

2002 年,陳列平教授將 B7-H1 應用在腫瘤免疫方向。他發現 B7-H1 充當了腫瘤細胞的「盾牌」,可以免於 T 細胞的攻擊。2006 年,陳列平教授組織開展了 anti-PD1/PD-L1 抗體途徑的首次臨床試驗。所以,學術界逐漸認同,本庶佑教授發現的是 PD-1,陳列平教授發現的是 PD-L1(即 B7-H7),兩人是獨立發現的。

陳列平教授在癌症治療中發現 PD-1/PD-L1 信號通路,2013 年被《科學》雜誌評為當年最為重要的科學突破。

據了解,「癌症免疫療法」是通過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消滅癌細胞。而抑制 PD-1 則能夠活化 T 細胞,刺激生物體內免疫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癌症的目的。目前,抗 PD-1 癌症免疫治療已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獲得批准。這種治療革新了傳統的癌症治療,並被喻為感染性疾病中的青黴素。

很遺憾,雖然諾獎始終無法寫上所有英雄的名字,但科學家們為戰勝「眾病之王」癌症所做的全部努力,都值得為人們所銘記。

(來源: A級論文發表5k8徵稿網)

GESS-KT188

健康按摩披肩

全網歷史最低價

僅需418元

特惠截止10月07日23:59

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一位華人科學家成為「無冕之王」

作者:許超

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的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他們「發現負性免疫調節治療癌症的療法方面的貢獻」。在向這兩位科學家祝賀的同時,可能很多人並不知道,華人科學家、耶魯大學腫瘤中心腫瘤免疫部主任陳列平卻是目前腫瘤免疫療法中核心的PD-L1蛋白的發現者。

陳列平在發現細胞程序性死亡-1(PD-1)受體途徑中做出了傑出貢獻,2014年與其他3位免疫學家一起,共享了腫瘤免疫學界頂級大獎——威廉·科利獎,並在2016年獲得了美國免疫家學會史坦曼大獎。由此可以看出,陳列平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是巨大的。


為什麼今年的諾獎沒有這位華人科學家的身影?

其實,這在此前的多次學術界評獎中我們多少也能看到一絲跡象。在2014年,被認為是「全球最高學術類獎金(單項約合1000多萬人民幣)」的唐獎將首屆「生技醫藥獎」頒給了詹姆斯·艾利森和本庶佑,沒有陳列平的身影。2016年12月17日,由復旦大學和中植企業集團合作設立的科學獎——「復旦-中植科學獎」,將自己的第一個300萬人民幣獎金授予了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本庶佑,以表彰兩位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貢獻,陳列平同樣落選。

很多人對陳列平多次「出局」世界大獎感到非常的遺憾,因為這大大降低了陳列平在腫瘤免疫療法這項未來的治癌「明星」的貢獻度排名,同時也折射出華人科學家在國際學術圈的話語權依舊處於弱勢地位。

事情大致是這樣的,1992年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發現了PD-1,但是在之後的7年時間內沒有重大發現。直到1999年,本庶佑意外發現,敲除PD-1的小鼠都出現了明顯的關節炎,於是開始研究PD-1在自身免疫中的作用。同樣是在1999年,陳列平獨立發現了一種叫做B7-H1物質可以抑制免疫反應,而在陳列平發表關於B7-H1論文後10個月,本庶佑和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弗里曼證實了PD-L1(實際上就是陳列平發現的B7-H1)能和PD-1結合,從而抑制T細胞的繁殖和細胞因子的分泌。陳列平發現的B7-H1和本庶佑發現的PD-1是配體和受體的關係。因此,陳列平與本庶佑的發現應當是同等重要的,他們是獨立發現的。

如果這項發現只是停留在自身免疫方面,也許沒有引起這麼大的關注。2002年,陳列平發現B7-H1起到腫瘤免疫負調節的作用,從此便打開了另一個世界。正常情況下我們體內的免疫部隊(T細胞)在發現黑惡勢力時(比如腫瘤細胞),會出動部隊進行抓捕。但是黑惡勢力(腫瘤細胞)卻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有「保護傘」——B7-H1。腫瘤細胞會以一種欺騙的方式,使用它們表面這個可以結合PD-1蛋白結合的分子,放出「假消息」誘使T細胞提前「自殺」,從而使腫瘤細胞逃避免疫系統。而阻斷B7-H1就相當於打掉了黑惡勢力的「保護傘」,將腫瘤細胞繩之以法。陳列平首次揭示PD-L1/PD-1通路在腫瘤微環境免疫逃逸中的作用並首創以抗體阻斷PD-1/PD-L1通路治療癌症的方法。正因為陳列平的發現,才使得腫瘤免疫治療成為了未來腫瘤治療的一個「明星」方法。從這一方面說,今年的諾貝爾獎沒有陳列平確實有些遺憾甚至有點不公。

同時,在對於PD-1/PD-L1的命名上也對陳列平不利。由於兩位科學家是獨立發現的PD-1和B7-H1,在一段時間內這兩種一個基因的不同叫法幾乎同時出現在不同的論文中,而事實上這兩者是受體與配體的關係。本庶佑和費里曼在他們的論文中將自己發現的PD-1配體命名為PD-L1(實際上就是陳列平獨立發現的B7-H1)。後來,在以西方科學家主導話語權的學術界,慢慢地將B7-H1共識為PD-L1。這樣,在PD-1/PD-L1用於免疫治療的貢獻上,首先發現PD-1的本庶佑理所應當的排名靠前了。

當然,這些只是猜測,今年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沒有陳列平,真正的原因可能只有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知道了。但是陳列平在腫瘤免疫治療方面的貢獻卻應該被世人知道。(來源:山大生殖許超醫生)

諾獎解讀| 免疫抑制獲獎,為什麼沒有陳列平?

作者:張佳星

10月1日,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 Allison)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獲得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CTLA-4和PD-1是防「自殘」的

相關資料顯示——

獲獎者之一的詹姆斯·艾利森為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教授,他首次發現阻斷CTLA-4能夠激活免疫系統的T細胞,去攻擊癌細胞,他還首次研發出了用於免疫腫瘤療法的CTLA-4抗體。

詹姆斯·艾利森

第二位獲獎者本庶佑為日本京都大學教授,他首次發現PD-1是激活T淋巴細胞的誘導基因,其後續研究揭示了PD-1是免疫反應的負調節因子。

本庶佑

兩種蛋白的「剎車」機制

聽著有點迷糊?簡單說就是,他們分別發現了CTLA-4和PD-1。

這兩個字母差別很大的名詞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會湊在一起頒獎?

「他們都是免疫檢查點。」生物學者楊光華說,將這個名詞拆分出「免疫」「檢查點」兩個詞來看,會更好理解。「免疫」說明存在於免疫反應系統中,「檢查點」可以理解為交警設立的「檢查點」,體內細胞會被免疫系統巡查,對上了「暗號」就認為是「自家人」,放行;對不上「暗號」,就識別為「壞蛋」,才會啟動機體免疫反應,T淋巴細胞對癌細胞發起「圍攻」,消滅它們。可以理解為,PD-1或CTLA-4隻是機體進化出來防止淋巴細胞對機體內好細胞「自殘」的。

因此,很多免疫學專家將免疫的本質認定為是「自我」和「非我」的識別問題。

識別的「探頭」之一就是這些位於細胞膜上的免疫檢查點。此次諾獎獲得者詹姆斯·艾利森經過序列分析,在T細胞表面找到一種叫做CTLA-4的蛋白,而本庶佑正是在浩瀚的基因組中發現了在尋找啟動程序性死亡的基因的過程中,誤打誤撞發現PD-1基因在小鼠體內,起到了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

在千萬年的進化中,T細胞和癌細胞「智斗」頻繁。癌細胞比人類更早意識到「檢查點」的存在,進化出了「暗號」讓自己不被識別。

癌細胞上的暗號被稱為「配體」。例如,其中PD-1的配體是PDL-1,T細胞上的PD-1要來檢查癌細胞,癌細胞把PDL-1的小手伸出來,連連說「友軍友軍」,T細胞一驗證,就對它們睜一眼閉一眼了。

諾獎獲得者兩年前曾在上海領獎

資料顯示,2016年12月17日,第二屆「復旦科技創新論壇」暨第一屆「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在上海舉行。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以及日本免疫學家本庶佑因在人類腫瘤免疫治療方面做出的傑出貢獻獲頒首屆「復旦-中植科學獎」。每位獲獎者將獲得證書與獎盃,並共享300萬元人民幣獎金。

「復旦-中植科學獎」頒獎典禮

自2015年12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宣布黑色素瘤腦轉移由PD-1免疫檢查點抑製劑治癒後,免疫治療便被奉為抗癌「神器」。在2014年,PD-1抗體葯百時美施貴寶的「O」葯等獲美國FDA批准上市。在我國,多家企業2017年提出抗PD-1/PD-L1單抗品種(免疫治療藥物的一種)的上市申請。

2018年8月28日,中國大陸首個PD-1抑製劑正式開賣,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用上了期待已久的「O」葯。

但免疫治療藥物並不一定對所有患者有效。「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複雜,影響因素多樣,接受同樣治療後的患者的療效差異也非常巨大。」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此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這意味著免疫治療後,超進展、假性進展、不良反應都可能發生。臨床應用為科學家提出了「預判」免疫治療效果的要求。目前科學家的研究正是在尋找治療效果的預判依據,如生物標記物等。

接受化療的患兒 | Bill Branson/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免疫抑制獲諾獎獨缺陳列平

「很難過咱們華人科學家的傑出代表陳列平教授沒有獲獎。」諾獎揭曉一個小時後,一位學者發著這樣的感慨。

相關資料顯示,免疫學者、現任福建醫科大學免疫治療研究所所長、耶魯癌症中心免疫學部主任陳列平,1999年在腫瘤細胞表面發現PD-1的配體(PD-L1),隨後發現利用抗體可關閉PD-1/PD-L1通路,將免疫檢測點抑製劑引導向臨床試驗。

陳列平

葯明康德也在發表的諾獎解讀文章中指出:陳列平教授課題組在論文的摘要中富有前瞻性地寫道,「這些發現可能帶來基於T細胞的癌症免疫療法。」

「陳列平的貢獻是在腫瘤細胞和T細胞上。」 中美冠科生物技術(北京)有限公司毛冠平博士表示,他首先意識到這個發現能夠用來對付「癌症」。

淋巴T細胞電鏡掃描圖 | NIAID/NIH

毛冠平說,雖然獲獎者本庶佑教授,與其他兩位教授合作找到了PD-1的兩個配體PD-L1與PD-L2,並闡明了PD-1參與的信號通路,但研究工作被視為一個T細胞激活過程相關信號通路的發現,並沒有把這個細胞通路和腫瘤治療聯繫起來,也未意識到此方面的臨床應用價值。

「是本庶佑最早克隆了PD-1,但他當時不知道用它來進行免疫治療,」中國醫學科學院一位專家表示,本庶佑1992年克隆的PD-1,但他是在1999年陳列平克隆了PD-L1並嘗試在癌症免疫領域使用之後,才將其轉嚮應用的。是陳列平走出了應用的第一步。

「就像人類基因組測序一樣,一下子測出幾萬個基因,是不是這個計劃的領頭人應該獲得所有這些基因的相關諾獎呢?並不是。」有專家表示,找到的確很重要,但知道怎麼應用也很重要啊。所以有人說,本庶佑的確可以得諾獎,但有本庶佑就應該有陳列平。(來源:科技日報)

GESS-KT188

健康按摩披肩

全網歷史最低價

僅需418元

特惠截止10月07日23:5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弗洛伊德:強迫症的個人宗教
「好人」與「好公民」:一個政治倫理難題的亞里士多德解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