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袁世凱掉進的那個大坑
文:張鳴(知名學者,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1913年10月10日袁世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之後,各國駐華使節覲見合影
辛亥革命之後,革命的果實之所以如此順當地落在了袁世凱手裡,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精英們在清朝覆滅之後,期待一個明君型的強人。
而他們幾乎是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袁世凱。
袁世凱自己,那時倒沒有想做這樣的明君,他當時的期待,是做一個虛君之下的內閣總理大臣。也可以說,他更期待的體制,是君主立憲。但君主立憲和開明君主制之間,有何異同,他自己也不大清楚。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他覺得中國民智未開,搞不了共和。退一萬步說,即使做君主,也不是當下之事。清亡之後,遺老遺少們有人罵袁世凱是莽操之輩(王莽和曹操),鑒於袁世凱不是個讀書人,而且《三國演義》在清朝的大紅大紫,所以,他心儀曹操的可能性更大些,自己做一個權臣,就足夠了。
然而,形勢比人強。革命後的袁世凱,只能接受共和,做了總統。袁世凱不是一個守舊的冬烘,但有關西方政體的知識卻有限,怎麼做這個總統,他心裡也沒有數。如果按照慣性,他還是會像從前那樣操作政治,一邊學習西方,一邊操弄權術。說實話,他能怎麼做這個總統,不止取決於他自己,而且要看他周圍的人,他的幕僚,他的班底,他親近的人。
在晚清,袁世凱的幕僚和夾帶中,有全中國最傑出人才,有唐紹儀、蔡廷干這樣當年的留美幼童,有梁士詒這樣的理財高手,有楊度這樣立憲人和革命黨都公認的「曠世逸才」(袁世凱語),還有陸征祥、曹汝霖這樣的留學回來的政壇裏手。這些人,進入民國之後,不單是他的幕僚了,但還是他的智囊。連後來歸國的梁啟超,實際上一度也是他的智囊之一。
做總統之後,鑒於皇帝和總統之間的轉換,導致的權威失落,袁世凱一直在集權。趕走國民黨不算,他不僅迅速癱瘓了不聽話的國會,而且通過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權術和制度操作,把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在他自己的手裡。自己成了終身總統,原來在陸軍部的軍權,被大元帥統帥部給拿走,惹得自己的親信幹將段祺瑞十二分的不高興。內閣總理,變來變去,變成了總統幕僚長似的國務卿,而且給了他的老朋友,對共和也不在意的前清大官僚徐世昌。他甚至打算,像清朝那樣,把全國縣級長官的任免權,也收回來,只是因為遭到各地軍政長官的抵制,才沒有遂願。至於祭天,恢復尊孔等道德復辟,則更是不在話下。
在這一系列的集權操作中,袁世凱幾乎沒有受到他的智囊們的反對,全國主流知識界,也大體默不作聲。來自租界里國民黨人的反對聲,也稀稀落落。大家都期待著,一個集權的大總統,能給這個國家帶來奇蹟。
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在王朝崩塌的轉型時期,尤其是在需要用武力驅逐國民黨的情況下,袁世凱最倚重的力量,只能是軍人。
北洋的悍將,已經都派往各地,各地的軍人,無論叫都督還是將軍,事實上都在學袁世凱的樣子,在各省集權,把文官省長事實上貶成擺設。而袁世凱,對這些強悍的軍頭,一時之間,又沒什麼辦法。權威失落,在集權過程中,一點都沒有好轉的跡象。成立模範團,再度建立自己親自掌握的親衛部隊,一時半會兒,還很難奏效。
這種時候,楊度等一干人,則及時地提出了君憲救國論。主張以袁世凱為中心,重建君主立憲體制。藉助君主這個名號,在傳統上的威勢和光環,挽回辛亥以來中央權威失落的頹勢。
當洪憲帝制運動最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之後,所謂的君主立憲,卻只見有君主,沒看見立憲,國會沒有重開,甚至連提都沒有人提,憲法也沒有人張羅草擬。但是,洪憲皇帝的龍椅和龍袍,卻都製作出來了,清朝的三大殿,也都早早空出來,準備給袁世凱登基用。在眾人眼裡,這樣的君主立憲,其實就是君主制的復辟。智囊們苦心設計的方案,事實上變成了給袁世凱挖的大坑。只要他一登基,明的,暗的反對者,就會都從地下冒出來。而一直在一旁冷眼相看的近鄰日本,則早就準備好了,給掉進大坑裡的袁世凱,填上最後一鍬土。
楊度他們以為,清朝的皇帝有權威,然而,袁世凱做的不是清朝的皇帝。況且,但凡是個皇帝,都是打出來的,不打,哪裡來的皇帝?不跟日本人,哪怕滅了一個不聽話的軍頭也行,連這個都不打,怎麼做這個洪憲皇帝?
在袁世凱的集權過程中,主流知識界幾乎容忍了袁世凱做的一切,天壇憲草被廢,國會被癱瘓,新憲法遲遲不能出台,內閣制被廢掉,軍政大權,都歸了袁世凱一個人,而且,他可以一輩子做總統,還可以推薦他兒子接著做。在北京,已經找不到任何一種可以制約總統的機制了。所謂的共和制,早就名存實亡。只是因為,知識界期待袁世凱,期待他成為名符其實的明君型的強人,所有的制度代價,似乎都可以付。
只有到了洪憲帝制的到來,梁啟超才恍然大悟,一個明君沒看見,但帝制卻回來了。於是在日本的幫助下,掀起討袁風潮,而袁世凱,則在這風潮中,在自己的大坑裡越陷越深,直至滅頂。
※偽娘作為一種審美現象 是中國的固有傳統
※如果1945年希特勒從柏林成功出逃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