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萬里長空寫傳奇!中國大陸最後一位「飛虎隊」老兵何其忱辭世

萬里長空寫傳奇!中國大陸最後一位「飛虎隊」老兵何其忱辭世

「飛虎隊」抗戰老兵何其忱:萬里長空寫傳奇

作者:曾和平

何其忱——中國大陸健在的最後一位「飛虎隊」抗戰老兵9月28日在天津去世。他曾擔任「飛虎隊」轟炸機機長,參加過20多次空戰;曾一次擊毀過20多架日機,飛過死亡航線——「駝峰航線」;他曾駕駛戰機押解日軍到芷江投降,並親眼見證了寶島台灣的光復;他曾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兩航起義」和著名的「八一開航」;他曾駕機編隊飛越天安門上空,接受毛主席的檢閱;他曾為支援抗美援朝個人捐獻一架戰機,開闢西藏、新疆等國內國際多條航線;他曾為鄧小平、彭德懷、劉伯承、陳毅等中國領導人和外國政要、國際友人執行專機;他曾兩次險些遭受滅頂之災卻又東山早起,作為中國民航的開拓者之一,為新中國培養了186名機長。

秋日的清晨,一絲風也沒有,初升的朝陽很美,很溫柔,金色的光線如絲,灑滿山川、灑滿河流、灑滿大地的角角落落。

也就是在這個清晨,在天津市和平區「五大道」的一座靜謐的院落,當朝陽鋪滿小院窗欞的時候,一位叱吒風雲的老人走了,平靜地走了,他就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飛虎隊」隊員、我國航空事業奠基和發展做出卓越貢獻的何其忱老人,享年99歲。時間永遠為老人停留在了2018年9月28日早上5點30分,一個平凡的日子。

作為大陸健在的最後一位「飛虎隊」抗戰老兵、中國航空事業的奠基人之一的何其忱老人的離世,社會各界表示了極大的關切。航校師生來了,民航代表來了,部隊官兵來了,重慶大學母校人來了,四川廣安家鄉人來了,犧牲的抗戰戰友後人來了,身居海外的國際友人來了,一直照顧他的天津、上海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也來了,他們要為英雄再送上最後一程……。一時間,一封封唁電、一句句慰問、一個個鞠躬,在這個陽光滿地的小院彙集,大家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這位抗戰老兵的由衷的敬仰、懷念和不舍之深情。

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名為「朵作千葉」的姑娘連續在9月28日、29日、30日的微信上飽含深情地留言:「整個一天都在想著老飛鷹們!」「何爺爺一定是駕著B-25轟炸機去追當年『飛虎隊』的戰友們去了!」「6年的時間,我們感恩,我們守護,如今安詳歸隊!爺爺,走—好—!」

10月1日,根據何其忱老人遺言,家人將喪事儉辦,遺體火化。在靈堂里,芬芳的秋菊簇擁著何其忱老人笑容可掬的遺像,凝重的輓聯相伴左右:「德澤永志千秋,名望常照百世」。在簡單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弔唁的人們悲痛萬分地目送老人,他們發出由衷的慨嘆:何其忱老人,驅日寇,嫉惡如仇,航空報國,一生無怨無悔!

藍天作碑,雲彩為墨,長空萬里鐫刻著一個抗戰老兵不老的傳奇。

在何其忱女兒何方渝的追憶中,父親昔日驚心動魄的空戰場景,風華年少時的崢嶸歲月,幾十年悲喜交集的人生歷程,仍歷歷在目……

1

何其忱,原名何培茂,1920 年 5 月出生於四川省廣安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何其忱從小失去母親和兄弟,與父親相依為命。在家鄉,何其忱曾親眼目睹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全家五口都被日本人的飛機炸死。當他親手把屍體埋掉時,心裡也埋下了對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仇恨。

18歲時,在他的同宗堂叔何魯的提攜下,入讀位於重慶唐家沱鐵山坪的載英中學。1940年秋,何其忱在堂叔的再次資助下考入當時由四川省主席、國民黨川軍統帥劉湘發起創辦的重慶大學,主修水利系機電工程專業。他是家裡的唯一的勞力,立志學習水電工程,造福家鄉。

可命運的安排卻不由他選擇。

當時的重慶,是日軍飛機恨不得夷為平地的中國抗戰「首都」。幾乎每天都有大批同胞死於敵寇狂轟濫炸之下。劉湘在國民政府國防會議上慷慨陳詞近兩小時,主張「全國總動員,與日本拚死一決」,並主動請纓出川對日作戰。

1942 年春,國民政府在重慶大學招考留美空軍軍官學員,何其忱身懷疆場殺敵的志願,毅然投筆從戎,報考了航校。因體檢和英語考試都順利過關,他被國民黨空軍錄取。臨別,他猶豫了,身為家中獨子的他又挂念起了父親。此時,他的堂叔何魯又一次給了他最大的幫助。堂叔慨然對他說:你就安心去吧,萬一你犧牲了,由我為你的父親養老送終。

何其忱與戰友合影。

何其忱萬分感激的謝過堂叔,揮淚踏上了應徵之路。1942年5月,何其忱隨新入伍部隊去昆明雲南航校報到,編入空軍軍官第十五期飛行班學習駕駛。沒多久因日寇攻打滇緬公路,他又被調到四川宜賓空軍航校受訓,完成初級飛行訓練。在訓練中,何其忱刻苦學習飛行理論和操作技能,各門飛行課程成績優秀,名列前矛。

1942年底,經過層層選拔,何其忱被中國空軍選派到美國接受作戰機飛行專科訓練。這是他平生第一次隨軍走出國門。戰爭時期去美國的航程很艱辛,何其忱和戰友先是繞道印度,再乘船到英國倫敦,在倫敦海港停留等待了一個多禮拜,才再度乘船前往美國紐約,歷時一個多月,終於抵達美國紐約港口。上岸後,他們再次乘坐軍用列車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美國西部亞利桑那州的道格拉斯空軍軍官高級飛行技術學院。

學院的戰機飛行訓練分為初、中、高三級,分別要完成60、80、100小時的飛行目標。訓練非常嚴格,很多人被半路淘汰。何其忱在道格拉斯軍官學院學習飛行期間,教學老師都是美國人,用英語授課。他英語基礎比較好,在學習飛行理論技術和在訓練室操作練習中,他經常一邊學習各項飛行技能一邊為同學做翻譯工作。

一年後,何其忱以優異成績畢業,與其他8名戰友一起再次被選派到美國納洪塔空軍戰略轟炸機機長班,學習駕駛B-25轟炸機以及該機型超低空轟炸戰術。在異國他鄉,何其忱和他的戰友們無心觀賞異域風光,而是如饑似渴、一門心思地撲在B-25戰機戰技術的學習上,他們知道,國內的戰事正急。

何其忱的美國飛行訓練證書。

2

1944年初,躊躇滿志的何其忱從美國學成歸國,隨即編入陳納德創建的聲名顯赫的空中勁旅——中美空軍混合聯隊——「飛虎隊」,並擔任B-25轟炸機機長,正式參加對日作戰。當時的主要作戰戰場在華北和華南兩個區域。何其忱所在的第一大隊駐紮在重慶的白市驛機場及陝西的漢中機場,其主要任務是負責攻擊長江以北的進犯日軍的機場和地面目標。

何其忱駕駛的 B-25 型轟炸機是美製雙發動機型的轟炸機,架設有6挺活動式輕機關槍、4挺固定式重機槍,每槍可攜帶子彈10000發,可載 20 顆 100 公斤重的炸彈。機組成員由機長、正駕駛、副駕駛、報務員、領航員以及 3 個射擊手組成。當時,日軍有幾百架轟炸機和戰鬥機在中國各地侵襲,並佔領了許多機場重地。何其忱奉命駕駛 B-25 型轟炸機,先後執行了轟炸被日軍佔領的北京南苑機場、西郊機場以及保定、山海關、瀋陽、太原、鄭州、漢口等機場的任務。

B-25轟炸機資料圖。

何其忱「最過癮的一次出擊」,是1944年5月他一次性的炸毀了20多架日軍戰機。一天,作戰指揮部得到日軍在天津機場停有 40 多架戰鬥機的情報,派他率領機組前去執行轟炸任務,何其忱立即駕機從漢中機場起飛,遠程直撲目標。當飛臨天津機場上空時,何其忱發現敵機停置方位相互距離約一百米,每架飛機三面用土牆圍住,上面蓋有鋼板偽裝。為把握戰機,他斷然決定冒險低空突襲。密集的投彈完畢後拉起戰機安全返航時,機場已是一片火海。那一戰,日軍20多架戰鬥機被炸成碎片。何其忱曾得意地說:「在我參加的20多次空戰中,屬這次最過癮。」

由於我方對華北機場進行頻繁而全面地攻擊,迫使日軍將大部分重要的軍用飛機都調到華南或東南亞地區去了。

日本侵略軍每佔領我國的一個城市,都將所有的鋼鐵廠進行軍事管制,作為他們製造維修武器的鋼鐵基地。何其忱他們轟炸的另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日軍武器製造修理廠。他曾經轟炸過日軍佔領的北京西郊鋼鐵廠,及瀋陽、太原、洛陽、鄭州等地的武器製造廠。

一次從山西太原得到消息,在臨汾山區,日軍設有毒瓦斯武器製造基地。指揮部根據情報在地圖上找出方位和範圍後,制定了轟炸方案。何其忱接受任務後便立即駕機起飛,到達目的地坐標上空,進行定點排查、地毯式轟炸。一舉將敵軍武器製造基地全部炸成廢墟。

日軍每佔領我國一方地域都將鐵路、公路的交通要道把守住,為他們運輸軍備物資及調動部隊提供保障。因此鐵路、橋樑、公路等也成為我方攻擊的目標。何其忱曾經駕機轟炸過黃河大鐵橋,轟炸過北京、漢口、山西、洛陽、信陽等地的鐵路及橋樑。由於何其忱他們駕駛的轟炸機能在低空投彈,命中率十分準確,在短期內就切斷了日軍用火車運送軍備物資和部隊人員的通道,日軍只得轉向公路運輸,他們就在河北易縣、河南、許昌、信陽等地猛烈轟炸日軍向南運行的汽車和坦克部隊。

一次根據情報得知,數十名日軍官員在信陽山旅遊勝地活動的行蹤,何其忱他們便快速起飛前去低空襲擊,打得日軍官員傷亡慘重,狼狽逃竄。

何其忱最後一次駕駛 B-25轟炸機完成轟炸任務是在1945年3月的一天。那天,何其忱奉命截擊一股擁有30 多輛軍車和坦克從河南向湖北開進的日軍。當天下午,他們從漢中機場起飛,沿公路往南飛行搜索,直到傍晚也未找到目標。正當有些氣餒時,他們突然興奮地發現公路上有許多緩慢移動的黑點,知道目標已出現,便毫不遲疑地俯衝投彈,低空飛行掃射,一氣之下,何其忱他們共炸毀20多輛軍車及坦克。何其忱生前常常回憶這段戰鬥歷程,並異常興奮地說:「只要是炸日本鬼子,就特別來勁!」

被炸得暈頭轉向的敵軍醒過神來,立即用機槍、坦克的高射炮還擊。交火中,飛機自動接收定向方位的無線電設備被擊毀,由於無法聯繫,返回漢中已不可能。何其忱熟悉成都機場地面定向設備,便掉轉機頭飛向成都機場。因搜尋目標花費時間過長,飛機接近成都上空時,油料耗盡。何其忱下令機組人員跳傘,7個人全部安全著陸在岷江江邊。當地老百姓前來救援,得知他們是飛虎隊員,把他們當作抗日英雄,抬上擔架送往後方醫院。此役除何其忱頭部被敵炮擊碎的機窗玻璃劃破外,其他6人安然無恙。

傷愈後,何其忱被派到中美混合航空聯隊飛行指揮部,充任美國飛行指揮員的翻譯和參謀。在此期間,他翻譯了美國空軍軍官飛行學校的相關教材,約20多萬字,供中國飛行員使用。

整個抗戰期間,何其忱參與36次作戰方案研究,討論制定空戰技術和戰鬥攻擊方式等細節,作為機長、正駕駛,親自架機參加空戰20多次,空中戰鬥飛行時間達160多小時。他獲得中美混合飛行聯隊頒發的獎證,被授予二等英雄榮譽稱號。

3

日軍在侵期中國期間,採取饑渴戰略,將我國東南部沿海邊境進行了全面的空中和海上的封鎖。1942年,「中國最後一條陸路輸血線」滇緬公路被日軍切斷。

那時,為了運送國際援華物資,「飛虎隊」與中國軍民共同飛行通航的出路只能從昆明向西南方向飛越喜馬拉雅山脈至尼泊爾、印度。這條航線飛行條件極其險惡,要求飛行員駕駛技能十分熟練和靈活機警。因喜馬拉雅山脈高聳崎嶇,如同駱駝背上的峰谷,故稱之為「駝峰航線」,又稱「死亡航線」。

戰、技術全面過硬的何其忱便成了打通「駝峰航線」這條中國與外界的生命通道的先鋒。他第一次飛越「駝峰航線」是駕駛 C-47運輸機,那是為運送抗日物資而執行的一項「政治任務」。機上乘載的全是與印度進行談判的國民黨軍隊的行政官員,其主要是商確僱傭外國航空公司將我方從國外進口的抗日物資轉運到印度,再組織國內航空運輸機組,經「駝峰航線」運送回國的事宜。他們從昆明機起飛,經過艱苦的飛行穩穩地降落在印度的加爾格達機場。任務順利完成,隨後何其忱又駕機安全地返回到昆明。國民黨要員們一下飛機,緊緊地抱著何其忱,都感激萬分地對他說:這次飛行之旅,完全是死亡之旅,可你卻把我們都有險無驚地帶回來了!

要知道,何其忱飛行這條航線是二戰中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飛行條件最艱險的空中運輸線,途經高山雪峰、峽谷冰川和原始森林,加之氣候十分惡劣,飛機失事率高得驚人。「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沿著戰友墜機碎片的反光飛行。」統計顯示,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間,上千架運輸機在這條航線上向中國戰場運送了80多萬噸物資、33000多人。而中美兩國共墜毀和失蹤飛機609架,犧牲和失蹤飛行員1500多名。難怪何其忱的老伴何雲芝在生前一說起這條航線,便感嘆:「闖過『駝峰』的,都是英雄!」

是的,何其忱的每次飛行都是在冒著生死危險闖天關飛。然而,也有自駕機以來最為輕鬆、最為愉快的飛行,那是1945年8月21日和9月8日,兩個讓他終身難忘的日子。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國土上先後投下兩枚原子彈。同時德國納粹在歐洲戰場上也連連敗退。從而由德、意、日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停戰,日軍在中國領土上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宣布投降的消息傳來,祖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淚水與歡歌之中,中華民族經過艱苦卓絕、不屈不擾的抗戰,終於贏得了最後的勝利。親歷這場戰事的何其忱同樣激動得徹夜難眠:我們勝利了!日本人終於被打敗了!

日軍與中國空軍的洽降協議是在當時的中美聯合航空飛行基地——湖南芷江機場舉行。

在日本人宣布投降之前,日本人要求國民黨政府派人到芷江和他們談判。何其忱奉命和他「飛虎隊」的戰友共9架飛機押送日本談判代表的飛機去芷江,他們在上面排列成V字形立體戰鬥列隊,日軍的飛機在下面飛行,機翼上掛著表示投降的白旗,他們從南京一直押送這架飛機到芷江。老人生前回憶說,「我們從南京一直押解他們飛到芷江,那個解氣啊!」

8月21日侵華日軍派遣的軍事官員從漢口起飛前往芷江機場,何其忱又隨即執行了從重慶駕駛 C-47 運輸機送國民黨軍方將領和談判代表到達湖南芷江機場接受日軍投降,並在芷江談好了在南京舉行正式的投降儀式。

何其忱後來說,這趟飛行是他作戰飛行以來最感到快活的。

中國政府與日本戰敗國正式停戰協議、交接佔領區的簽字儀式於1945年9月9日在南京舉行。9月8 日,何其忱駕駛駕駛「美齡」號專機再次從重慶九龍坡機場起飛,載著國民黨軍政部、國防部部長何應欽和 8名軍界、政界官員飛抵南京大教場機場參加接受簽字儀式。

9月9日晚,何其忱有幸被邀請參加了日本投降交接儀式後的歡慶宴會。抗日戰爭勝利了!何其忱這些活著的參戰者目睹了日本侵略軍投降的那一刻,他後來興奮地回憶說,我空戰那麼久沒打死,今天看到日本投降,又被邀請參加日本投降交接儀式後的歡慶宴會。這是我終生難忘的。他們這些作為勝利者的激動、興奮、喜悅之情,難以言表。

何其忱更有幸是親身經歷了抗戰勝利之後至1946年初,發生在中國的所有大事件。1945年9月之後的兩個多月的時間裡,何其忱駕駛C-47運輸機載送國民黨國防部、外交部有關官員,先後到達台灣各地,為接收日軍歸還台灣領土做前驅工作。他駕機從重慶起飛,先到南京,再飛往台灣台北市。他載送著接收官員沿途走遍了台灣的城鎮和島嶼,將原日軍佔領台灣時的市政官員逐個城市地撤換,並沿地區邊界踏看區域管轄界線,了解當地的人口、物產、設施等。

此次,台灣之行,何其忱還駕機去過釣魚島,何其忱當年回憶說,當時釣魚島上沒有政府機構,只有長期以來世代打魚謀生的中國漁民。接著,他我又駕機載送國民政府官員接收海南島及其附近島嶼。1945年底,他駕機載送國民黨接收官員從重慶起飛,經西安到瀋陽,接收我國東北三省的主權。

因戰爭的入侵和百姓的流離失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侵擾的各國領土邊界都要進行重新劃定確認。1945 年底及何其忱又駕駛運輸機載送政府官員沿著整條國境線逐段飛行,每到一地都是由雙方國的當地管轄外交界人士帶領,考察邊境與當地民族和百姓,確認國籍及地域界線。

為西藏地區與尼泊爾、印度邊界爭端,以及穩定西藏地區局勢,何其忱接受飛行任務,載送國民黨外交部、國防部的重要官員抵從昆明機場起飛,第二次飛越「駝峰航線」經加爾格達降至印度孟買。何其忱見證了這次整整持續了近一個月時間的邊界談判。

4

抗戰勝利之後,國共內戰爆發。何其忱作為當時國民黨空軍的精英人才,他一生多次被跌入低谷。

1946年4月的一天,何其忱駕駛 C-47運輸機由南京飛到昆明。下機後, 機場卸貨工人在貨機艙底發現了1500條香煙。對此,何其忱毫不知情,事實是有人利用飛機走私香煙。做了冤大頭的他作為機長被指控利用空軍運輸機走私,判刑九年半。

何其忱蒙受重大冤屈,在國民黨空軍看守所扣押了九個多月,1947年2月被空軍空運隊大隊長保釋出來。出獄時,他接到宣判書,按國民黨軍法,他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並脫離軍籍。蒙受不白之冤的何其忱內心憤恨不平,從獄中出來,身體每況愈下,不幸又遭車禍撞傷成腦震蕩。何其忱在一戰友的幫助下,被送到杭州五福寺養病和療傷。

恰恰是這次坐牢,何其忱避免了捲入內戰。此後他感嘆,命運在關鍵的時候以恰當的方式幫助了他擺脫兩難選擇。

1947 年 6 月,傷病癒後的何其忱經原同事介紹進入在上海的中央航空公司,任副駕駛。然而,作為國民黨空軍開國多種機型的正駕駛機長的何其忱,飛行時間、飛行技術超群,但卻受央航美國人的刁難,遲遲不提升他為機長。何其忱再次承受著受人籬下之苦。

在這期間,何其忱駕駛受制於美國人的央航飛機飛往國際國內各條航線。工資少點,累點、苦點到沒什麼,讓何其忱最受不了的是,在飛國外航班時每到一處都要被海關人員檢查,甚至搜身看是否攜帶走私物品。其實真正走私的都是美籍飛行員,可他們卻從不接受檢查。血氣方剛的何其忱深感羞辱,暗自決心找准機會,定要振興中華民族的地位和航空事業,不再受外國人的欺負。

1949年4月,何其忱升任機長,中央航空公司遷至香港,2000美元一個月的高薪使他成為當時的「金領」階層。這時,共產黨解放區的消息頻頻不斷的傳來,解放戰爭在北方節節勝利。何其忱馬上意識到曙光就在北方。曾經心動,他托北京的學友探聽尋找線索,想投奔解放區,可卻無門無路。此時,另外一家航空公司中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也從內地遷至香港。

5月,節節敗退的國民黨政府陸續從南京撤到台灣,國民黨要求所有的飛機要飛到台灣去。在何其忱所在公司的中國機長之間開始相互議論出路:一是去台灣跟隨國民黨,二是留在香港被其他國際航空公司僱傭,而何其忱思考再三,決定哪兒也不去,毅然走上了他另外的、唯一的,也是他最光明的大道——參加震動中外的「兩航起義」愛國行動。

10 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門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使在香港的何其忱嚮往光明的激動心情一直不能平靜,他積极參加了由共產黨組織的「兩航」起義人員的動員工作。

「兩航」是原中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央航空運輸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當時,這兩個航空公司共擁有各型飛機近百架,空地勤人員6780人。1949年11月9日,中國航空公司總經理劉敬宜、中央航空公司總經理陳卓林代表兩公司在香港的員工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隨即,兩位總經理率領中航、央航共十二架飛機飛達北京、天津。何其忱也隨組織安排與其他飛行人員離開香港回到廣州,後又北上到達天津。

何其忱是「兩航起義」人員中飛行資格最老的飛行員,在飛行員中有很高的威信,發揮了很重要的宣傳、說服作用。當時,為了解決很多人的後顧之憂,他還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整整20根金條幫助經濟上有困難的飛行員。他還致信因拒絕打內戰、遠走印尼的「飛虎隊」隊員、印尼華僑彭嘉衡,請他為新中國航空事業效力,彭嘉衡欣然回國。

還有人告訴何其忱,只要他幫自己的女朋友買房子就回內地去。何其忱毫不猶豫地給了他好幾千塊錢,結果最後那人並沒有回到內地,錢也沒有還。而何其忱卻樂呵呵地說:「不過沒有關係,人各有志吧,和我一起回來的有好多人吶。」

在何其忱離開香港前夕,還收穫了甜蜜的愛情。1949年初,何其忱與何雲芝女士在香港相識並相愛,最讓何雲芝動心的是何其忱的老實厚道,最讓她敬佩的是何其忱那滿腔的愛國之情。

一天,何雲芝女士突然就沒有了他的消息。沒幾天,她收到何其忱從廣州給她的來信,她才知道原來他起義回去了。當時,為了保密,所以何其忱才與戀人不辭而別。之後,何其忱他就一天一封信,非要何雲芝女士回大陸去與他團聚,卻遭到她父母堅決反對,一個是說同姓三分親,不能結婚,一個是何雲芝他們是廣東人,何其忱是外省人,不可靠,不能跟外省人結婚。但是何雲芝主意早定,還是要嫁給他。

何雲芝排開一切阻攔,從香港來到內地廣州,終於與何其忱團聚,後他們又一起輾轉到了天津。

走上「兩航」起義的光明之路的何其忱,從此將自己的姓名「何培茂」更名為「何其忱」,意為「如此熱忱」地奔向新生活,代表了他回歸祖國的興奮與熱情。

5

何其忱參加起義後回到內地接受的第一項飛行任務,就是1950年5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參加閱兵式,接受毛主席和黨中央領導人的檢閱。

當時,「兩航」起義軍管處從央航起義的機長中選出何其忱、林遠禮、伍慶香三人代表新中國民航和空軍一起受中央軍委統一指揮,進行閱兵前訓練。

從 1950 年初開始,為躲避美軍飛機從朝鮮方向進入我國領空襲擊,何其忱他們轉向中原地帶,在太原、西安進行編隊練習。何其忱擔任領隊飛機機長,他駕駛 C-47 飛機帶領其他飛機訓練了三個多月,先是高空編隊技術基本練習 80多小時,然後又在北京的機場實地進行低空編隊演習和起落記時訓練。

這是建國後的第一個「五一」國際勞動節,新中國人民軍隊海、陸、空三軍儀仗隊在天安門廣場前接受領袖毛主席和黨中央檢閱。何其忱作為飛行領隊機長,編隊帶領三架運輸機和空軍數架戰鬥機,光榮地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接受檢閱。每當回想起那一時刻,何其忱總有一股成為新中國主人翁的豪邁氣概,永遠使他感到無上光榮。

1950年8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後民航航班第一次正式開通,何其忱他們再次承擔了同航任務。開通的線路有兩條,一條是天津—北京—漢口—廣州,這一條由潘國定為首航機長,另一條天津—北京—漢口—重慶航線由何其忱作為首航機長。

8月1日早上7點,何其忱熟練地駕駛DC-3-139型飛機,載著14名乘客、郵件、貨物,

從天津機場起飛經北京、漢口到重慶機場,再從重慶返回北京。等開航的兩架飛機在北京降落後,軍委民航局在機場舉行了開航慶祝儀式,史稱「八一開航」。從此,新中國民航航線開始從北京發展伸向全國,射向世界各地。

1950年11月,到住在天津何雲芝和何其忱正準備結婚的時候,抗美援朝戰爭打響,何其忱他們奉命隨隊緊急撤到後方重慶。到重慶以後,軍委民航局西南分局局長知道他們這個情況,就特意在重慶勝利大廈給他們舉行婚禮。

參加婚禮的每個人都要送禮呀,結果何其忱一分錢也沒給自己留下,把他們準備請客100桌的酒席錢再加收到的禮錢交給民航管理局領導,說全部捐給國家獻給抗美援朝。

這樣一場沒有酒席和宴請的婚禮就這樣傳奇的進行完畢。有些人對何其忱的舉動不大理解,臨別是說,給了那麼多錢,什麼都沒吃著。何其忱只好滿臉堆笑地一個勁地賠不是:「只有對不起了,以後我們再請你們吃吧!」何其忱的婚就這樣結了。

結婚之後的何其忱,在愛人何雲芝的照料和支持下,一心撲在工作上。那時,新中國剛成立,百廢俱興。「兩航起義」切斷了國民黨政權的西南空中運輸線,為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南創造了條件,加速了解放全國大陸的進程。「兩航」起義北飛的12架飛機和後來由兩航機務人員修復的國民黨遺留在大陸的16架飛機構成了新中國民航初期的機群主體。內運的器材設備,成為新中國民航初期維修飛機所需的主要航空器材來源,何其忱作為飛行專家型人才參與並組建的太原飛機修理廠、天津電訊修理廠,成為發展我國航空工業和電訊研製工業的技術物質基礎。

1951年7月,抗美援朝戰爭持續近一年,當時國家財力有限,大力號召全國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當時前線空軍作戰急需購買蘇聯二戰時期用的戰鬥機及運輸機,在民航總局組織的動員會上,何其忱毫不憂鬱地為抗美援朝戰爭捐獻了一架飛機的錢。回到家,何其忱與妻子商量,為保家衛國、支援祖國建設將存銀行的高息存款全部購買了長期無息國債。

何其忱愛國的拳拳之心,日月可鑒。1951年9月,結婚才10個多月的何雲芝不得不再次搬家「挪窩」,因為何其忱為支援解放軍進軍西藏而被調到人民空軍13師民航直屬中隊。何其忱的任務是在空中禁區進行空投物資,他說,那裡的航線他飛過,他不去誰去。

解放軍進入西藏的路線是由四川西部向拉薩挺進,何其忱他們空投的糧食物資是從成都機場起飛,跟隨部隊進軍的速度沿途定點投向部隊指定地點。飛機進藏後的飛行線路全由何其忱根據地圖的地形高程、氣象氣流等資料去探索和確定飛行路徑及高度。何其忱帶領機組在飛行空投中首先突破空中禁區,從四川康定口直飛空投場,使每次飛行任務可縮短航程約180 公里,節約 40 分鐘飛行時間,節油 1/3 噸。

一次,細心的何其忱駕機在空投過程中發現,空投的物資有拍打飛機水平尾翼及掛在水平尾翼上的問題。他立即改變空投方法,試著在空投物時調整飛行操作方法,使空投物順利下落,並將其操作方法傳授給其他飛行員。為提高空投命中率,他改進了空投進入法,採用低空進入操作方式,最終達到次次落中空投靶場。由此,他得到空投場地面接收部隊多次來電錶揚。

何其忱一直跟隨解放大軍進入拉薩,往返飛行在「世界屋脊」川藏線上空近11個月,空投飛行次數約40多次。1952年 8月1日,解放軍西南軍區給何其忱頒發了獎章,榮立解放西藏二等功。

6

解放軍經過千難萬險,終於進駐拉薩,何其忱也出色的完成了保障任務,1952年8月他被調回民航至1956年底,在重慶民航管理局作機長及飛行技術理論教練員,為新中國培養了第一代飛行員。期間,他以高超的飛行技術擔任飛行中央首長、西南軍區首長的專機,以及擔任外國來賓的包機。

1955 年的一天,何其忱在重慶白市驛機場教練飛行學員。這天,重慶大霧籠罩。在重慶視察工作的賀龍一定要當天回到北京參加中央會議,管理局領導安排了幾位機長都不敢接此任。何其忱在美國學飛時曾經學習掌握盲目起落飛行方法,訓練時是將駕駛倉的玻璃窗帘關閉,不看跑道,用儀錶測定方位及距離來操作飛機起落,於是他大膽地接受了這項飛行任務。

那天,何其忱根據他掌握的飛行技能將乘坐陳毅的飛機在白市驛機場成功起飛。當飛機穿雲鑽霧穩穩地飛到河北上空時,天氣已晴朗,賀龍走進駕駛倉與他握手,並大聲說:「何機長,你真是先鋒隊的隊長噢,我很感謝你。」何其忱高興地回答:「這是我應該做的事。」

幾年裡,何其忱不止一次地為鄧小平主席的夫人及家人開過專機,往返於重慶和昆明;為彭德懷開專機,往返於上海、北京等地。1954 年,蘇聯二戰中犧牲的英雄卓雅和舒拉的母親來中國友好訪問,何其忱又飛她的包機,並護送她在華訪問的全部旅程。

1953 年,他參加了中國民航將美式 C-47 型飛機改裝成蘇式型號的革新、出廠、試飛工作,並對該飛機在飛行中發動機滑油散熱器溫度過高的問題提出了具體改進措施:一是改變滑油散熱器的內徑,二是斜裝滑油散熱器利用螺旋槳氣流吹空氣管來提高通風散熱效率。該機根據他兩點措施經進一步完善改裝後,在中國民航航班上正常飛行服役了十多年。

何其忱的才華在各個崗位上顯現。他從 1951 年開始到 1954 年期間,根據自己飛行的經驗和履歷,以及大量翻閱國外有關飛行資料,結合我國地理、氣象學的分布狀況,他主筆編寫了有關如何飛越峰面、氣流顛簸和雷雨、結冰、大霧天氣在中國的分布及其飛行方法的多篇文章,並由中國民航飛行大隊輯結印發給飛行員作為學習參考教材。此後,他還分別應邀到重慶民航管理局、廣州民航管理局、上海民航管理局為飛行學員講授該課程及其實踐操作方法。

技多不壓身,山高人為峰。1955年至1956年10月期間,何其忱擔任了我國開闢西藏民航飛行航線的重任。他在那次解放西藏投糧飛行中,曾將每次空投飛行線路等情況都做有詳細記錄,並在航行圖上仔細標註了地理位置、地形狀況、山脈和山峰高度及氣象等,加之,他又有飛行「駝峰航線」經驗和資料。何其忱對民航開闢西藏航線信心滿滿。

由此,他在此基礎上提出探索三條飛行航線:一是中線,從四川進藏可從康定、玉樹口分別飛入;二是南線,靠著中印邊界飛入西藏拉薩;三是北線,從新疆地區入藏飛至拉薩。他往返多次飛行在這三條航線上,積累了大量航線里程、坐標、高程、油耗等數據,分析比較了航線飛行高程及當時飛機飛行高度能力,優選了航行里程最短、飛行高度平穩的中線。

同時,何其忱親自做了拉薩機場勘測選址工作。他提出,高原機場設置的地點要考慮四周地形的高程與機場地面高程、場地開闊尺度和三條航線著陸方位及航線轉彎角度等。在拉薩附近上空,他架機考察了多個場地進行比較分析,選中了距拉薩 100 公里外的地點。為更清楚現場情況,他又乘車沿途進行地面現場踏看。最後何其忱做出了優選航線和機場場地的工作報告,就是現在飛行的從成都—玉樹直達拉薩的航線和現在的拉薩機場。

1956 年 5 月29 日,這條飛越「世界屋脊」的航線經過緊張的建設和施工正式開通。

接著,第二條南線作為開闢拉薩到印度的國際航線出入口,經中印雙方試航通過,於當年10月21日拉薩至印度巴格多格拉的國際航線開通。

在當時那個年代飛行西藏航線是很危險和艱苦的工作,那時飛機的設備性能差,機艙內高空缺氧,溫度在零下 20 度左右,國家經濟財力不足,高空飛行員吸的是自製氧氣,含氧量和氧壓均不足。因那時何其忱長常年在西藏高原高空寒冷缺氧條件下作業,使其肢體關節受損,以致老來關節腫大變形疼痛,行走不便。

他是祖國一塊磚,哪裡需要那裡般。何其忱1957年調到民航總局天津訓練大隊作機長飛行教員。1958年6月,我國江西南昌320軍工廠製造出可乘坐十人的單發動機、農用低空 「運五」型飛機,急盼試航。飛機的試航工作是最危險的,多數機長都不願意去,何其忱當時想:國家正大躍進自力更生造出我們自己生產的飛機,若能安全行使飛上藍天,願為國效力,他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務。

為期三個月的試飛過程中,何其忱憑藉他多年飛行經驗,在多次起落中,他查找出四個主要問題:1、發動機潤滑油溫度過高,達80度,冷卻系統有問題;2、座倉內通風系統差,環境溫度高達 46 度,使乘客無法在倉內乘坐;3、起落架減振柱內壓力不足,至使伸縮長度不夠,輪子單側磨損嚴重;4、木質螺旋槳抖動。

因上述問題,已生產的四批飛機積壓在庫,各地航空局都不敢購買。何其忱與生產技術人員深入調查研究提出每一項改進措施。經改進裝配鑒定合格後,他再次試飛,確認性能完好並簽字以示負責到底。當年「運五」飛機正式出廠,安全飛翔在祖國各地上空。何其忱得到 320 軍工廠上級領導和技術人員的大力讚揚和感謝。同年,何其忱被評為民航局先進生產者。

7

註定,何其忱與民航事業將相守一生。

1959年,何其忱再次被上級調整工作單位,調到到天津民航高級航校任教員。這次,他對中型運輸機不帶隨機機械員做飛行試驗、訓練,以及生產勞動與教學相結合試驗。他帶的飛訓練機長7人中6人獲得天氣標。

當年,他在《中國民航》雜誌上發表了兩篇有關解決上述飛行試驗訓練的技術論文,震動整個中國民航界。

同樣是1959年,為解決國家急需新疆喀什西部高原山區地圖航測問題,他駕機前往在喀喇崑崙飛行了400多小時,使我國在世界上第一次有了該地區地圖,被評為天津市市級勞動模範。

接下來的幾年,何其忱一直碩果累累:

——1960 年至 1961 年,他帶飛尼泊爾來華的飛行學員及機械學員,並將《運五飛機飛行應用指南》等教科書約 3.5 萬字翻譯成英文,並在天津民航高級行校印發,作為尼泊爾飛行學員的教材。

——1961 年至 1962 年,他編寫中國民航第一本飛行操作教材《伊爾十四飛行操作法》,為民航高級航校機長訓練提供主要教材,並由四川廣漢民航高級航校印發。

從 1958 年到 1961 年,連年被評為勞模、先進生產者、五好教員、技術能手等榮譽稱號。

-——1964 年完成民航總局下達的國產自製 95#航空汽油使用飛行試驗任務,從而打破蘇聯專家的論點,推廣使用國產航空95#油。

——1964 年至 1967 年在天津高級航校、四川廣漢高級航校作飛行教員及飛機應用教員,教授飛行學員和飛機維修技術人員1000餘人。

資料顯示,從1949 年兩航起義至 1967年間,何其忱在民航總局各飛行單位作機長、飛行教員、飛行指揮、飛行檢查員期間共飛行約10500 小時,為民航訓練機長、副駕駛共帶飛 22個班,學員約 110名,檢查考核帶飛約 120名學員,同時也為站長班、調度班、服務班講授飛行應用課時約1100小時。

正當何其忱雄心勃勃趕超美蘇,揚眉吐氣地突破技術封鎖,甩開膀子準備為國家的民航事業大幹一場的時候,文化大革命運動爆發了。

1967 年 4 月到 1972 年 9 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航校被迫停飛及停止教學並受到嚴重衝擊。何其忱和他的家庭也遭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國民黨特務」、「駕機外逃」等罪名把何其忱牽扯進了牛棚,成天被遊街、挨批鬥。

身在兇險境地,何其忱卻心胸坦然,以特有的軍人氣質凜然面對:「我沒有對不起人民,真的要殺我,我也沒有辦法。但是,總有一天他們會知道他們在犯罪! 」他拖著被紅衛兵打傷的身子,仍在牛棚里堅持天天研究和攻克航空難題。

此時,何家的銀行存款被凍結了,何夫人何雲芝獨自拉扯著5個孩子。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無奈之下,何夫人將何其忱從南非帶回來的鑽戒以20塊錢賤賣了。即便這樣,家裡依然吃完上頓愁下頓。何夫人一開始想去當地一家冰棍廠做臨時工,每天賺一塊錢來養家。可是當別人知道她的成份時又辭退了她,說是怕「反革命」向無產階級的冰棍里「投毒」。

1972 年10月,飽受折磨的何其忱在各級領導和民航局的共同努力下,終於甩掉「帽子」走出牛棚,恢復工作被調回民航天津總局教導隊,此後一直在天津民航專科學校、中國民航學院作飛機應用教員。重見天日的他如獲新生,共教19個調度班、1個老調度進修班,約300名學員;3個隨機服務員班 45名學員;3個航行資料班 30 名學員。教課時間超過 1600 小時。

此外,聲名遠播的何其忱還經常被人「借」出去。誰家航空單位要買飛機准要拉他去當參謀,主要是看上他懂專業,沒架子,英語好,和外國人溝通一點沒有問題。何夫人曾多次半是嗔怪半是無奈地評價他:「何其忱是頭老黃牛,一輩子被人用,什麼享受也沒有。」

何其忱享受的是夫人的疼愛還有隻有他自己才才有的成果:

——1973年,將英文版《監視雷達指揮與穿雲起降》教程譯成中文,供民航總局航行司使用。

——1974年,將英文資料《波音 707B/C320》一書編譯成中文,約 4.5萬字,由民航總局印發,供全局飛行員、調度員使用。

——1980年,編譯出《波音 747SP》一書,約 7.5萬字,由民航總局印發,供全局飛行員、調度員使用。

——1981年,為民航總局翻譯《貝爾直升飛機空氣動力學》一書,約5萬字。

——1982 年 8月到 11月,前往新加坡民航訓練中心學習二次雷達模擬機空中交通管制指揮技術。同年,為國際民航二次雷達空中交通指揮專家來中國講學和選購模擬機作技術

翻譯,為期三個月,並整理翻譯出相關資料供中國學員學習交流。

——1983 年,前往美國波音公司進修飛機性能與高速空氣動力學。為廣州民航管理局翻譯校審《「波音737-200」飛行使用手冊》1600頁,約 60萬字。

——1984 年,搜集和翻譯了民航飛機被劫持後安全保衛和指揮的有關材料約3.5萬字,翻譯《事故與安全》一書中兩件外國飛機事故的調查報告。由民航學院印發,作為調度學員的教材。翻譯了國際民航指導性文件專題論文《民航雙發飛機一發失效後允許有效時限繼續飛行 90分鐘》,約 4.5萬字,並向總局航行處提出解決我國雙發飛機飛行國際航線的具體建議。

——1985年,先後為成都民航管理局機長班去美國波音公司受飛行理論訓練作技術翻譯,得到波音公司頒發的合格證書,並為其校審《「波音737-300」使用手冊》,前往英國諾丁漢為該班操作波音737-300模擬機做翻譯。

——1973年至1985年間,共編寫6種機型 9 種教材約 50 萬字,分別由民航總局教導隊,民航天津專科學校,民航學院印發給學員使用。

何其忱為國家的民航事業傾注了畢生的心血,並表現出大公無私,慷慨全力。然而,他對待自己的孩子們卻非常的嚴厲,從來不給零花錢,要求他們自立。二女兒結婚的時候,何其忱什麼也沒有給,還是當母親的悄悄塞給女兒200塊錢。就是這麼一個「吝嗇」的父親,卻每人每月50元地長期資助5個因貧困讀不起書的孩子,常年無私地幫助在抗戰中戰鬥中犧牲的戰友的後代及其家人。

他從來不提當年為抗美援朝個人捐一架飛機和資助別人的事。有人問他怎麼捨得那麼「大方」?何其忱很老實地說:「也有人說我傻啦,我不這樣認為,我從來不計較金錢,誰有困難我可以幫助我就會幫助他,更何況是國家,沒有國家就沒有小家。」

先何其忱離世5年的夫人何雲芝在2005接受天津日報記者的採訪時留下這樣一段深情的話語:「當時,他一調工作我都要跟他去,因為領導就希望家屬跟著去,這樣也讓飛行員安心。我只好跟著他老鼠搬窩一樣的,他調到哪裡就跟到哪裡。我生了孩子以後,孩子很少看見父親,大年初一他還在天上飛,所以他一回來孩子總躲在我身後,跟他很陌生。」

在中國民航學院,何其忱抱著「振興中國民航」的夙願,幾十年如一隻,克服缺乏教學設施和教材等諸多困難,他出色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把全部的飛行技術和知識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學員。

8

1982年,63歲的何其忱從中國民航學院退休。因為他過硬的飛行技術和熟練的飛行專業英語在民航系統屈指可數,因此當上個世紀80年代民航公司引進美國波音飛機時,何老就成了國內各航空公司競相聘請的人才。

從1982年到1994年,何老先後6次考察美國波音公司,為國內航空公司購買波音707、737、747等機型擔任業務顧問和飛行技術英文翻譯。據不完全統計,何老幾十年來為中國民航義務翻譯《飛行手冊》、《實用手冊》、《維護手冊》約450萬字。

2010年,亞洲航空職業者協會授予何其忱卓越亞洲航空職業者獎章——金牌軍事勳章。其頒獎理由是:作為「飛虎隊」成員及B-25轟炸機機長參加抗日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直接執行了20多次飛行任務,獲得美國空軍頒發的二級戰鬥英雄勳章;找到三條飛往拉薩的航線並負責確認拉薩機場場址;何機長是中國民航著名的首席飛行教官,他為中國民航培養了幾代駕駛員。

隨著年紀增大,近年來何其忱老人的耳朵越來越聽不清話了,有時還依靠助聽器。一次,天津的一位關愛抗戰老兵志願者伴開玩笑地大聲的逗趣他道:「爺爺,您的耳朵為什麼不聽使喚呀?」

何老也大聲地慢聲慢氣、一字一句地笑著說:「我訓練了186個機長、30個副駕駛、20個飛行服務員。我是既教技術,也教飛行、教修理。我為什麼耳朵聾呢?我訓練那麼多的飛行員,每天飛100個起落,所以我耳朵也震聾了。我現在既是個聾子也是個瘸子,我也想得開,我始終覺得自己為振興中國民航培育人才,盡了我最大的能力了。

一口濃重的四川話抑揚頓挫,一說到得意痛快處他就情不自禁「哈哈」大笑。

周圍的人們也被幸福的老人所感染,都笑得前俯後仰。女兒何方渝說:「爸爸很久沒有這麼高興了。」

時間一晃就到了2018年。何老由於久病纏身,老人對眼前的事糊裡糊塗,但幾十年前的一些事倒像是長在了腦子裡。女兒何方渝說:「2013年夏天媽媽去世以後,爸爸的話越來越少,還經常望著窗外發獃。」

「面前的何其忱老人由於小腦萎縮已經無法準確地用言語與記者交流,但面對照相機、攝像機,坐在輪椅上的何老,不僅一遍遍地舉起右臂行軍禮,還打出「V(勝利)」的手勢。特別興奮的時候,老人竟抬起雙臂,比劃著駕駛飛機的動作,口中發出模仿飛機飛行的『嗚嗚』聲。在口中的「嗚嗚」聲中,依然伴有隆重的四川鄉音。

這是最近記者探訪99歲抗戰老兵何其忱老人後,在媒體上的一段文字。

天津和平區睦南道34號,一個華北平原秋季里愜意而靜謐的小院。自從退休之後,何其忱老人就一直居住在這裡,院子周圍則是天津著名的萬國建築群。雖然這裡與他的家鄉四川廣安遙隔數千里地,但是鄉愁的鬱悶並不總來打擾這位已是耄耋之年的飛虎隊員。何其忱老人守著專屬於自己的那段故事,直到某一刻我們和他的傳奇乍然相逢。

由此,我想起麥克阿瑟的一句話——「老兵永遠不死,只會慢慢凋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軍事 的精彩文章:

台軍F-16V戰機試飛曝光:攻擊力強悍 要對抗解放軍隱身戰機
美軍用白磷彈轟炸敘利亞城鎮?美俄在敘劍拔弩張

TAG:環球網軍事 |