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在秋天裡忙什麼?
原標題:古代文人在秋天裡忙什麼?
◆◆◆
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
天氣不僅僅降溫而已,陰晴不定才是最惱人的!
讀過那麼多古人在秋天寫下的詩,你以為古人只會獃獃的宅在家裡寫詩嗎?
到了秋天,古人除了寫詩,還有其他事情要「忙」呢!
古人有雲,「桂魄初生秋露微」、「數樹深紅出淺黃」、「半江瑟瑟半江紅」、「暮雲收盡溢清寒」,還有「霜葉紅於二月花」、「雨晴籬菊初香」、「桂花成實向秋榮」……總之,秋天的滋味很美就對了。
由此可見古人品秋,不儘是「悲秋」,由於處境、心情、視角的不同,色調也不同。陶淵明「和澤周三春,清涼素秋節。露凝無游氛,天高肅景澈。」詩人讚賞秋色清澈秀雅、燦爛奇絕,大有勝過春光之意。他的那首「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把在秋光鄉野里悠然自在的心境描繪的千百年來讓人一直傾羨不已。
關於秋天的詩詞文句不勝枚舉,自古以來,人們喜愛秋天,讚美秋天,是因為秋天景色宜人,秋風,秋月,秋江,秋夜,秋樹,處處皆可入詩。
文人們逢秋必登高,登高必飲酒,飲酒必賦詩。作為普及率較高的秋遊活動,登高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燕京歲時記》有載昔日勝景:「提壺攜磕,出郭登高……賦詩飲酒,烤肉分糕,洵一時之快事也。」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最有名了,杜甫也寫過題為《登高》的名作。
唐代大詩人李白,不僅喜歡飲酒,也愛食蟹。他的《目下獨酌》之四結尾寫道:「蟹鰲即金液,糟丘是蓬萊。且須飲美酒,乘月醉高台」。宋朝大詩人蘇軾,平生嗜蟹,不僅有文章讚美,更有詩歌稱頌,甚至還提出過「但願有蟹無監州」的想法。
古人在在立秋這天還要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或「啃秋」。我覺得這說法的確有趣,咬一咬,秋天也就來了。
其實,這有送舊迎新的意思,也有養生的道理,人們相信立秋時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清除暑氣、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此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後,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來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二來品嘗新秋收成的米穀,以示慶祝。民間有「貼秋膘」的習俗,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然後多吃些營養,補充一下夏天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在古人居住的環境里,香可以凈化空氣,愉悅人們的心情;可辟邪驅疫,可驅寒;可驅蚊蟲,可除濕氣;可醒腦,可助眠……
卧室里、書房中、花園裡、客廳中,都少不了香的影子,在秋天,更少少不了它。
從五行角度來說,秋季氣候乾燥,肺氣旺盛,肝氣虛弱,脾胃易受影響。秋季陽氣漸收,陰氣生長,故保養體內陰氣成為首要任務,而養陰的關鍵在於防燥。
「龍腦」陽中有陰,在清除殘留暑氣方面也有很好的功效。《醫林纂要》中記載「龍腦「主散鬱火,能透骨除熱」。
南唐文學家韓熙載認為龍腦搭配秋天盛開的木犀,會有妙不可言的效果。韓熙載有五宜說:「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犀宜龍腦、酴醾宜瀋水、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蔔宜檀。」對花焚香,花不同,香亦有別。
古人賞菊、簪菊、種菊,甚至食菊。早在戰國時代,屈原的《離騷》就寫到:「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唐代元稹在《菊花》中如此描述:「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菊叢盈院,籬邊清幽,把斜日輕撫的秋光品賞得多麼甜蜜!
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品秋的方式獨樹一幟,喜歡「秋泳」。「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在盈盈秋水中徜徉,真的很享受。這方面我與他「英雄所見略同」。其實,秋天的江水已經很涼了,老王秋泳,在當時一定已經很「前衛」了。
蘇軾有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道出了古人愛秋的理由。只有在這個季節,山川能得到自然最豐富的色彩禮物,人們能得到大地最慷慨的物質饋贈。
此時,天高氣爽,山水澄明,蔬肥果熟,身心俱愜。無論是登高遠眺,採摘黃花,還是結伴入林,煮酒賞紅葉,無一不是風雅事。
當然了,除了賞花,古人也賞鳥。
劉禹錫就有這麼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簡單的內容,卻寫出了無盡的樂趣。
古代文人雅客平時就喜歡觸景生情,面對如此美景,更是不感嘆就對不住自己這文人的稱號了。所以漫步古詩百花園,只見詠秋詩奼紫嫣紅、爭奇鬥豔,令人目不暇接,隨意採擷幾朵,慢慢品讀,不知不覺已陶醉其中。
⊙版權聲明:圖文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投稿信箱:tg@weizy.cn(歡迎您原創投稿)
TAG:宋詞賞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