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前一段時間,網路上突然有一條微博中提到一句詩「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請求網友對個下聯,隨後就火得一塌糊塗,甚至還有一本以此為名的書。

這句詩實際上出自韋應物的詩《簡盧陟》,原詩是:「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濱。澗樹含朝雨,山鳥哢餘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風塵。」這是韋應物寫給自己外甥盧陟的一封書簡,我們看到了,原詩是「一瓢」酒,不是一壺(瓢就是用葫蘆干殼做成的勺,用鋸子鋸開後得到的兩半,一般用來舀水,或用來曬各種種子用,也用來當作盛酒的器具,古樸意味十足。想想,換成人工痕迹更重的「壺」或者「盞」,意境就要差得遠了。),相對處於風塵中的人,一瓢,似乎更顯旅途的勞頓,條件的簡陋,更顯古樸意味,李叔同《送別》里寫:「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里也是一瓢(李叔同、豐子愷手抄本均是瓢,後來才有人誤作壺、觚、斛、杯等),味道全出來了。但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韋應物為什麼要說自己有一瓢酒,可以安慰風塵的辛苦,他的期待是什麼?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弘一法師)

周國平先生在《愛與孤獨》里寫道:「孤獨是人的宿命,它基於這樣一個事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這世界上一個旋生旋滅的偶然存在,從無中來,又要回到無中去,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夠改變我們的這個命運。」周國平先生甚至認為就算是愛也無法抵擋這份孤獨,但愛可以減輕孤獨的苦楚,有消解作用。

韋應物可以說是這樣一位領悟到人生根本性孤獨的人,於是他說,「可以」慰風塵,並沒有說「足以」,因為他對人間的溫暖還有自己的期盼,他說自己有酒,可以安慰自己,但並沒有說「足夠」。因為韋應物所處的時代,國家前途未卜,自己的前途也不明,心底里滿含苦悶,想一展抱負又限於時局,想要歸隱,又放不下職守,對百姓的流亡不能不管不顧。所以,他經常給朋友和親人寫信,希望他們來看望自己,結伴抵擋人間的寒溫。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詩意圖)

還是如周國平先生所說(同上):」有兩種孤獨,靈魂尋找自己的來源和歸宿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茫茫宇宙中的一個沒有根據的偶然性,這是絕對的、形而上的、哲學性質的孤獨。靈魂尋找另一顆靈魂而不可得,感到自己是人世間的一個沒有旅伴的漂泊者,這是相對的、形而下的、社會性質的孤獨。前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上帝和神聖的愛,或者遁人空門。後一種孤獨使人走向他人和人間的愛,或者陷人自戀。韋應物還沒有發展到哲學家的地步,因此,他走向了他人和人間的愛,他需要有人來愛他,安慰他。

其實韋應物用到一瓢酒來慰藉風塵的詩還有一首,就是今天要說的這首《寄全椒山中道士》,全詩如下: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詩意圖)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全椒是縣名,在安徽省東部,滁河上游,全椒就在左近,這該是韋應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全詩用典不多,意思並不難懂:今天忽然覺得自己的住處很冷(因為有風雨),於是忽然想起山中隱居的人(道士)。你一定是在澗底打柴,等到回來以後煮些清苦的飯菜。我想帶著一瓢酒去看望你(注意,這裡也是一瓢),讓你在風雨夜裡得到些安慰。可是秋葉落滿了空山山道,到什麼地方能找到你的行跡呢?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

這裡的「煮白石」是道家的一個典故,即「煮五石英法」,即在齋戒後的農曆九月九日,將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進鍋里煮以充作飯食,其實這是道士修鍊的法門,這裡用來代指道士的生活,葛洪的《神仙傳》里有個白石先生,說他「嘗煮白石為糧,因就白石山居」,是典故的出處。

「郡齋冷」是全詩的起因,很重要,「冷」當然有天氣的原因,時節是深秋,至風雨之夜當然冷,更重要的是韋應物心裡冷,他心底里有無法排遣的「冷」,就是因為冷,詩人才想起山中的道士,為什麼要想起山中的道士,是詩人有歸隱之心,但他又不甘心歸隱,他只是想一想道士的生活,假想自己要過上這樣的生活是怎樣的一種境況,會不會有人提酒來安慰自己?因為「郡齋冷」就想到山中的道士,想要提酒去安慰他,但道士在哪兒呢,「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詩人覺得自己肯定找不著他,想安慰人而不可得,無可奈何的心情表露無遺,無法安慰道士還只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詩人自己的寂寞孤獨之情無法消解,這才是重點。他性格不如李白曠達,李白直接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沒人跟我喝,我跟月亮喝,我跟影子喝。

想安慰人的人通常飽含熱愛,而飽含熱愛的人往往更需要人的安慰。這也是「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之所以大熱,大家爭相續寫下聯使之成為網路知名詩句的原因,人終究都是「美麗世界的孤兒」,這句詩,對於在現實中摸爬滾打受盡孤獨折磨的人實在是一劑舒心的良藥。

唐詩閑讀:「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紅樓夢》里的秋窗風雨夕)

秋雨之夜最起人愁情,這讓人想到《紅樓夢》里的林黛玉,他也是在秋天的雨夜寫了《秋窗風雨夕》,「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區別是林妹妹一方面表達自己對未來不能把握而誘發的徹骨的寒冷,一方面顯露對世間溫暖與愛的渴望,林黛玉的格局始終是小兒女的,於是曹雪芹讓她的詩寫得愁慘,一慘到底;韋應物的格局顯然要大得多,他肚子里還裝著百姓,裝著家國,所以,他只是無可奈何地接著承受孤獨罷了,他由孤獨而引發愛人,也因愛人而希望有人關愛自己,詩人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點,軟弱了一下。

據說蘇東坡甚愛這首詩,甚至步其原韻寫了一首,評論家都說他寫的不如韋應物,我們當然相信蘇東坡決不會寫不過韋應物(蘇東坡的好詩詞太多了),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仿」,心底里已經著了痕迹,有些好詩,是偶然之間就天然而成的,硬寫是寫不出來的。

(【唐詩閑讀】之81,圖片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唐詩閑讀:「吾富有錢時,婦兒看我好」
篆刻課程(12):磨印與磨刀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