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樓古閣傳書香

名樓古閣傳書香

名樓古閣傳書香

「書藏古今」,月湖側畔曾經藏書樓林立。放眼望去,著名學者樓郁的「東樓」、史守之的「碧沚」、黃宗羲的「續抄堂」、鄭性的「二老閣」、徐時棟的「水北閣」等,書香幽幽,至今不絕。

名樓古閣傳書香

天一閣無疑是最閃亮的一顆明星。一個城,以一座藏書樓為魂,實在是一件雅興之級的事。天一閣建於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為明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此閣不僅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家藏書樓,也是全世界現存最早的三大家族藏書樓之一,現藏有古籍三十餘萬卷,其中善本八萬餘卷。

余秋雨的天一閣,是一座風雨樓,淌著漫腳的雨水打開的是一扇家族厚重的靈魂史,「一種極端艱難,又極端悲愴的文化奇蹟。」他認為天一閣「為我們民族斷殘零落的精神史,提供了一個小小的棲腳處。」

天一閣是書樓建造完畢,才有天一閣這一閣名。全祖望在《天一閣碑目記》中說過:「閣之初建也,鑿一池於其下,環植竹木,然尚未署名也。及搜碑版,忽得吳道士龍虎山天一池石刻,元揭文安公所書,而有記於其陰,大喜,以為適與是閣鑿池之意相合,因即移以名閣。」單單從取名就可以看出范老先生對「書」單純的鐘愛,以致於只想有「水」來消除藏書樓的火患,全然忘記了書中自有的黃金屋、千鍾署、顏如玉。

推門而入的小小庭院,在枝丫橫逸的香樟樹間,天一閣創建人范欽銅像目光凝重而沉靜,像是這裡永久的守護者。范欽是自二十七歲考中進士後開始在全國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陝西、河南、南至兩廣、雲南,東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跡。最後做到兵部右侍郎,官職不算小了。這就為他的藏書提供了充裕的財力基礎和搜羅空間。

在天一閣藏書中,明代地方志和科舉錄因為多系孤本,且收藏量豐富,故被視作天一閣的鎮閣之寶,備受學術界推崇。范欽重視對當代文獻的悉心收羅,他的藏書中幾乎沒有一紙千金的宋版書,這與同時代的權相嚴嵩的藏書樓寶翰樓藏有六千多部宋版書迥然不同。范欽藏書中以明代人著述或者編纂刻印的圖書為主,反映了范欽偏好「時人之作」、「下邑陋志」、「三式之書」的一個志趣。而這些書籍在有些藏書家眼裡是不屑一顧的,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范欽囿於財力,只能退而求其次。范欽不僅是一位藏書家,他還依託天一閣豐富的典藏資源,進行一些著述、編書和刻書等活動,編輯了自選集《天一閣集》以及《范氏奇書》等影響深遠的書籍。

天一閣真正堪稱悲壯的歷史,開始於范欽死後。1566年,活到八十高齡的范欽終於走到了生命盡頭,他制定了嚴格的族規—「代不分書,書不出閣」,藏書樓門鑰匙由子孫多房掌管,非各房齊集不得開鎖,女子不得進入,外姓人不得進入,不得借書與外房他姓……違反者將受嚴罰。

但是,永遠地不準登樓,不準看書,這座藏書樓存在於世的意義又何在呢?這個問題,每每使范氏家族陷入困惑。終於在1673年,大思想家黃宗羲扣開了天一閣的大門。那一年,銅鎖在一具具打開,黃宗羲在天一閣翻閱了全部藏書,把其中流通未廣者編為書目。「讀書難,藏書尤難,藏之久而不散,則難之難矣」,這是黃宗羲發出的喟嘆。由此,這座藏書樓便與一位大學者的人格聯結起來了。從此以後,天一閣有了一條可以向真正的大學者開放的新規矩。

天一閣珍貴書籍的遭劫是與天一閣譽滿全國同時降臨的。清乾隆帝久聞天一閣盛名,在他下旨營造置放《四庫全書》的書樓時,特地派人到天一閣考察並測繪構造圖樣。以後分列的全國文淵、文源、文瀾、文津、文溯、文匯、文宗七大閣都按天一閣圖樣仿造。乾隆帝還下旨各省採訪遺書,進呈備用。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只得呈了天一閣六百三十八種珍貴的書籍。乾隆帝為嘉獎范氏進呈之功,特賞給《古今圖書集成》一部共一萬卷。以後又贈天一閣《平定回部得勝圖》、《金川得勝圖》各一套。從此,天一閣譽滿全國。

樹大招風,從此天一閣屢遭劫奪。清道光庚子之役,英軍襲擾寧波,闖進天一閣,掠取《大清一統志》及地理書籍數十種而去。清咸豐十一年,太平軍進駐寧波的前後,當地竊賊乘亂,搗毀天一閣後牆,竊運大批藏書,論斤賣給奉化一個製紙作坊的商人。公元一九一四年,慣偷薛繼謂,受書商指使,潛入書樓,晚間用小舟偷運,至少有一千餘種珍貴書籍被偷。據說,被偷書籍,被奸商以高價售給洋人。這當然更不是數百年前的范欽先生所能預料的了。他「天一生水」的防火秘咒也終於失效。

但是,歷三百餘年保存下來的這一萬三千多卷古籍,仍舊是稀世珍寶,價值連城。解放後,天一閣管理部門,經多方訪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閣原藏書。寧波許多著名藏書家和他們的後裔,都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捐贈給天一閣保存。基中有馮孟顓「伏跗室」藏書;朱贊卿的「別宥齋」藏書;孫翔熊的「蝸寄廬」藏書以及張秀言的「樵離」藏書,楊容林的「清防閣」藏書等等,可謂百川歸海。由此,天一閣藏書已逾三十萬卷,其中善本書為八萬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那些淘舊書的日子
讀書當讀典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